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馬俊
臺風“尼伯特”登陸、太湖防汛告急、鹽城龍卷風突襲……最近中國遭遇的一系列天災讓世人矚目。面對頻發的氣象災害,將于11日開幕的“2016國際地球科學與遙感大會”有望提供來自太空的應對方案。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這次大會上將公布的“全球水循環觀測衛星”、中法海洋衛星、地球同步軌道氣象衛星微波載荷等新衛星和新技術的進展,將在全球的災害監測預報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據介紹,這是“國際地球科學與遙感大會”首次在中國舉行,來自全球超過50個國家、近2000名學者將交流討論遙感與地球科學領域最新的研究進展和技術研發情況。中國也將展示新一代風云氣象衛星、海洋衛星、水循環觀測衛星等衛星計劃,以及月基對地觀測技術、灰霾衛星遙感動態監測等遙感新技術。
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施建成研究員10日在新聞通氣會上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新的衛星技術,將對提高降雨的預報準確程度起到關鍵作用,從而可以對于水災預警系統進行改進。例如目前中國南方水災泛濫,但也有很多地方干旱,這些都是屬于水循環特征在全球不同區域變化所造成的現象,怎么進一步認識它,是現在非常前沿的科學問題。這次大會上將公布的“全球水循環觀測衛星”是國際上第一個對全球水循環關鍵要素進行系統性綜合觀測的地球科學衛星,它將和美國的“全球降雨觀測計劃”衛星等組成星座。從而更全面地觀測全球不同地區所有的水循環時空分布特征或者變化。它有望在2019年到2020年發射。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吳季說,最近鹽城的龍卷風災害受人關注。由于龍卷風發生的時間很短,除非氣象衛星恰好經過龍卷風發生地點,否則便看不到更無法預測。因此各國還沒有針對龍卷風很好的預報方式,就連美國也不能預報龍卷風,美國每年發生十幾次較大規模的龍卷風災害,也一直是他們很頭疼的問題。而這次中國將發布的“地球同步軌道氣象衛星微波載荷”技術,可以讓衛星在3.6萬公里上空的地球同步軌道一直“凝視”地面,搭載的微波遙感設備具有全天時、全天候的高分辨率的觀測能力,該技術在國際上處于領先地位。▲
環球時報2016-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