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徒報》7月10日文章,原題:中國農村被“抹平”并重生 太陽公社依偎在蔥郁的小山上,周圍是竹林和草場。這是一個蓬勃興起的生態農場,距杭州約60英里,中心設施是個豬圈。但這個養著約30頭黑豬的圈并不普通。它是個開放式的竹結構設施,不但有金字塔形茅草屋頂,還有游泳池。近日下午,豬們在輕柔的音樂中打起盹。這個“中國最美豬圈”由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建筑學院教授陳浩如設計。隨著近年來用于中國大城市的項目資金開始逐漸枯竭,一大批建筑師正像陳這樣把注意力轉向其他前沿陣地——偏僻農村。
幾個因素正共同為此類項目創造機遇:對農村土地轉讓限制的放寬,城里人因厭倦頻發的食品安全恐慌和環境危機而日益對農村生活方式和有機農業感興趣,中國中產階層的壯大正推動國內旅游業繁榮。中國領導人也支持這種轉變,要求建設“美麗鄉村”,“不要把錢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
此類(新農村)項目多種多樣,有的側重旅游業,有的側重種植業或社區發展。除了上述豬圈,較知名的出自其他建筑師的設計還有北京附近的一家圖書館、河南的一個村民活動中心和博物館,及不久前在杭州完成的一個農村再生項目……他們都有個共同目標:重振農村元氣并提高鄉村對年輕人、農民、游客和受過教育的工作者的吸引力。
迅猛的城市化已導致中國許多鄉村被夷為平地以便為高樓大廈騰地方。研究顯示,2000年至2010年,中國村莊數量已從370萬驟降至260萬,每天約消失300個村莊。但這種重新為中國農村注入生機的行動,讓建筑師們相信,自己的設計不但能提高農村發展項目的名聲,還能刺激促進旅游業和農業。▲
(作者AmyQin,王會聰譯)
環球時報2016-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