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麗逸
摘 要: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事業也得到了很大發展。但在我國中等職業教育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尤其是在進行歷史課程設置時,存在很多不適合的內容,如開設課程需要逐漸完成等。為了提高我國中等職業教育在歷史課程方面的教學水平,必須提出有針對性的措施。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我國教育部也投入了大量的資金,扶持了330多個職業教育實訓基地,以此來提高我國教學的整體水平。在此基礎上,社會和其他方面也都給予了很高的關注,教師積極投身到我國職業教育發展、轉型、改革的事業上來,可以預見在以后的中等職業教學中,其教學效果會有顯著的提升。
一、中等職業教育中的歷史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
1.存在不適合的教學內容
中等職業教育沒有自己獨立的歷史教學大綱,其教學綱要都是參考普通高中教學。例如,在設置知識體系時,需要讓學生掌握中國近代歷史、中國古代歷史以及世界近代歷史,但是由于歷史教學課時有限,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學習,教師也沒有足夠的課時進行教授,通常都是講到哪里就學到哪里。例如,本地的職業教學在學習前只學了一年的中國近代史,只有極少數人學習過世界近代史,而且課時還沒有保證,有些學習到第三、第四節課的時候,其他年級都已經學到第三、第四冊了,這主要在于教師的任課情況。如果讓所有學生都能順利完成學業,其學習內容會在“鴉片戰爭”和“辛亥革命”之間,歷史知識根本形成不了體系,甚至是殘缺凌亂的,也基本上是重新溫習了一遍初中歷史。
2.課程開設難度大
目前中職歷史教材也是用的普通高中教材,教學大綱也參考的是普通高中大綱。第一年,每周兩個課時;到了第二年,改為每周四到六個課時,文班學生每周兩節,沒有固定的學制,通常是一年,但是有時變成一個學期;其他班沒有歷史課,但是由于后來教學目標強調勞動技能,減少了文化歷史課程,甚至有些學校完全取消了這些課程,因此課程開設難度非常大,而且不固定。
二、解決中等職業教育歷史課程設置問題的策略分析
(1)以通史的形式設置歷史課程。在歷史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能在短時間內形成系統,必須讓學生了解歷史通史,按照這個理念進行課程設計,這樣學生的歷史教學水平才能提高。下表就是沈煉之編寫的《法國通史簡編》目錄內容,希望能有一些啟發和參考作用。
這些內容雖然只能稱之為法國簡史,更準確地說是法國某個階段的簡史,但是這些內容比較系統,而且有時間順序,有一定的條理性和系統性,如果課程內容這樣設置下去,可以很好地彌補學生在歷史知識方面的不足,除此之外,還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以后的自我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教師授課之前要多準備一些資料,一定要圖文并茂,還可以引入一些紀錄片和影視作品。如果學校教學條件良好,可以嘗試一些開放性的教學,例如,聘請外語老師和外教,使用外語進行這些課程的教學,這樣整個課程教學更加形象具體,而學生在學習后,作業形式最好以論文的形式呈現,檢驗學生的具體學習效果。
(2)以專門史的形式設置歷史課程。開設歷史選修課程的時候,必須重視歷史知識的系統性,因為歷史是有時間順序的,而且歷史就是事件的發展過程,其前后有一定的邏輯關系和因果關系[1],為了讓歷史教學更具特色,從時間縱向上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可以設置專門史。專題史教學也是一種對學生能力的補充,和專業理論不會出現沖突,授課要重視對實際問題的解決情況[2],從而在專業建設方面有更加全面的教學。另外,在中等職業教學中沒有百科式的教學模式,學校所開設的專業數量有限,基本上都著力發展幾個熱門專業,這樣導致師資力量分配不合理,因此設置時要考察學校的整體情況。
(3)以地方史的形式設置歷史課程。一個地區經濟發展了,其對文化的要求也變高了,因此,當地政府會加強地方的文化建設,以此來提高該地區人們的文化內涵,打造有文化、有思想、有特色的地方文化。針對政府在這方面的策略,地方院校在歷史教學中,也可以以地方史的形式進行教學,編寫地方史的時候可以參考地方黨史、地方志以及地方年鑒。在地方史的教學內容選擇上,可以結合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力進行選擇。這些課程不僅增加了學生對家鄉的了解,同時也增加了學生對家鄉的感情[3],而且有些歷史人物是口口相傳的,非常有現實感和自豪感。可以組織學生參觀現存的歷史遺跡、名人故居,參觀和觀摩以名人命名的歷史博物館、圖書館,無論以什么形式教學,也無論選擇什么樣的教學內容,都能很好地熏陶學生的品格。例如,桐鄉位于浙江省杭嘉湖平原中部,有很深的古運河文化底蘊,再加上有很好的園林景觀以及特色的人文景觀,是很好的歷史課堂資源。
(4)鼓勵學生參加課程設置。在職業教學中教學目的就是發展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動手能力。由于學生文化基礎、理論基礎比較薄弱,因此深入探討理論是沒有必要的,在歷史課程教學中,一定要調動學生的興趣愛好,不能使用應試教育的模式。職業教學歸根結底要解決學生的就業問題,因此要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著力提高學生的創業能力。學生參加課程設置后,在這個過程中既聯系了學生的興趣愛好、個性以及需求,也把學生的一些特長變成課程資源。如果學校設有幼師專業,該課程可以開設書法、手工制作、民樂、舞蹈、聲樂、演講等內容,滲透各種文化藝術史,這樣學生不僅了解了相關的歷史知識,也能很好地展示自己的才華,整個課程教學也更豐富、更具有活力,也能增加師生的互動,更好地進行知識交流,開發了課程,也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教學中也應注意到學生中有一部分有娛樂主義和文化虛無主義的傾向,其認為歷史科目不重要,教師要阻止這種學習風氣的蔓延。
三、總結
現如今,國家十分重視職業教育事業,對其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希望從根本上提高我國職業教育的水平。設置中等職業教育課程中,必須開設能夠提高學生多方面的素質的課程,其中歷史課程就是非常有必要的。歷史課程要圍繞職業教學的特點開展,不能完全照搬普通高中的教學模式,如果不進行這種改革,歷史課程也會陷入教學困境,更不利于職業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諸葛宏.試論中等職業教育中的歷史課程設置[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0.
[2]段曹鋼.中高職“3+2”文秘專業課程銜接實施途徑探索[J].秘書之友,2012,(12):37—42.
[3]周 鈞.農村學校教師流動及流失問題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J].教師教育研究,2015,27(1):60—67.
(作者單位:江蘇省吳中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