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秀
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自新版以后,給我們最大改觀就是本大、圖形豐富、體現學生自主、活動內容增多,特別是低年級教材更是豐富多彩。在日常課堂教學實踐后,我發現這時的教學并不只是由于教材形的變化,在培養學生能力訓練、素養的形成等方面給我們提出了更高要求,課堂形式要活、內容要細、把握要精當。課堂中無形中要增加新的活力,才能適應這一根本性的變化。小學生的數學學習固然要依靠對數學素材的使用與豐富,也要講求課堂方法,才能讓學生利用現有資源,通過各種數學活動得到更多的數學經驗儲備,從而提高數學學習效率。對于低年級教學方法,我有以下幾點思考。
一、課堂教學中要多采用學生喜歡的游戲活動
在低年級課堂教學中,要采用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其本質目的是為了調動小學生的積極性,更好地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是一個不變的話題,也是永恒的話題,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一直在用,也一直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作為思考話題,我認為,一方面,在日常教學中我們多采用了諸如常見的開火車、擊鼓傳花、摘蘋果、插紅旗等游戲,既綜合訓練了小學生的能力,又打破了課堂上的沉悶氣氛,讓學生在游戲活動中,輕松自如地學習,享受學習的樂趣,游戲的作用無可置疑;另一方面,我們在課堂教學游戲設置的同時,一定要考慮到學生的思考與體驗,哪些是學生自愿參與、自愿投入的游戲?這是一個現實性的問題,游戲要盡量少一些教師的獨自設計,讓學生多參與、多自主設計。例如,一年級數學在學習10以數的時候,無論是哪個數的學習,新教材都為教師提供了小學生的學習思路,要通過點子圖、計數器、直尺、小棒等,得到一一對應的方法,讓學生學習到數的認識、數的書寫、數感、基數與序數的本質、大小比較等方面數的內涵的學習與感悟。我們教師多重視教具的使用,游戲活動多從教師角度出發,有個別游戲甚至會引不起學生的注意,學生并不愿意參加。這就要求我們老師要多考慮學生,讓學生課堂上自己多準備,計數器、小棒、直尺自己有、自己用,自主參與,總比看著老師好得多。其實教師用書中,已經為我們教師提供了十分豐富而又實用的教具與學具,我們在日常教學中往往只留于形式,準備不足,只依靠自己的述說,讓學生憑空想象,不能調動學生積極性,學生的學習效率會很低,長期下去學生就會沒有興趣,而討厭數學學習,學習成績可想而知。我們不要讓專家給予有效的方法與建議落于口頭,多學習、多實踐,充分利用學具,利用多種多樣的游戲,全面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二、課堂中要做學生喜歡的老師,更要做喜歡學生的老師
在日常教學中,我們要不斷汲取營養從各個方面充實完善自己,注重兒童語言的使用,拉近與小學生的距離,讓學生喜歡你、尊重你,成為你的朋友,這些都是必要的,也是必須具備的。現代的社會孩子見識多、交流廣,在課堂教學中不但要做學生喜歡的老師,更要做喜歡學生的老師。做學生喜歡的老師,在日常課堂教學中利用各種新的教學方法、提高自己教學魅力,從而吸引學生,讓學生從喜歡每一堂課開始喜歡數學、更喜歡老師。要做喜歡學生的教師,這是老師最容易走不出的誤區,只要求學生而權威自己教師的地位,不能讓學生的學習自主地飛躍,所以說我們教師要從自身做起,喜歡自己所教的每一個學生,以適應以生為本的課堂。我們都知道,現在的課堂是開放的,是以生為本的,學生的差異又真實存在,所以要求我們一定要從學困生開始、從中下層學生入手,喜歡每一位學生,全面推進、共同提高,達到理想課堂的效果。
三、課堂中做到真正的“互動”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為了適應新教材、新課標,要求做到真正的互動。互動是現代課堂教學必須把握的前沿方法,有我們以往教學的傳統方法,也有師生共同學習應該感悟的內容。互動的基本內容主要包括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等諸多內容。互動是現代課堂中各種教學形式要面對征服的課題,有許多地方都是我們教師日常課堂教學嘗試與實驗不斷改進與提升的前沿理論。鑒于低年級數學教學的方法研究,我們對理論不做過多解釋,在這里,我主要闡述的是,課堂教學中互動的真正性。“真正”這兩個字很簡單,但實際操作起來卻并不簡單。例如,在教學9加幾時,對于“9+7”這個算式,學生一般有三種湊十的方法,一種是拆小補大法、一種是拆大補小法、還有就是兩個都拆為5加幾,大多數教師都推崇第一種,解釋第二種方法,而第三種方法都不太喜歡,一般都舍棄。在這里我認為這就是互動的一種局限性,方法有多種、選擇優化的是沒有問題的,但五五為十這一方法是比較古老的方法,況且蘇教版教材中對這一方法就單一例題,說明湊十法對它的重要性。所以,互動對課堂教學來說十分關鍵,我們一定要認識要“互”字的真正含義,有老師的想法,也要尊重學生的想法。在一節四十分鐘的課堂教學中,往往來自學生的互動更有效,更能捕捉到意想不到的數學效果,教師要抓好、要利用好,摒棄教師高高在上的所謂權威性,讓課堂真正“動”起來,互幫互助,讓我們的課堂教學更加精彩。
總之,在低年級的數學教學中,還需要我們不斷地實踐和探索,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積累和總結新的經驗,發現問題,彌補不足。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