李萍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數學教學越來越貼近人們的生活。數學來源于生活,日常生活中又充滿了數學。然而小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又不足以精確地感知到生活中的數學知識,他們對枯燥的數學知識也不感興趣。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有效地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知識是很有必要的。
關鍵詞:情境導入;生活化;設計問題
數學起源于人類早期的生產活動,從遠古時代開始人們已經將它用于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德國哲學家恩格斯認為數學是研究現實世界中的數量關系與空間形式的一門學科。的確,現代數學要求我們用數學的眼光來觀察世界,用數學的語言來闡述世界。小學數學是學生初步接觸抽象的數學關系的階段。學生缺乏必要的知識儲備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并且從心理學發展階段來看,小學生的感知能力還不夠清晰,注意力不夠穩定,而且他們的關注點常常與興趣密切相關,因此,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不斷地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知識,感受生活中的數學。下面根據我的教學經驗,談幾點感受。
一、以生活情境導入新知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節有效率的課首先應當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小學階段是個體最先接受的正規學校教育,學生還不具備有效的學習需要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教師必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那如何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呢?我認為應當從創設生活情境入手。我們都知道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是對生活中所接觸的東西比較感興趣,對于枯燥抽象的數學關系比較陌生,缺乏興趣。所以,在課堂伊始,我一般會根據本課所要教授的新知識點模擬生活中的場景,讓學生以主人的身份來認識新的知識。例如,在教授“角”一課的內容時,我借助調整時鐘這一生活場景來說明問題。時鐘作為學生日常生活中接觸較多的物品,容易引起學生的共識。對照時針、分針和秒針,我形象地引出射線的概念。接著我假設時間是三點,請一位學生把時鐘調整到三點的位置,根據時針和分針所形成的角度引出直角的概念。然后我又假設時間是六點,請另一位學生調整時鐘至六點的位置,根據時針與分針所形成的角度引出了平角的概念。再次我又假設時間是兩點,請第三位學生調整時鐘到兩點的位
置,根據時針與分針所形成的角度引出了銳角的概念。最后我假設時間是四點,請第四位學生調整時鐘到四點的位置,根據時針與分針所形成的角度引出了鈍角的概念。這樣,原本抽象的概念,在調整時鐘的生活場景中呈現,不僅使課堂變得有趣味,也讓學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識,更愿意學習新知識。
二、在生活問題中學習新知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小學生還不能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去關注一個事物,而且他們關注的事物常常與興趣密切相關,因此,教師必須借助學生生活中的問題使他們把注意力集中在新知識上。為此,需要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例如,在教授“方程”一課內容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媽媽給了你120元零花錢,讓你上街買水果。你來到水果店,發現自己喜歡吃的蘋果要8元一斤,媽媽喜歡吃的橙子要4元一斤。一番猶豫后,你決定讓自己和媽媽都能吃到盡量多的水果。請問你買了幾斤蘋果和幾斤橙子?學生在面對這樣的問題后表現出很高的積極性,有的互相討論,有的舉手回答。最后在大家的回答中我引出了方程式4x+8y=120。在此基礎上,引出本課學習的知識點ax+by=c。生活化問題的提出讓學生能夠在課堂45分鐘的時間里始終以很濃的興趣關注本課學習的內容,這樣使原本上課效率不高的學生也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三、課余設計問題鞏固知識
在現代教育“減負”的呼聲下,小學生的書面作業越來越少,為了鞏固所學知識,我覺得教師可以布置適當的實踐性作業。實踐性作業比較迎合小學生生來具備的活潑、好動的特點,他們也渴望自主,渴望獲得成就感。教師可以讓學生圍繞本課所學知識,在自己感興趣的方面設計問題。一方面給學生自主選擇的機會,他們會有很高的積極性。另一方面讓學生以主人的身份設計問題,他們會有一定的成就感。例如,在學完“混合運算”的內容后,學生設計了這樣的問題:(1)媽媽交本月水電費共計62元,水費2元一噸,電費5角一度,現在電表顯示本月用了80度電,求本月用了水多少噸?(2)小明去南京旅游,先坐大巴后坐出租車,坐大巴花了45元,坐出租車每公里2.8元,坐了15公里,求小明坐車一共花了多少錢?(3)爸爸干活每天的收入是180元,他一個月干活25天。洗衣機的市場價格是900元,求爸爸一個月的收入可以買多少臺洗衣機?在這樣開放式的生活情境中,學生會將所學知識運用于生活中,在實際運用的過程中更好地掌握知識。
綜上所述,教師在教學中應當遵循小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
充分認識到他們在感知能力方面的籠統和不精確,在注意力方面的不穩定和不持久,以及在記憶力方面的無意識和機械性。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將生活情境搬進課堂,讓學生在生活體驗中認識新知識。課堂上要設計生活化的問題展現新知識,以維持學生的最佳學習動機。課后給予學生自主設計問題的權利,并讓學生互相解決彼此設計的問題,查漏補缺,在設計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方能輕松自由地掌握知識。
參考文獻:
胡永清.追尋充滿生活氣息的小學數學課堂[J].新課程:上,2015(2).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