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艷
[摘要]互聯網時代,電商沖擊給傳統商品交易市場行業帶來前所未有挑戰的同時,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利用信息化技術手段改造市場、改進服務、融合電商,是傳統商品市場轉型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互聯網 傳統商品交易市場 轉型升級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2-0042-02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轉型和城市功能不斷提升等因素影響,我國傳統商品交易市場自身的弊端日益凸顯,加之電子商務迅猛發展帶來的沖擊,傳統商品交易市場紛紛陷入不景氣的境地。電商沖擊、市場外遷、行業轉型升級等問題給傳統商品交易市場行業帶來前所未有挑戰的同時,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如何利用信息化技術手段改造市場、改進服務、拓展空間、打造市場發展的新平臺,這是當前市場轉型升級亟需解決的問題,傳統商品交易市場轉型升級勢在必行?;ヂ摼W+為傳統商品交易市場轉型指明了方向:融合電商是市場轉型的必由之路,鑄造品牌是市場維系活力的源泉,弘揚誠信是市場生存發展的根本。
一、傳統商品交易市場普遍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互聯網應用日趨廣泛,電商經濟風起云涌,給傳統商品交易市場造成了很大沖擊,突出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大量業戶外流,空房率日漸增加;二是市場客流明顯減少,據粗略統計,地市級商品交易市場日均客流量降低1—2萬人;三是市場輻射半徑減小,物流配載量同比下降超過40%;四是交易額普遍呈現銳減的趨勢。從一鋪難求到出現空房,從人流涌動到顧客銳減,從停車難到車位閑置,都反映出市場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形勢。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有三個方面:
(一)從國家宏觀層面講
由于國際金融危機的后續影響,宏觀經濟形勢整體趨緊,商貿流通業進入了快速變革的重要時期。當前,“互聯網+”已上升為國家行動,互聯網時代的來臨直接影響實體市場的生存與發展?;ヂ摼W的快速發展減少了中間流通環節,降低了采購成本,傳統意義的中間商將逐步失去生存空間。而傳統商品交易市場就是一個銷地型市場,本身就是信息不對稱和物流不發達的產物,既需要租賃費用,又需要水電、人員等其他費用,直接增加了商品的成本,并且商品品類、便捷程度與價格優勢遠遠低于互聯網采購,市場原有的優勢已不復存在。
(二)從市場自身層面講
傳統商品交易市場是惠及民生的項目,發展定位為中低檔、大眾化,更多地服務于市民的日常生活,在平抑物價、增加就業、引導生產等方面曾經發揮過重要的歷史作用。但從目前情況來看,傳統商品交易市場特色不突出,競爭力低下的弊端日趨明顯,沒有形成具有影響力的專業市場。因此在差異化競爭中優勢已逐步喪失。市場設施落后、功能單一、體驗性較差的劣勢更加突出,僅靠物美價廉已形不成競爭力,市場萎縮成為必然。
(三)從發展理念層面講
部分傳統商品交易市場發展理念明顯滯后,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思想保守,固步自封。存在守攤子、吃老本的思想,不愿意接受新生事物,不能創新性地開展工作,市場寧愿把錢花在設施改造和店面裝修上,也不愿意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互聯網上。有的參辦單位調整轉型怕擔風險,滿足于眼前利益,思想跟不上時代發展步伐。二是思想不統一,缺乏發展合力。目前,專業市場各自為政的問題比較突出,有的參辦單位上項目、做決策,缺乏調研論證,存在盲目問題,造成了業戶流失、效益下降的后果,引發了一系列的不穩定因素。
二、傳統商品交易市場轉型升級的定位
今后一段時間,是傳統商品交易市場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需要搶抓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互聯網+”等重大機遇,迎難而上,提振信心,實現傳統商品交易市場的華麗蝶變。
(一)轉型升級要體現“專業化”
要加強規劃引領,圍繞當地優勢行業、特色產品等優勢,加快研究制定市場中遠期發展規劃,為市場實現轉型發展、跨越發展、創新發展繪好“時間表”和“路線圖”。要完善扶持政策,加快成立由發改、商務、規劃、財政、稅收等部門和第三方服務企業組成的市場轉型升級指導服務中心,在財政、稅收、融資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二)轉型升級要突出“差異化”
鑒于各專業市場發展不平衡的現狀,各市場觸電升級應實現差異發展、平衡發展、共同發展,形成互為協作、互為補充的發展格局。借鑒周邊市場的成功經驗,整合生產企業、銷售企業和個體電商三者力量,創新建立“自主品牌+生產外包+網上分銷”的發展模式。
(三)轉型升級要注重“集約化”
各地要加快推進電商產業園區建設,提高電商企業的集聚度,依靠其完善的基礎配套設施,積極為各類電商企業給予場地、資金、人才培養等方面扶持,著力打造若干個電商公共服務平臺。同時,要進一步聚集物流資源,鼓勵倉儲企業多元化方向發展,為電商企業提供包裝配送、流通加工、信息咨詢、物流融資等服務,拓展服務空間,實現電商、物流、倉儲、服務一體發展。
(四)轉型升級要講究“實用化”
借鑒外地成功做法,進一步完善電商人才培訓模式。借助政府的力量,將培訓的方式實用化、實踐化,通過引進一批素質優、層次高、激情足,并且具有網絡營銷和經營管理經驗的高技能型人才,切實做好電商與市場的結合文章。
(五)轉型升級要面向“國際化”
隨著國際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中國與有關國家陸續簽定自貿協議,跨境電商成為一種新趨勢。傳統商品交易市場集散功能尤為突出,要借助跨境電商帶來的有利條件,加快將本地的區位優勢、產業優勢、地產品優勢轉化為交易優勢;同時,充分利用保稅港區、保稅物流園區等平臺,積極與海關、檢驗檢疫、外匯外貿等部門對接,力爭加快建成具備海關特殊監管、檢驗檢疫和物流倉儲功能的跨境電子商務物流園區,切實推進跨境電商的全面開花。
三、傳統商品交易市場轉型升級的路徑選擇
傳統商品交易市場要擺脫目前的困境,就必須借助互聯網手段,整合現有資源,全面轉型升級。總的思路是:圍繞一個目標,實施兩大戰略,推進三個創新,堅持五個拉動。
(一)圍繞一個目標
利用“互聯網+”,整合信息、物流、商貿、展會各大功能,建起有形市場和無形市場齊發展、線上線下結合、內外貿雙驅的新模式,使其成為地方經濟發展新引擎、城市形象新亮點、旅游購物新節點。
(二)實施兩大戰略
一是大力實施電商戰略。傳統商品交易市場應積極打造電商平臺,并以此為依托與外地跨境電商創業園對接。在各專業市場要迅速設立電商經營服務區,吸引業戶開展線上交易,實現觸電升級,使線上線下兩種業態互促發展,形成線下繁榮、線上爆棚的新格局,實現傳統商品交易市場電子商務集群發展。同時要完善電子商務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加大電子商務人才培養力度,加強與當地高等院校合作,積極引進電子商務高端人才,廣泛開展電子商務知識普及和業務實訓,培養一批跨境電商、外語外貿、市場運營等方面的跨境電商人才。二是大力實施內外貿并舉戰略。外貿方面,充分發揮當地的區位優勢,鼓勵各企業與外國的企業、貿易商進行洽談合作,采取工貿聯營、連鎖經營等方式,實現國際商品聯營直銷;內貿方面,采取貨物代理、采購代理、銷售代理等模式,直接對接消費商,建立大企業、大財團采購中心,建立政府事業單位、大中型企業采購中心,充分放大傳統商品交易市場已有的資源優勢。
(三)推進三個創新
一是創新市場體系,優化市場結構。首先要拓寬市場經營領域,加快推進傳統商品交易市場由生活型消費資料市場向生產型消費資料市場轉變,由銷地型市場向產地型市場轉變。在鞏固傳統市場的基礎上,力爭將傳統商品交易市場打造成專業性的采購市場平臺,切實增強地產品的輻射能力,更好地發揮市場服務當地經濟發展的功能。其次要培育新型服務業態。大力發展創客空間、文化創意、廣告策劃等新型服務業,加快實現市場由單一產品交換功能向信息發布、招商招展和價格形成等功能轉變,將會展業培育成傳統商品交易市場的新興支柱產業。與此同時,積極拓展產品展示、休閑娛樂、金融服務、法律服務、報關報檢以及商業文化傳播等綜合服務功能,打造傳統商品交易市場發展的新亮點。二是創新流通方式,構建新型流通體系。大力發展智慧物流,加快推進傳統商品交易市場物流園區規劃,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建設智能化物流企業,積極發展第三方物流,開展點對點、門到門式服務,全面提升陸??砧F聯運水平,全面融入全國乃至全球的物流網絡。延伸拓展倉儲、包裝、供應鏈融資等物流功能,推進傳統商品交易市場與周邊港口、機場等的無縫對接,形成區域性物流樞紐。三是創新產銷互動體系,提升市場綜合競爭力。積極引導市場企業與生產企業的融合發展,推進與大商家大品牌的聯合協作,推行新的營銷模式和利潤分配方式,實現線上線下的價格統一,降低商品成本,極大限度地讓利消費者,提升商品競爭力。在大力發展電商平臺的同時,結合市場建設改造,利用“互聯網+”技術,將消防、安保、物流、物業、金融、企業信用等納入信息化改造,全面打造三站市場公共服務平臺,切實提升市場管理效能,降低管理成本。建立以政府為主導、以行業協會為主體,企業、境內外客商共同參與的貿易摩擦處理機制,探索建立貿易伙伴長期互信機制和市場信用體系,嚴厲打擊假冒偽劣、價格欺詐、合同詐騙等違約違規行為,真正做到境外客商引得進,境內商家走得出,維護好公平競爭的貿易環境和市場環境。
(四)堅持五個拉動
一是堅持以旅游經濟拉動貿易。充分依靠當地的旅游資源優勢,將傳統商品交易市場作為旅游采購定點市場,切實增強市場商品的輻射力。二是堅持以商會交流拉動貿易。積極開展與國外商會組織的交流合作,引進國外的名優商品,把本地商品推向國際。三是堅持以跨境電商拉動貿易。完善跨境電商平臺功能,為線上交易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四是堅持以國外展會拉動貿易。積極幫企業搭建海外交易平臺,組織企業走出國門,拓寬交易渠道。五是堅持以友好市場拉動貿易。與國內大市場形成戰略合作,優勢互補,實現雙方優勢的嫁接。
【參考文獻】
[1]李煒.互聯網應用背景下傳統專業市場發展研究[D].浙江大學,2011.
[2]潘勇.逆向選擇視角下電子商務市場與傳統市場間關系研究[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1(01).
[3]劉猛.互聯網背景下專業市場商業模式的創新[D].中共浙江省委黨校,2014.
責任編輯: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