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幼芬
【教材背景】《重疊問題》一課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九單元《數學廣角》第108頁的內容。
課伊始,吳正憲老師創設一個排隊的情境,引導學生探索重疊問題,進而借助學生參加語文小組、數學小組的人數深入研究重疊問題,最后把所有重疊問題歸納、總結、提升為“只A不B,只B不A,既A又B”的數學問題。
筆者在近距離聆聽了吳正憲老師執教的《重疊問題》一課,旁觀了師生言語交鋒、思維沖突、智慧碰撞后,深為吳老師嫻熟的課堂駕馭技巧、獨具匠心的教材處理方式、敏銳捕捉細節的能力所折服。品讀經典,反復回味課堂細節,心潮澎湃,受益匪淺,現擷取幾個片段與大家分享。
片段一:誰來給我提問題
師:姜同學排在隊伍里,從前面數是第5個,從后面數也是第5個,這一排一共有多少個?(隨意請出前排一男生,姓姜)
師:有什么解決的方法?
生1:叫人上去排隊。
師:這是我們小時候常做的事,現在我們長大了。
生2:畫圖。
生3:列算式。
師:用自己的方式解決這個問題吧。
生2:在黑板上畫了9個小人,在第5個小人的頭上畫了個點作記號。
生3列出了算式:2×5-1=9。
師:誰來向我提問題?
生1:為什么要2×5?
師:結合圖,找找2個5在哪里?(示意生3自己解答這個問題)
生3:(響亮地解釋)第一個5是從前面數,姜同學排在第5個。第二個5是從后數,姜同學也排在第5個。(指著生2畫的圖,用手勢圈出2個5)
生2:(看著圖,發問)那1在哪?
師:真會提問題,1在哪呢?
生3:1在這里。(手指圖)因為姜同學從前面數是第5個,已經被“用”過一次,從后面數也是第5個,又被“用”一次,重復了,所以要減1。
生2:你的回答我非常滿意。
【感悟】
新課標理念強調通過有效的措施,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很重要。鼓勵學生質疑,引導學生在提問中獲取知識,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起點,也是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一項基本訓練。吳老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善于培養和訓練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示意寫算式的學生從模仿開始,復述“誰來向我提問題?”引導底下學生提問,再讓該學生結合圖形嘗試自行解決問題,幫助提問者釋疑。這樣以問代講,不僅教會學生問問題的方法,還教會學生解決問題的方式。其間適時表揚學生,鼓勵學生“敢問”,幫助學生“會問”,引導學生“善問”,使學生由起初怯生生地復述,到自信而清晰地解答問題。
片段二:智慧地“煽風點火”
板書:
師:可能會產生什么情況?(1~5號學生參加語文小組,6~12號學生參加數學小組)
生:會不會有人參加語文小組又參加數學小組?
師:有可能。那會是誰呢?
生:讓4、5號也去參加數學小組。
師:聽你的,把 4、5號也叫去數學小組。人多了,那跟11、12號商量下,讓他們退出。
(師把黑板上表格里的11、12號畫去,寫上4、5號)
師:請支持語文小組和數學小組的同學把他們的組員請入小組內。
(師指著預備的1~12號的牌,請2個女生、2個男生分別把支持語文小組、數學小組的號數擺在相應的小組里。這時產生了新的矛盾)
女生:語文小組擺1、2、3、4、5號。
男生:數學小組擺6、7、8、9、10號后,想再擺上4、5號,卻發現這兩張號碼牌已被女生拿走。
師(問女生):你們擺好了嗎?
女生:擺好了。
師(問男生):你們擺好了嗎?
男生:差4、5號。
師:那就擺唄。
(男生再看了看黑板,確認沒有別的4、5號牌,就從女生擺的語文小組里拿走了4、5號)
(男、女生反復三次搶4、5號牌,底下老師笑課了)
師:(看了看全班學生)這樣搶,能解決問題嗎?
生1:可以平分。4、5號一個去語文小組,一個去數學小組。
師:這樣同意嗎?
生:不同意,這樣語文小組就變成4個人,數學小組也變成6個人。
生2:再做一個牌?
師:班上只有一個4號,也只有一個5號。
生3:可不可以讓11、12號再來?
師:不讓參加,人家早走啦。有沒有別的解決辦法呢?
生4:把4、5號放在中間,讓大家共用。
師:大家同意這個建議嗎?
男、女生分別用弧線把1~5號、4~10號圈起來。
【感悟】
課堂教學中,提問是一個重要的教學手段,是一門藝術、一種技巧。用得精,用得巧,能夠引導學生去探索所要達到的目標,獲得知識和智慧,養成善于思考的習慣和提高思維能力。在數學課堂中教師智慧地提問,層層遞進,步步深入,能造就靈動的數學課堂,使學生在問題的探討和研究中,創新意識和思維能力獲得提高發展。吳老師在學生意見相左時,親切智慧地引導學生解決問題,這種智慧不顯山不露水地為學生創設了一個思辨、質疑的課堂,使學生通過不斷嘗試,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更使數學教學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達到了和諧共生的美好境界。
片段三:原生態的語言
(一學生上臺隨著老師的描述畫圈)
師:你是你,我是我。
生:畫分開的兩個圈。
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生:畫兩個交集的圈。
師:我把你“吃掉了”。
生:先畫一個大圈,再在大圈里畫一個小圈。
師:這節課我們不停地畫圈圈,這些圈圈怎么樣?
生:這些圈圈里有數學!
師:像這樣的圈圈,可不是吳老師最先畫的。最早開始畫圈的是一個數學家叫歐拉,后來數學家韋恩畫圈就畫得更好了。我們今天畫的圈叫什么名字好呢?
生:有歐拉圈、韋恩圈,我們就叫“3·1班圈”吧。
【感悟】
在吳老師的課上,像這樣富有生趣、具有師生個性特色的原生態語言不絕于耳。如“數學小組把語文小組‘吃掉了” “4、5號被‘用了兩次”“這兩個算式很像,就像雙胞胎”“這兩個算式就像兄弟一樣,就叫‘兄弟式吧”等。吳老師把數學語言的準確與形象、簡潔與生動、嚴謹與幽默非常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這種融合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正如錢夢龍老師說的:“我不是在用一個小時備課,而是用一輩子備課。”這說明平時積累的重要性,厚積才能薄發。但真正鮮活、生動的課堂語言靠積累和預設還遠遠不夠,需要與當時的情境、人和事相結合,因靈感、悟性而產生。由此可見吳老師對教育的熱愛與執著,他用這種感情感染學生,把成為數學家的夢植入孩子的心靈,使他們有了歐拉夢、韋恩夢。
(作者單位: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第八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