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飛
摘 要:從研讀課文題目類型、扣住課文題目中關鍵要素、緊扣題目特征、分析題目要義、結合單元題目進行分析等方面,研究緊扣文眼生成課堂精彩,引導學生初步整體感知文本,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關鍵詞:語文教學;閱讀教學;文眼;題目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16-0066-01
對于語文課文來說,題目就是文眼。一般而言,課題不是描寫人物,就是描述事情,或者重要內容、線索等。研讀課題,可以層層剝繭,窺探全文思路和中心思想。新課標強調整體感知文本,最好的辦法就是從題目入手,發揮文眼作用,引導學生初步整體感知文本,從而為生成課堂精彩服務。本文以蘇教版語文第八冊課文為例,重點研究語文教學中發揮“文眼”作用的具體做法。
一、研讀課文題目類型,引導學生整體理解文本內容
研究題目時發現,該冊課文題目大致分為以下幾類:以地名為題的課文有《沙漠中的綠洲》等,以人物為題的課文有《祁黃羊》《黃河的主人》等,以動物為題的課文有《燕子》等,以植物為題的課文有《番茄太陽》《蘋果里的五角星》等,用修辭手法命題的課文有《人類的老師》《天鵝的故事》等,以事件為題的課文有《第一次抱母親》《三顧茅廬》等。題目類型不同,自然采用導入課文的方式也不同。教師要讓學生學會分析文本,前提是要學會分析題目,以便抓住文本關鍵要素,順利切入課文,這是其一。其二,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學會比較,針對不同類型的題目,采取不同的方法進行教學,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能提升學生語文素養,有利于課堂精彩的生成。
二、扣住課文題目中關鍵要素,引導學生順利切入課文
課題中重點詞語的不同,自然課文主要描寫的內容也不同。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分析,學會通過研讀題目中的關鍵字詞明白文本主要寫什么。教師更要扣住關鍵字詞,并且以此為綱,層層深入,從而讓學生明白文本主要內容,明白作者所要表達的意圖,帶著一定目的進行學習,讓閱讀教學事半功倍。比如教學《宋慶齡故居的樟樹》這一課,教師就可以進行設問:題目中哪個詞語是重點詞語?接著教師可以進一步提問:課文重點寫了宋慶齡故居的樟樹哪幾個方面?這樣在教師的層層引導下,認識到樟樹的外在美與內在美。接著教師就可以再一次引導,問“這樟樹是哪里的樟樹”,從而讓學生認識到樟樹與宋慶齡之間的關系,認識到作者寫樹就是寫人,以樟樹襯托宋慶齡的高貴品質。最后教師再指導學生帶著情感進行朗讀,讓學生體會作者對宋慶齡的崇敬之情。
三、緊扣題目特征,引導學生揣摩文章思路以及內容
對于敘事類課文,題目往往就是文章的關鍵,就是敘事的中心或者文章的線索。這里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分析,圍繞題目展開討論。同樣也要扣住關鍵字詞,或者敘事要素進行,讓學生能夠學會概括文本內容,這對于掌握敘事類課文來說,顯得尤為重要。比如《第一次抱母親》這一課,就可以圍繞敘事要素引導學生概括文本內容。可以圍繞題目引導學生閱讀文章,從中找出抱母親的時間、地點、人物,以及抱母親的起因、經過、結果。還有《三顧茅廬》這一課,教師可以圍繞“三”這個關鍵數字進行閱讀,讓學生明白第一次拜訪結果怎樣、第二次拜訪結果怎樣,重點是第三次,開始怎樣、經過怎樣、結果又怎樣,從而弄清文本思路,掌握文本內容。
四、分析題目要義,讓學生學會審題和揭示思路
對于題目來說,每一個詞語都有一定的含義,教師要指導學生先學會分析題目詞語要素,接著引申題目詞語含義,以此貫穿整個課文。以獨幕劇《公儀休拒收禮物》為例,重點談談具體思路。公儀休是課文的主要人物;禮物,這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直接閱讀文本,可知是鯉魚;而拒收,可以引導學生先進行線索分析:誰給公儀休送禮物?送了什么禮物?公儀休是怎樣拒絕的?接著引導學生再次分析人物性格:公儀休喜愛吃魚嗎?既然喜愛吃魚又為何拒收鯉魚呢?這樣,讓學生深入理解文本,把握人物性格,從而真正理解公儀休拒收禮的原因。
五、結合單元題目認真分析,注重學法指導,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自主學習是基礎。相對而言,對于蘇教版來說,每一個單元都相應有一個主題,課文題目之間也有一些關系。比如第二單元中《蘋果里的五角星》《最佳(的)路徑》《人類的老師》都是偏正結構。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審題過程中,需要引導學生學會遷移,重點是學法遷移,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這對于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為他們終身學習奠定基礎就顯得更為重要。比如教學《黃河的主人》時,就可以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分析題目中哪個是重點。不容否認,“主人”才是重點。接著引導學生閱讀文本,讓學生找一找文本中哪里提到“主人”,繼而圍繞“主人”逐層展開,導入文本。接著再次回到“黃河”一詞,讓學生明白“黃河”與“主人”之間的關系。這樣通過對比,引導學生明白黃河艄公技藝的高超。
六、結束語
題目是課題的文眼,從題目入手進行講解的方法還有很多,這里就不再一一贅述。另外,教師還要注意的是,對于語文的破題,要從實際出發,而不是拘于形式。要盡可能結合文本,綜合運用各種方法,在引導學生加深對文本內容理解的同時,提高教學效率,生成課堂精彩。
參考文獻:
[1]李建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探索的路向及啟示[J].教學與管理,2011(01).
[2]張立峰.淺談“文眼”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J].安徽教育,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