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
(陜西省平利縣水利局 陜西平利 725500)
探究水資源合理配置研究歷程與進展
劉海
(陜西省平利縣水利局 陜西平利 725500)
當前水資源短缺問題已經成為被關注的重要問題之一,水為生命之源,人類的生存無法離開水源的支撐。但是,由于近年來全球人口數量的增加,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等,導致出現了嚴重的水資源浪費和污染問題,這不僅減少了可飲用的淡水資源量,同時還給各個國家更好的發展帶來了負面影響。為此,水資源合理配置工作的實施極為重要。本文對相關水資源合理配置研究歷程和進展問題進行相應的研究,其目的在于能夠促進各國合理的利用水資源,在此基礎之上,不斷帶動各國經濟的發展。
合理配置;水資源;歷程;進展
立足于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明確水資源不僅是一種珍貴的自然資源,同時也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資源,更是戰略性的經濟資源,為此水資源不僅是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影響因素,同時在綜合國力方面它也是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水資源在人類社會建設中的地位極為重要,合理利用水資源,能夠帶動我國國民經濟的增長,緩解當前水資源短缺的問題。為此,重視水資源合理配置工作的實施是保障水資源的關鍵所在。
從傳統意義上看,水資源配置屬于一種人為分配的手段,換言之,人為按照水資源時空分布和人們對水資源需求差異情況,對水量展開重新分配的整個過程。自“十一五”以來,已經累計解決了2.1億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農村集中式供水比例發生了極大的轉變,已經由38%提升到58%。同時水資源配置工作也得到了相應的完善。
從廣義上看,水資源的配置主要在其充分利用的過程中,統籌規劃旱澇災害以及水量不均勻等問題,將在除患的過程中與興利結合,最終找出最為有效的方法給予解決[1]。同時,還需要協調上游與下游、左岸與右岸、城鎮和鄉村等各項之間的關系;而從狹義的角度上看,水資源的配置主要解決將水資源供需之間存在的矛盾。
實際上在相關規定中關于水資源合理配置也給予了相應定義,即:“在特定的流域范圍之內,立足于水資源配置公平、有效的發展原則,結合工程性和非工程性的水資源配置措施,利用市場經濟規律和資源配置的準則,完成各個方面的配置工作,對各個區域間的用水部門等進行嚴格的規定,堅持可持續利用水資源的配置原則。”當前該定義已經被廣大群眾所認可。
在水資源配置過程中,復雜性與階段性是存在的兩大性質。為此,各專家和學者在水資源配置方面的認識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有學者根據“有效性、公平性、系統性以及可持續性等原則,在水資源生態系統內,依據自然規律與經濟規律等,采取不同的措施管理特定流域范圍內或者區域內的水資源,并且在宏觀調控的基礎之上,采用多種可持續利用水資源的方式對其展開分配工作等。”
也有學者認為水資源優化配置指:“在特定的區域之內,為了能夠確保水資源合理利用與可持續發展,需要堅持高效、公平以及可持續發展原則,以各種工程與非工程性措施作為基礎,利用不同的方式進行整合,換言之在合理配置水資源期間,需要對水資源的需求進行相應的抑制處理,在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的基礎之上,合理配置各個區域間的水資源,確保能夠實現水資源綜合效益最大化的目標[2],這與張陽在《水資源合理配置研究綜述》一文中的觀點極為相似。最終實現水量與水質協調統一的目標。”該點定義不僅對水量的分配給予了充分的考慮,同時也對水質因素展開充分的考慮。
在水資源配置方面通常需要堅持相應的配置原則。由于水資源配置與多個領域之間存在著極大的關聯,并且不同區域或者流域內所應用的配置方法存在著差異,為此在配置期間,需要采用多樣化的配置方式,在這過程中需要遵循相應的原則實施,如公平性原則、有效性原則等。
在水資源配置方面還需要明確配置的目標,水資源配置期間不能夠盲目的進行配置,這需要在既定目標基礎之上,解決相關問題。水資源的配置目標主要為:在于水資源開發和利用期間,不僅需要重視眼前的利益,還需要立足于長遠利益,將社會利益與環境利益作為配置的重要目標,在不同的受益者之間實現公平分配水資源的目標,從而使得經濟社會發展布局等能夠和水資源的利用狀況所匹配[3],最終有效的實現合理配置水資源的目標,并且在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之上,使得社會經濟有效的發展。
2.1 水資源配置的研究歷程
我國國內在水資源配置方面的研究起步要晚于國外的研究,最初將水庫的優化調度作為重要的研究對象展開研究。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有學者對水的利用率、區域水量的變化等給國民經濟所帶來的影響展開了充分的考慮,利用系統工程的方法對某地區的水資源狀況進行了研究。這同時也是最初研究我國水資源配置的形態體現。
當水資源配置期間其系統配置方法提出以后,創新性配置被充分的體現出來。尤其在水資源優化配置的概念、需求管理和模型等方面體現的更為明顯,該系統在當前已經被應用在我國多個省份,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當前伴隨人們對生態環境重視度的逐漸提升,水資源配置所包含內容越來越多樣化,為此水資源配置范疇已經逐漸的拓展到“社會經濟、水資源以及生態環境系統”當中,同時水量配置的范圍在當前也得到了相應的擴展[4],這與王浩,王建華,秦大庸等在《流域水資源合理配置的研究進展與發展方向》一文中的觀點有著相似之處。在生態環境用水與國民經濟用水方面已經有充分的體現。如今,在水問題研究中,其核心已經發生了轉變,主要將生態環境用水和社會經濟用水之間存在的不平衡問題有效的解決,針對這一現象,水資源配置管理部門提出了一種全興的水資源配置模式,即“模擬-配置-評價以及調度”配置模式,這在全面系統地分配水資源方面有著積極的作用,該模式目前主要被應用于流域水資源分配方面,同樣取得了一定的水資源配置的優化結果。
2.2 水資源配置相關研究進展
于20世紀80年代起,我國國內水資源配置發展進程便不斷加快,并且研究參與人員數量也逐漸增加。目前我國在水資源配置研究中,已經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效果,在研究水資源配置相關理論中,明確了水資源配置的目標與配置的水源等。我國在流域水資源配置理論方面的研究主要著手于水資源配置的目標、配置的水源用戶關系等。最初的水量分配方式為“以需定供”與“需求平衡發展”[5],而現階段的水量分配為將水資源開發治理作為整體建設實施目標,通過可持續理念的應用,實現區域水資源合理配置的目標等。
本文主要立足于兩點:①分析了水資源配置的內容;②對水資源配置的研究歷程與水資源配置相關研究進展進行了分析。在分析中明確,伴隨當前我國社會的不斷發展,工業廢水以及生活廢水大量的產生,這致使出現了嚴重的水資源浪費的現象,同時還減少了可用淡水資源,使得水資源短缺問題更加嚴重。可實際上我國在水資源配置中依還欠缺完善性,為此需要結合國外的先進技術與措施,調整水資源的配置措施,對水資源的優化配置相關影響因素進行充分的考慮,從而為水資源配置工作更好的實施奠定基礎。
[1]王浩,游進軍.水資源合理配置研究歷程與進展[J].水利學報,2008,39(10):1168~1175.
[2]張 陽.水資源合理配置研究綜述[J].廣西水利水電,2010(1):66~70.
[3]李令躍,甘泓.試論水資源合理配置和承載能力概念與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系[J].水科學進展,2000,11(3):307~313.
[4]王浩,王建華,秦大庸,等.流域水資源合理配置的研究進展與發展方向[J].水科學進展,2004,15(1):123~128.
[5]粟曉玲,康紹忠.干旱區面向生態的水資源合理配置研究進展與關鍵問題[J].農業工程學報,2005,21(1):167~172.
TV213.4
A
1004-7344(2016)13-0134-02
2016-4-15
劉海(1968-),男,工程師,大專,主要從事水資源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