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飛鵬
摘 要:數學的產生源于生活實踐,而將實際生活融于數學教學中則更能貼近學生的生活,使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更加透徹,也符合數學課程標準中“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的要求。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有將知識點與生活實踐有機結合,實現抽象內容具體化、復雜內容簡單化,才能讓學生的學習變得更為輕松有效。
關鍵詞:初中數學;生活化;情境;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18-0085-01
陶行知說:“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初中學習階段是學生邏輯思維形成的初始階段,也是提高其思維能力的“黃金階段”。但由于這一階段的學生抽象思維能力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在學習和思考時難免會摻雜具象思維,因此,對于較為抽象的學習內容,學生學起來會感到較為吃力,在理解上也存在困難,若不及時改善此種學習狀況,學生勢必會產生厭學心理。研究發現,人們較容易理解并記住與自身生活密切相關的事物及事件。在初中數學教學中若能將抽象知識生活化,變抽象為具象,定能將學生從煩瑣的數學牢籠里解救出來,發揮生活問題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的功效。
一、創設生活化情境,活化初中教學課堂
教師應從實際的教學環境和教學條件出發,對其善加利用,靈活開展生活化情境教學活動,活化初中數學課堂。鄉鎮中學的教學環境和教學條件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約,學生能接觸到的新鮮事物與城市學生有一定差距。但教師可以細心捕捉身邊可以反映數學教學內容的生活現象,挖掘數學教學生活素材,將其與課堂內容合二為一,引導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此過程中逐步掌握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關系。這樣,學生也能夠在這一探索過程中體會到數學知識帶來的樂趣及成就,進一步提高學習欲望。比如,在學習“角”的概念時,可以借助學生使用的手表、教室的墻角、課桌等生活物品,引導學生通過實物思考角有幾個頂點、邊與角的關系、角的種類等。這樣,讓學生自己思考、自己分析、自己探索,能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設計生活化教學內容,活躍課堂氣氛
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既是知識的傳遞者也是知識的整合者,不僅要讓學生學會知識,還要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課程內容的設計是否合理直接關系到課堂效果的好壞,也關系到學生的學習熱情是否能被有效激發。學生已厭倦了生搬硬套的教學模式,也無法充分吸收填鴨式教學的養分,因此,教師要充分聯系學生生活,對教學內容進行精心設計,創造性地利用教材,將日常生活內容巧妙地引入數學教學中,讓教學內容更具生活氣息,讓學生在自我生活經歷及生活見聞中領略所學內容,激勵學生主動學習。比如,在學習“有理數的加法”時,可利用很多學生課余生活的關注焦點——足球或籃球比賽進行知識的講解,以達到吸引學生注意的目的。教師在備課時可以用多媒體技術手段將比賽精彩部分進行精心剪輯,并在課堂播放,在觀看的同時適時地引導學生根據比賽的得分情況總結“有理數加法法則”。又如,函數相關知識是初中數學課程的一個重點和難點,學生理解起來比較有難度。在學習函數時,教師可利用手機卡收費計算標準作為例題:中國移動有全球通和神州行兩種套餐,全球通收費標準是月租費用50元,本地通話費用每分鐘0.50元;動感地帶收費標準是無月租,本地通話費用每分鐘0.6元。假設每月通話時間均為x分鐘,試比較它們每月繳納話費為y元的大小?如此貼近生活的實例,定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生活經驗成為智慧體驗。
三、依托生活化活動,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欲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貼近生活化的數學教學活動更能夠打動學生的內心,改善課堂沉悶的教學氛圍。教師應抓住學生的性格特點和心理特征,因勢利導,如在教學中增加動手操作環節、改變提問的角度和方式等,以迎合學生的興趣,挖掘學生的潛能,激起學生的學習欲望。比如,在學習平面圖形時,可以通過小組競賽的形式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設計一期黑板報,并設立獎勵來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也可以給學生布置對學校花壇進行改造設計的任務,并設置不同的問題和條件:如果要求種花面積是花壇的一半,應該怎樣設計?若給出幾種草的價格,總費用為1000元,又怎樣設計?通過這個過程,能讓學生對平面圖形的相關知識有全面深刻的理解。
四、結束語
荷蘭教育家弗賴登塔爾曾說:“數學源于現實,寓于現實,用于現實。”通過生活化教學,能夠改變學生“一心只讀圣賢書”的舊面貌,讓學生兩耳廣聞窗外事,將“要我學”變為“我要學”,提高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能力。傳統的教學模式通常是教師在演“獨角戲”,而忽略了學生的學習感受,因此,再精彩的自我演說、再熱烈的情感、再豐富的語言也無法讓學生充分投入到學習中。追根溯源,只有將煩瑣的知識變換成生動有趣的形式,學生才能從心底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和求知欲,在數學知識的海洋中自在遨游。
參考文獻:
[1]王寬明,劉靜.關于數學生活化價值取向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8(02).
[2]李曉斌.淺析數學教育的生活化[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