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7月11日文章,原題:中國的創新熱潮正在催生過多無用發明嗎? 像小狗那樣跟著主人的機器人手提箱,能監測進食量的智能嬰兒奶瓶,向智能手機發送生長環境警報的盆栽植物土壤監測器——這些全是中國創新的例證。
隨著內地人擁抱新的生活方式,來自中國最具創新精神企業的越來越多的新奇產品正在進入他們的生活。但業內人士和消費者告誡稱,許多創新產品都是在忽視質量的情況下就匆忙上市。
“在我看來,如今制造的許多新產品并不真正了解用戶需求。”上海居民孫悅(音)今年5月在參觀亞洲消費電子展后說。作為一名30來歲的母親,她說智能奶瓶的發明者們一味求新卻忽視重要細節。“我曾試用此類奶瓶,但很快就放棄了。”她說,“很難擰下蓋子。奶嘴出奶量太大,孩子容易被嗆。我懷疑是否有小孩的媽媽曾參與該產品研發。”
上海創業公司明機器人首席運營官楊昕慧承認,客戶的此類抱怨很正常。“太多人都在匆忙地尋求快速成功和掙快錢,并未洞悉市場的真正需求。”她表示,將真正的創新技術轉化為可售產品或服務需要多年時間,“從這層意義上來說,許多處于初期階段的所謂創新都是虛假創新。”
但一些分析人士表示,中國將在另一個重要的創新領域內成為全球強有力的競爭者。哈佛商學院教授、創新專家克萊頓·克里斯滕森表示,中國在被他稱作的“破壞性創新”方面表現很出色:讓民眾買得起、用得上復雜且昂貴的產品和服務。“人們總是到中國以更低的成本制造產品,這是一種效率創新,中國非常擅長。”他說,“這是一種至關重要的創新,也是引領中國增長之所在。”▲
(作者左茂紅,王會聰譯)
環球時報2016-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