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穎
摘 要:幼兒藝術教育不僅能夠陶冶幼兒的藝術情操,而且在對幼兒藝術興趣的培養、提高幼兒的智力、自制力、意志力等方面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在對幼兒進行藝術教育時應該轉變傳統教育觀念,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并根據幼兒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教育內容和方式,寓教于樂,同時保持與家長的有效溝通,以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關鍵詞:幼兒;藝術教育;全面發展;素質;興趣
中圖分類號:G77;G610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18-0063-01
近年來,我國的幼兒藝術教育發展迅速,引起了社會各界廣泛的關注。藝術教育不僅受到了學校和家長的重視,而且也得到了幼兒的廣泛喜愛。通過藝術教育不但能夠培養幼兒的理解、鑒賞、表現、創造等方面能力,同時還能陶冶幼兒的情操,發展幼兒的智力,促進其全面發展。
一、幼兒藝術教育的含義及現狀分析
現代幼兒藝術教育要求幼兒教師能夠通過科學有效的方法促進孩子的藝術學習,從而獲得自我完善和發展。 在教育部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對于幼兒園藝術教育的含義描述如下:“教給幼兒唱歌、舞蹈粗淺的知識和技能,初步培養幼兒對音樂、舞蹈的興趣和節奏感,發展幼兒對音樂的感受力、記憶力、想象力和表現能力,陶冶幼兒的性情和品格;在幼兒觀察物象的形狀、顏色、結構等基礎上,培養他們用繪畫和手工(紙工、泥工、自制玩具等)充分表現自己對周圍生活的認識和情感,初步培養幼兒對美術的興趣以及對大自然、社會生活、美術作品中的美的欣賞力;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創造力,發展幼兒手部肌肉動作的協調性、靈活性,初步掌握使用美術工具及材料的技能。”由此可見,幼兒藝術教育的宗旨是讓幼兒通過技能的學習來促進他們能力的全面發展。但是在現實的幼兒藝術教育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其中急功近利的現象較為嚴重。部分家長或教師沒有考慮到幼兒藝術教育的特殊性,不能依據幼兒成長發育的規律開展教學,只是一味地急于求成,重視幼兒藝術才能的培養,卻忽視了 在藝術素質和修養方面的培養。為了有效解決上述問題,教師應從多方面入手,改善幼兒藝術教育現狀。
二、如何提升幼兒藝術教育效果
1. 轉變觀念
作為一名幼兒藝術教師,不應僅僅把教育的重點放在對幼兒藝術技能的傳授和訓練上,而忽視對其審美體驗的培養。同時,教師要不斷學習新的教育理念,并把這些新的教育理念應用到教學實踐中。每一個幼兒藝術教師都要通過積累學習經驗和實踐方法、吸收正確的價值觀,并結合自己的生活實踐形成獨特的教學方法與風格。教師要主動地、有意識地轉變角色,讓幼兒成為藝術教育真正的主人,把學習活動的權利真正還給他們,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實現教育效果。
2. 靈活施教
對幼兒進行藝術教育時,教師首先要考慮幼兒的需求和興趣。比如,當春天到來時,幼兒對大自然里的花草樹木感興趣,那么教師就可以帶他們走出校門去親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讓他們親自感受泥土的氣息和芬芳。然后,教師可以讓幼兒依據自己的想法,結合自身感受,或用繪畫、詩歌、音樂、舞蹈等不同的藝術形式來表達他們對大自然的喜愛。這種從自身角度出發的藝術教育形式,不僅滿足了幼兒的需要,提高了其藝術表現能力,同時也幫助幼兒積累了經驗,為今后參加藝術活動打下了基礎。
3. 寓教于樂
藝術教育應該從小抓起。藝術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跳舞、唱歌、繪畫等這些藝術表現形式的實質是幼兒表達與宣泄的過程。寓教于樂是對幼兒進行教育的最好方式,在教學過程中,將游戲融入到其中,他們的注意力會高度集中,教育活動的效果也會非常明顯。例如,當幼兒在戶外活動時,經常會對地上的影子感興趣,有的會站在那里欣賞影子,而有的則會相互追逐影子玩耍。因此,教師可以因勢利導,針對影子展開一系列的游戲教育活動。整個活動過程中,幼兒都處于興致勃勃的狀態,雖然教師并沒有依據慣例詳細地講解和示范,只是用簡單的三言兩語作引導,但是卻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不僅幼兒的參與熱情高,教師也會感到十分輕松,這就是游戲在幼兒藝術創造中發揮的獨特作用。
4. 有效溝通
教師與家長的溝通交流在幼兒藝術教育中也是十分必要的。幼兒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想全面提高幼兒的素質,僅僅單方面依靠教師和學校很難實現。幼兒良好的道德品質、行為習慣的養成,需要學校與家庭教育形成互補、互相作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相互協作的家校關系在幼兒藝術教育中也會起到積極的作用。作為幼兒教師,更應該經常與家長交流與溝通,讓家長了解學校教育的理念、方法和教育模式,努力爭取家長配合學校的幼兒教育工作,為家長提供直接參與教學過程的機會。
三、結束語
總之,藝術教育是整個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使幼兒全面終身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幼兒藝術教育要注意結合幼兒生理和心理特點,培養他們各個方面的能力,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李佳.當前幼兒藝術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湖南民族職業學院學報,2007(02).
[2]馬桂霞,王傳明.論幼兒教師的課程意識及其生成[J].學前課程研究,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