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婷婷
摘 要:文章以上海杉達學院為例,在現代大學制度試點的前提下,針對民辦高校和多校區的特點,研究輔導員在培養學生骨干中的作用,提出了明確輔導員的職責、發揮學生骨干的自我管理能力和暢通多渠道交流平臺等措施來提高輔導員在學生骨干培養中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現代大學制度包括宏觀和微觀兩方面。根據“宏觀有序、微觀搞活”的原則,從微觀方面研究,主要從大學自身層面的內部治理結構來考慮。有效的治理模式應該是能綜合體現國家意志和學校愿景的。而政府對大學以契約方式進行目標管理,能夠滿足雙方的意愿。但政府部門和大學既具有獨立性又具有共同性,都是為公共利益服務的機構,所以在現代大學制度下,高校在多樣化的治理模式下,必須適應傳統和變革之間的張力的不斷發展。
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我國各類高等院校的培養目標,而學生骨干群體是這個目標中的主要培養對象,他們的素質和能力水平關系到高校培養人才的總體質量。大學生輔導員是高校學生工作的主力軍,肩負著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紀律教育、健康教育、健全人格教育,引導學生奮發向上、積極進取、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生存等艱巨的任務。民辦高校相比公辦高校而言,由于生源結構以及外部政策、內部治理體系等影響,對學生骨干群體的作用要求就更加突出與明顯,而輔導員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在培養和造就一支過硬的學生骨干隊伍中的作用也就顯得尤為關鍵和重要。
同時,隨著高校的發展,多校區大學在全國各地開始出現。多校區大學的形成主要通過兩條途徑:一是“合并重構型”。既有辦學資質較強的兩個或者多個學校聯合的模式,也有大學校合并小學校的模式。二是“自我擴展型”。即由于單校區的發展空間受限而擴建的多校區大學。“自我擴展型”具體又可分為三種:一是異地辦學多校區,這是指新校區和老校區相距比較遠,位于不同的地區或者不同的省份;二是郊區辦學多校區,這是指由于老校區在城中心位置,隨著發展需求,在郊區建立更大、更完善的新校區;三是老校區附近建設新校區,是指新老校區距離比較近,基本上不存在兩個校區交流和管理上的問題。多校區大學對各個校區的定位也會根據學校的需求不同而不一樣。有的學校將按照年級劃分校區,將新校區作為基礎教育的基地,高年級和碩士學歷以上的在老校區,低年級學生全部在新校區。有的學校按照學科設置劃分校區,文科學生和理科學生在不同的校區。
上海杉達學院作為上海市現代大學制度試點高校之一的唯一民辦高校,兼具有多校區的特點。學校現有浦東本部校區以及浙江嘉善基礎部校區和與上海滬東新華造船集團、上海時尚產業發展集團合作辦學的滬東工學院和時尚學院兩個分校區,2013年9月開始,學校實行“1+3”辦學模式,即大學一年級學生都在浙江嘉善基礎部校區學習,大二及之后,再根據專業回到浦東本部校區或者滬東工學院校區、時尚學院校區。“1+3”多校區辦學條件下,學生干部隊伍建設的銜接、學生干部作用的持續發揮等成為學生工作中遇到的現實問題,輔導員作為一線學生工作者,在解決這些問題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一、明確輔導員的職責,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把“三貼近”作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思想的要點,提出要“堅持以人為本,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凸顯“三貼近”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意義。而高校輔導員隊伍是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支關鍵隊伍,所以高校輔導員應該遵循“三貼近”原則,緊密結合大學生的實際需求,積極深入大學生的生活,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體性作用。上海杉達學院的輔導員采取專職輔導員為主、兼職輔導員為輔的方式,對專職輔導員實行24小時住樓制度。盡管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輔導員長期留任的積極性,但在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方面真正落到了實處。輔導員在學生每天課堂外的8小時積極開展學生骨干一對一、一對多的悉心指導,在工作中做到及時指導,在生活中做到及時關懷,容易收獲學生的尊重和信任。輔導員住樓制不僅解決了“課后見不到老師、突發事件找不到老師”的難題,也讓多校區造成的學生骨干工作由于不同校區而難以銜接和持續發揮的問題得到了有效的解決。
二、充分發揮學生骨干的自我管理作用
上海杉達學院在積極開展現代大學制度的創建過程中,注重師生參與,特別是針對高校學生的特點,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精神、自主管理能力和自我教育習慣。大多數民辦高校的學生學習習慣和學習主動性與公辦本科院校學生有一定的差距,而生活習慣上由于相當一部分學生家庭條件優越,生活自理能力和自治能力相對薄弱。但這類學生往往思維跳躍,工作積極性比較高,學校要善于捕捉這類學生骨干的積極性,緊緊抓住這類學生的特點,在嚴格管理的環境下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在輔導員悉心培養、因材施教和貼近學生方方面面的靈活教育中,幫助學生成長成才。上海杉達學院一直以來都建立了輔導員助理制度,無論是教學區還是住樓區,都配備一定數量的學生助理,這種給學生骨干賦予教師職責的行為,能夠幫助他們不斷加強學習,調動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這種實踐中的鍛煉將會大大提升學生骨干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加強輔導員的指導,幫助學生骨干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和學會與人相處。由于多校區的關系,存在學生干部銜接不暢、新環境水土不服等問題,學校充分利用輔導員的“無縫銜接”,制訂專門的學生干部檔案手冊、學生干部逐級培訓制度等,保持學生干部的工作積極性,提高學生干部自我塑造、自我服務的主動意識。
三、建立多渠道網絡交流平臺
信息化的發展,多校區的不同分布,要求我們建設網絡化校園。學校不僅建立了自下而上的學生工作網絡信息系統,同時還搭建了學生工作網絡平臺。網絡和手機成為輔導員與學生骨干的主要溝通方式,輔導員通過積極運用網絡這一溝通手段,在網絡上建立網格化的管理,建立各層次的QQ群、微信群,關注“QQ說說、微信朋友圈”等主流學生網絡發言平臺,建立班級群、學生骨干群,分層次、多方面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同時隨著“70后”和“80后”家長的增加,也可通過網絡建立家長QQ群和微信群,通過家校聯動,來提高學生工作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崔 燕.淺談多校區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現狀與對策[J].教育教學論壇,2015,(12).
[2]馬陸亭.當前現代大學制度建設的兩個著力點[J].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5,(4).
[3]楊超月.多校區辦學視域下的高校學生管理問題及其對策研究[D].泉州:華僑大學,2012.
[4]王 銀.民辦高校學生干部隊伍培養模式探索和構建[J].人才資源開發,2015,(12).
(作者單位:上海杉達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