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亮
?
微電影的新媒介特征研究
丁亮
南京城市職業學院,江蘇南京210038
微電影是隨著網絡普及以及現代人們生活節奏不斷的加快而逐步形成的“微時代”產物;并在互聯網及多媒體技術的推動下,借助于各種視頻網站、微信、微博等新媒體進行著廣泛傳播。文章就微電影的新媒介特征以及存在的問題進行系統的闡述,以期為我國微電影的健康發展提供一些參考。
微電影;新媒介特征;互動性;娛樂性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以及移動智能終端的普及,帶領著人類走進了一個嶄新的新媒體時代。目前,“快節奏”“碎片化”已成為現代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2010年底,凱迪拉克定制的短片《一觸即發》,受到了各界的好評與熱議;隨之“微電影”的概念也被提出。到目前為止,僅數年間,微電影便在網絡、新媒介的推動下以鋪天蓋地之勢席卷中國,其影響力已遠遠超越了電影和廣告;促使普通百姓、各種網絡平臺、廣告商,甚至是電影人都對它趨之若鶩;這也使得微電影在娛樂大眾、商業價值等方面均表現出了傲人的戰績。微電影作為新興的文化載體,已發展成為一種不可忽視的新文化現象,激活了公眾的參與性與互動性,使之逐步成為了大眾藝術[1]。同時,微電影新媒介特征也決定了它具有碎片性、娛樂性、速效性和互動性等“低門檻”的特征。本文則就微電影新媒介特征進行系統地剖析,并就其存在的問題也進行了探討,以期為我國微電影的健康發展提供一些參考。
一部成功的微電影勢必要以“內容”取勝,其傳播方式往往也具有“較高”的碎片性與海量性。目前,傳播載體也進入了微時代,各類智能移動終端(如手機、平板電腦等)也因體積小,攜帶方便、功能多等特點而大行其道;同時,原來在大屏幕上播放的傳統電影由于受到播放時長和屏幕尺寸的限制,已無法適合人們在這些小型的智能移動終端的小屏幕觀看。因此,以精選、減量、碎片性為特征的微電影也逐漸被人們所接受,并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受眾群體觀看的需求。另外,微電影的“低門檻”的特征,也使之存在于本身已數量眾多的視頻網站平臺以及各種網盤平臺之中。由于海量的微電影存在于“海量”的網絡平臺之中,進而也促使其傳播性也是“海量”的。
與此同時,海量的微電影、海量的傳播,也導致微電影的受眾群體往往對這些碎片化的微電影的褒貶各異,而受眾群體對微電影的個性化評論也是“海量”的,這也直接造成受眾群體的評論、意見也逐漸形成了集腋成裘、聚微成眾的趨勢,甚至還會因此逐步演變成為了“群體意見”“輿情之源”,進而也促成了微電影海量傳播的催化劑[2]。
微電影對于受眾群體而言,還因為影片的有限時長內涵蓋的內容卻異常豐富,要求微電影創作者必須在極短的時間內吸引更多的受眾,并提高受眾群體觀看微電影的興趣。與此同時,在“微時代”的推動下微電影傳播更具扁平化趨勢——每一個受眾群體均是一個傳播節點,而無數個這樣的傳播節點也自然成為了一種接力傳播、縱橫交織,最終形成一個大而全的網狀傳播。微電影的這種速效性的傳播方式較以往的扇形傳播也更具高效性與便捷性,進而也促使了微電影的平民化。另外,微電影也更易使受眾群體在傳播活動中由客體逐步演變成為主體,這進一步加大了微電影傳播的“長尾效應”。
另外,現代通信技術的迅猛發展,促使微電影的傳播活動還具有了瞬時性特點。微電影的高速傳播,使得瞬時聚集的傳播內容也同樣產生了更具沖擊力和震撼力的效果。尤其是短小精悍的微電影,其傳播速度更快,可以通過各種智能移動終端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接收、觀看、轉發這一過程。加之,微電影制作周期更短,涉及內容廣泛,這也促使微電影往往可以很快地成為社會各階層的關注熱點,甚至形成更具輿情性的公眾話題,進而也使之擁有一種“現象級”的傳播效應,其傳播的時效性與影響范圍也隨之提高、加大。
近年來,隨著微電影的創作主體的變化,使之逐步向多元化趨勢發展;從影視發燒友、學生到專業的影視制作公司、廣告業,甚至是資深導演對微電影均有不同程度地涉獵;這也進一步促使微電影的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由于微電影門檻較低,無論是制作成本、傳播途徑均給大眾創造了參與制作的機會。正是由于普通百姓可以與影視精英同臺競技,也讓更多的民眾對微電影產生了更濃厚的“草根情節”,這也進一步提升了微電影的互動性與娛樂性。
由于,微電影的傳播本身就具有良好的互動性,再加之一些微電影的受眾群體本身就是微電影的闡釋者、發掘者和創作者,這也促使了微電影的傳播者與受眾群體之間在角色互換、重疊過程中,不再受任何組織或個人的左右或支配,使之獨立的傳播、評價的過程中形成一個良好的互動。無論是在微電影的網絡發布平臺上,抑或是微電影的傳播平臺上,各種微電影以及相關資訊、評論均可以轉載、復制、瀏覽、評論,進而使得微電影在每一個信息傳播交匯的節點上都可能是一個接收或傳送“中心點”,這也導致微電影擁有了與傳統電影傳播方式截然不同的互動性;微電影的受眾群體可以對所傳播的微電影進行關注、評論,并在互動的過程中加速了微電影的傳播速度。
另外,受微電影制作成本低、內容廣泛的影響,其所涵蓋的內容、訴求方式也更加坦誠、直接、自然。作為電影的“壓縮版”的微電影,因其成片時間短、情節可控性強,這也為微電影制作者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創作空間;加之其“去功利性”、大眾化的娛樂性,也促使微電影的受眾群體更易接受,尤其是其娛樂功能,也將一些民眾喜聞樂見的內容加以“創意”地幽默化,甚至被“惡搞”,其娛樂性也得到了最大限制的發揮;在滿足了人們對“短”“精”“快”的追求與自我表達過程中,它的娛樂性也得到了最大的詮釋。
1)作品良莠不齊。在碎片化的時代,大量的、繁雜信息往往充斥于微電影之中,多而繁雜,那些缺乏主流意見、主流思想的微電影作品,往往會對受眾群體的世界觀、價值觀產生不良的影響,甚至造成一些受眾群體的自我中心思想逐漸“失真”“鼓脹”,甚至使之在道德與精神上有所缺失,這些均不利于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另外,部分微電影的制作群體、團隊自身的思想素質不高、缺乏足夠經費以及策劃能力低下等因素,也會導致微電影作品的質量不佳,甚至出現內容低俗化的現象。
2)缺少藝術氣息。目前,大量的微電影題材多鎖定在情感類題材上,其同質化現象嚴重,且制作者多為非科班出班的“草根”,進而導致其對微電影的藝術性缺乏表達。傳播平臺之廣,令很多人一味以追求點擊量為目的。甚至有一些微電影的創作者鮮少去追求微電影的藝術性,僅僅側重自己內心世界、主觀意識的表達;根本無法談及其藝術表現手段,這也直接影響到了微電影作品的藝術性與未來發展。
3)版權劃分不明。隨著微電影創作的平民化,一些微電影的創作者往往出于個人的表現欲、好奇心以及個人精神意愿,在自身創作素材較少、創作能力低的情形下,也造成目前微電影的抄襲現象日趨嚴重。加之,國家尚未對微電影的版權劃分予以明確規定,這也導致目前的微電影版權問題一直未得到解決。因此,國家應亟待出臺相關的行業標準,進而推動我國微電影行業的健康發展。
4)監管機制缺失。在新媒介模式下的微電影已經到了一個需要社會各界來正視其未來發展導向的一個階段。它本身所具有的特性決定了其在當下的信息傳遞中充當了一把“雙刃劍”的角色。然而我們需要了解它自身的傳播特性,并對其傳播方式和途徑進行不斷的提升和完善,改進監管措施和力度,從而達到更有利的傳播效果。隨著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與普及,微電影應沿著與新媒體良好對接的軌跡,成為大眾所認可和喜愛的一種電影形式。
[1]黃靜.商業微電影的美學特征[J].電影文學,2015 (1):47-49.
[2]楊曉林.微電影的特征、分類及傳播[J].民族藝術研究,2015,28(2):18-27.
丁亮,講師,研究方向為數字媒體藝術。
G2
A
2096-0360(2016)12-0003-02
本文為2014年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指導項目)《新媒介環境下微電影藝術創作研究》(批準號:2014JSD327)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