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君
【摘 要】隨著現代藝術的不斷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中國傳統的表演藝術。本文主要從情景交融的詩意化、虛實結合的寫意化兩個角度出發,對戲曲表演的藝術特點進行分析和總結,以期對中國傳統戲曲表演藝術意境美的創建有所幫助。
【關鍵詞】中國;傳統戲曲;表演藝術;意境美
中圖分類號:J8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7-0030-01
傳統的戲曲表演藝術強調美學境界,對于意境的要求較為嚴格。經過數千年的文化積淀,其具有了強烈的詩意化的神韻和氣質,幽遠的意境滲透在整個戲曲表演之中。
一、中國傳統戲曲表演的特點
中國傳統的戲曲表演主要有幾種表現方式,一種是體驗派,一種是表現派,都需要夸張的手法和臉譜的變化來呈現,戲曲的動作都是歌舞化的,在這一過程中形成了人們常說的“四攻五法”。四攻即唱、念、做、打這四種表現手段,這些雖然不是戲曲藝術本身,但也是戲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表現人物的一種基本手段。五法即手、眼、身、法、步,這些對于演員的要求較高,都需要不斷地進行練習。兩大類型化使得戲曲表現獨具特色,情感體驗也是戲曲表演中的重要方式,它強調的是對于戲曲故事中的人物有鮮明的感受,需要不斷地進行揣摩,才能達到最好的舞臺意境效果。
(一)情景交融的詩意化。事實上,古詩和戲曲之間沒有很明顯的界限,大量的詩歌本身就蘊含著極為豐富的意境,而且在很多戲曲表演中,詩歌的利用也是極為廣泛的,可以這么說,中國傳統戲曲的意境絕大部分都來源于詩歌,其包括兩個方面:情和景。情就是自身情感的體現,需要把想要抒發的感慨表達出來。情如何產生是非常關鍵的,它來源于景,面對著美好的景色、令人心懷感傷的景色,才能因景生情、情景交融,譜寫出令人動容的戲曲或詩歌。但是情和景不僅僅是簡單的相加,還需要兩者之間親密無間地融合才能夠獲得[1]。
語言和表演在對戲曲題意的表達上存在著極美的詩意化,其與身俱來的古詩美是無法用簡單的語言表達出來的,需要細心具體地揣摩。比如:《西廂記》中的詩句“東風搖曳垂楊線,游絲牽惹桃花片,珠簾掩映芙蓉面”,這是一個意象,但是卻包含了作者對于主人公的相思之情的深刻描寫,也惟妙惟肖地傳達了張生和崔鶯鶯之間欲見而不能見的哀愁。在戲曲的表演中需要對此進行深度解讀,才能在舞臺上營造出相思的意境,使得廣大的觀眾能夠感同身受。
(二)虛實結合的寫意化。戲曲表演中需要一定的藝術手段才能將整體的場景表現出來,常用的方式有虛實結合,文人墨客經常提到畫中有詩、詩中有畫,戲曲的表演也不例外,“實”表現的是舞臺上的人物和一些景色道具,但是“虛”也是表現在人物道具上,虛實相間,兩者之間結合,才能更好地表現出意境[2]。
1.時空的寫意化。一方小小的舞臺、一首簡短的戲曲,如何表現出古往今來,大千世界?這就需要虛實結合。舞臺上的時間可以是白天,也可以是夜晚,可以表現現在,也可以表現過去。如《水滸記》的《坐樓殺惜》這一折中,宋江在烏龍院等閻婆,卻被閻婆扣留到第二天,宋江要走,閻惜姣將宋江的招文袋扣押,宋江只好殺了閻惜姣。戲曲中的時間跨度很長,要從白天經歷到晚上,而在舞臺上表演時,可以非常靈活地表現時間的跨度。其次便是空間上的轉化,千軍萬馬的戰場、燈紅酒綠的街道景色,都是可以任意轉化的,這些只需要演員做幾個動作,便能夠表示場景的變化[3]。
2.道具的寫意化。中國傳統的戲曲表演對于道具的使用非常簡潔,因為在表演運用的是一種寫意手法。舞臺上的一張桌子、兩把椅子就可以代替很多東西,表達的意象也很豐富,可以是在私塾先生的課堂上,也可以是在嚴肅的衙門公堂中,表達的手段和方式都非常自由,在藝術手段的表現上具有寫意化的特征。一個船槳就代表了一艘船,一個馬鞭就可以是一匹馬,千軍萬馬只需要幾個人,千萬里之遙也只需要演員轉個身走幾步,寫意的手段用在道具上也是一種意境的表現,以少勝多也是中國傳統戲曲中非常具有特色的表現方式。
二、結語
總之,中國傳統戲曲表演藝術的意境美是需要不斷地進行創新的,它的表現方式也各式各樣。同時中國傳統戲曲中蘊含的數千年的文化底蘊使意境美有著獨特的韻味,深入地了解這種意境美,對于中國傳統戲曲的發展有著很好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龔利.王景.中國傳統戲曲表演藝術意境美分析[J].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14,(01):14-15
[2]王舒.中國傳統戲曲表演藝術意境美分析[J].中國戲曲藝術意境研究,2015,(12):25-26
[3]孫麗萍.戲曲表演意境營造的探索與研究[J].中國戲曲學院院報,2014,(04):35-36
作者簡介:
蘭 君(1982-),女,浙江溫州人,大學本科,單位:溫州市蒼南縣文化館,群文助理館員,研究方向:表演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