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彩勇
(貴州省思南縣文家店鎮林業環保站 貴州思南 565114)
火棘在生態旅游開發中的探討
——以思南縣文家店鎮為例
白彩勇
(貴州省思南縣文家店鎮林業環保站 貴州思南 565114)
鑒于火棘在文家店鎮分布廣泛且相對集中的優勢,加之其有著獨特的旅游開發價值。為此,本文以文家店鎮為例,著重探討火棘的旅游開發模式。在該鎮將火棘進行有目的的撫育管理,并采用園林綠化、播種營造等措施,使之逐步形成優勢樹種,建成一定規模的基地,從而達到保護生態、美化環境,最后充分發揮其特色旅游的作用。
火棘;旅游;模式;探討
文家店鎮位于思南縣的西南部,烏江中游,距縣城思南70km,在思南、石阡、鳳岡三縣的交匯處,東鄰三道水鄉,南與甕溪鎮接壤,西與石阡本莊鎮共界,北與長壩鎮合朋鎮隔江而望。全鎮共轄13個行政村(社區),總人口17000多人,境內住漢、苗、土家等民族,農業仍是該鎮的第一支柱產業。思林電站建成蓄水以后,新集鎮建于老場坳,早期繁榮的水上交通優勢將不復存在,但也給我鎮帶來極好的發展機遇,水上將形成峽湖風光,境內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白號軍起義的荊竹園遺址,有雙魚井、獅子巖、香爐缽、萬寶洞等眾多景點,有戲劇活化石之稱的“儺壇”戲,有獨具土家風味的花燈、馬馬燈、金錢桿;有許多土家風味小吃綠豆粉、花甜耙、酥油茶、米豆腐等;有獨特的烏江角角魚;有原滋原味的土家婚俗文化;鄰近有省級風景名勝區長壩石林……
文家店鎮跨東經 107°53′48″~107°3′47″,北偉 27°36′19″~27°43′40″面積57.1km2,最低海撥375m,最高1033.2m,其地質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年平均氣溫17.1℃,無霜期達288d,年降雨量(據2002~2006年資料統計)為1059mm,由于該地海撥較高,緯度較低,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因此冬無嚴寒,夏無醒署,氣候非常宜人。森林資源十分豐富,森林覆蓋率達30%,境內分布有馬尾松、柏樹、楓樹等多種高大喬木,有火棘、馬桑、牛奶子等多種灌木,還有速生豐產林意楊、經濟林香椿和多種果樹等。
3.1 救軍糧(火棘)的生物學特性介紹
火棘(又名火把果、救軍糧、當地老百姓俗稱紅棗)Pyracanthafortuneana(Maxim)Li.蓄微料,常綠灌木,枝具刺,葉倒披針形,綠而具光澤,花序傘狀,白色,4~5月開放,果近球形、鮮紅色,生于海撥500~2800m之山地或溝、河邊、我省分布較廣。由于火棘具有葉小枝密,既可觀花,也可賞果,一年四季青翠常綠,春華秋實惹人喜愛,且根系發達,易于栽活,村邊路旁,皆可采掘和易于栽植。大量栽植可扦插,可播種,扦插宜在夏秋之季進行,播種則宜在春、秋為宜。因此,火棘是一種很具綠化觀賞性的鄉土樹種。
3.2 選用火棘的原因
火棘在該鎮雖分布廣泛,卻沒有很好利用,因其生長矮小,全身長刺,甚至連村民燒柴都不愿砍它,唯避之而不及。由于火棘春開白花,滿山如雪,秋冬結紅果,層林盡染,是一種十分具觀賞性的鄉土樹種。據《農部瑣錄》記載:“救軍糧,武侯南征,軍士采食之,故名。”據傳,在紅軍曾路經我地時,部隊因缺糧,而以此充饑,渡過了許多難關,還留下許多動人的故事。我們何嘗不將它開發利用,做成基地,以發展旅游觀光,帶動一方經濟。另外,從其生物角度來說,火棘本身在當地生長十分普遍,不管是移栽還是播種,都非常容易成活,因此,其生態特性與造林地的立地條件極其適應。
3.3 火棘在我鎮的分布情況
火棘在全鎮的分布非常廣泛,主要集中分布在紅旗村白家山、五星村的毛坡坳、三七村的蜂桶溝,此三處分布的火棘能占整個林地的70~80%,面積不少于1000畝,另外其他地方也有成片分布,甚至在田邊上角,房前屋后,道路兩旁也可隨時見到其身影。
4.1 基地的選址
根據救軍糧(火棘)在全鎮的分布情況來看,主要集中在白家山、毛坡坳、蜂桶溝等地,而該鎮的主要入境公路是甕文線路,但隨著交通網絡的逐布形成,三道水-文家店線路:從尖峰村的南坳田入境,經蜂桶溝、螺絲灣到文家店;文家店-河閃渡線路:從五星村的大學堂入境,經毛坡坳到文家店。因此,可以文家店新集鎮為中心,南至甕文公路入境處,上至毛坡坳,下至蜂桶溝的公路兩旁山脊為基地范圍,而以新集鎮所處的全山為中心重點,結合豐產壩雙魚井、毛坡坳萬寶洞,關門山等景點為依托建立萬畝救軍糧基地。
4.2 基地的規劃原則
基地的規劃應遵循“不搶耕地森林,優先宜林荒山,重點街邊路旁,美化房前屋后,塞滿田邊地角”的原則。但不是說劃定了區域,就必須是砍掉所有的除火棘之外的所有樹木,也更不是所有的地塊只種植、營造火棘,不見其他樹木的蹤影,這是不現實的,也是不科學的,還應本著“高大喬木不砍、成片林分不動、撫育灌木林、改造未成林、營造荒山地、爭取坡耕地”,即“四營造二不變”:在規劃區域內,成片的不管是喬木、灌木、竹類等林分應充分將其保護起來,不能砍除;將有目的樹種(火棘)的林地進行撫育擇伐,增強其競爭能力,使之逐漸成為優勢樹種;對未成林地、宜林荒山、田邊土角、道路兩旁在不毀壞其中喬木的前提下,進行人工改造營造,使其在短期內(3~5年)內形成規模,凸現景觀效應。
4.3 基地的建設進度計劃
基地的建設進度本著“一年宣傳發動,二年集中營造,三年轉入正軌,四年形成規模,五年初顯成效”的原則。
第一年:在全鎮范圍進行區域規劃,然后進行宣傳發動統一思想,大造聲勢,引導相關的村民對該范圍內的火棘進行重點保護,在條件成熟的地方開始著手啟動營造,同時編制項目上報,爭取各種項目資金的投入。
第二年:在規劃區域全面啟動特種林營造措施,特別是新集鎮綠化帶的營造應納入到重點建設中來。
第三年:強化特種林營造的查漏補缺,并訂立相關保護措施對特種林進行保護,嚴禁人為破壞,有目的地促進火棘在規劃區域內數量上提高。
第四年:強化特種林營造的各項撫育封育,保護措施,并結合其他各種旅游宣傳,初步開始接待游客。
第五年:基地將正式投入使用,發揮其強大的旅游功能作用,并嘗試舉辦救軍糧基地旅游節、攝影展,并向工商部門申報“救軍糧(火把果)”商標進行注冊保護。同時向上級相關部門申報“萬畝救軍糧基地”的命名。
(1)首先進行廣泛宣傳,黨員干部帶頭,進行投工投勞,掀起特色旅游高潮。因此,在選定區域范圍,選取1~2個點作為示范,在撫育管理季節或播種季節,動員黨員干部作1~2d的義務勞動,并且建立“包營造、包管理、包見成效”的三包機制。
(2)工程投入進行林地改造、營造,在規劃區域根據調查情況,進行項目編制,爭取上級資金的投入(可參照退耕還林,荒山造林等工程模式)。在不同的地類按火棘在每畝林地的已存比例,而進行相應比例資金的投入,或投入撫育管理費用、或投入播種造林費用、或投入看護費用、或一次性投入、或分期分批按年度付給,總之形式不拘一格,目的只有一個。
(3)轉林權為股權,作價入股分紅,或兌現各種優惠政策。
在我鎮絕大部分林地的林權屬集體所有,村民個體承包經營。雖然作了具體規劃,但卻會有部分村民不愿將其林地進行改造,然而因實際需要,而又必須納入基地區域范圍,則可采取將其林地按畝分作價入股,在今后的旅游收入中分紅,或優先考慮將其作為今后“鄉村游”的定點農家,或享受優惠領取經營許可證、營業執照等,或優先納入風景點定點經營店,或進行各種稅費優惠減免等。
6.1 撫育擇伐
即在有一定數量火棘生長的灌木林,定期砍除雜草、雜灌,在其林間空隙較大處輔以松土,給落在地下的火棘種子創造生根發芽的機會。并結合禁牧禁伐等封育管理措施,從而促進火棘在該灌木林內生長茂盛擴大生長密度。
6.2 移植栽種
根據實際需要,從規劃區域外挖取適量的火棘苗木,栽植于房前屋后,街道兩旁,或作綠化帶、或作柵欄、或作道旁樹,這需選擇冬、春季節(即11月至翌年3月)苗木內部水分保持平衡的休眠期或生長緩慢期,這樣苗木才具較強的生根發芽能力,容易成活,才能在短期內達到預期效果,但栽后應注意澆水,干旱季節應適當進行遮蔭,以確保苗木成活質量。
6.3 嫩枝扦插
即選擇一年生的火棘梢部嫩枝,將其剪成15cm長的小段,按綠化要求的規格,插入整好的地塊內,使它生根發芽的一種繁殖方法,這需在4~5月溫高多雨季節進行,如遇空氣干燥,濕度不夠,需及時澆水補充水分,以利其成活,這種方法適用于柵欄、綠化帶、廣場圖案等的培植。
6.4 播種造林
它是在火棘種子成熟季節,將其進行采收,然后把種子直接播種在造林地上(或收后將其除去果肉、去雜、曬干、貯藏于干燥通風處待用),使其發芽生長成林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適用于荒山,未成林地、綠化條帶、圖案設計、房前屋后柵欄、田邊土角、道路兩旁等的營造。它可在12月至翌年2月這段時間,選擇色澤鮮艷,粒大飽滿,無病害等質量較好的火棘,在其下前方鋪一床單,手持一細長木棍,將火棘果子拍下,或戴上帆布手套,將種果直接摘下,收集起來;然后在待造林的規劃地塊,將地整好(砍除雜草、雜灌等),用鐮刀按0.5m的距離開水平條狀縫,播入適量種子,將縫用腳踏實,地面不留痕跡,讓其自然發芽生長。這種方法造林可保證火棘今后的根系完整,對林地的適應性強,分布合理,還可根據需要在生長起來的苗中去弱留強,保留優良單株,確保造林質量,而且這種方法施工簡單,節約用工,減少大部分資金的投入,只是對種子的需求量大,但這對我地來說,種子資源應該不是問題,因此播種造林是火棘基地營造的主要方法之一。
(1)根據相關的法律法規,劃定特種用途林保護區,在主要道路口,邊界處,人員過往頻繁處豎立堅固的顯目的保護標志,訂立基地保護公約,同時與周邊學校、村莊等單位簽訂立基地保護責任狀等。
(2)加大人工巡護力度,設專職或兼職的護林員,進行常年巡護,防止林區火災發生或人畜進入損壞。
(3)在基地放牧或人畜活動頻繁地帶,可因地制宜地設置圍欄、柵欄等進行圍封。
(4)對基地內已造好的火棘林,定期進行檢查,及時進行補種、補植、砍除雜草雜灌等,對目的樹種(火棘)進行定向重點培養。
基地應從規劃開始,對規劃區域或按地點、或按林權權屬、或按自然分界將其勾圖,然后對每塊地進行詳細的調查統計,建檔立卡。每年進行一次以上檢查,隨時掌握林地的變化情況,并記錄在案,隨時為基地的行政、技術管理提供詳實的科學數據,以利于對基地進行動態的科學管理。
[1]《古鎮情韻——走進文家店》.中共文家店鎮委員會文家店鎮人民政府編2004.
[2]陳登,主編.《貴州基層林業實用技術》.東北林業大學出版社,2004,7.
[3]王紅兵,譚瑞生,合編.《盆景藝術與制作技法》.云南科技出版社,2000.
[4]宋曉路.《當代貴州》.2007(3).
[5]黃森木.《四川農村日報》
F592.7
A
1004-7344(2016)13-0199-02
2016-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