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波 劉華英
(江西省大余縣文化館 江西省贛州市 341500)
試論縣級基層文化館群眾文化及人才隊伍的建設與發展
吳波 劉華英
(江西省大余縣文化館 江西省贛州市 341500)
本文就縣級基層文化館群眾文化及人才隊伍的社會定位,職業素養和建設與發展,就如何推動和加強縣級基層從事群眾文化事業以及從事群文工作人才隊伍建設所應具備的條件和自身修養等有關話題展開探索性的論述。
基層文化館;群眾文化及人才;建設與發展
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對文化娛樂活動的要求也顯著提高。文化娛樂的方式也在不斷的推陳出新。從最初的報紙,廣播電視等發展到了網絡、電子雜志、甚至微博等成為交流互動的平臺。可見精神食糧已經占據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位置。人們的文化生活豐富了,也為各個地方的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在不斷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的過程中可以看出,群眾必然成為文化的主角,而群眾成為文化主角,需要有人幫助他們提升這個能力。人才是文化建設的原動力,而群眾文化人才是文化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擔負著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提升群眾生活水平的重要職責。群文人才隊伍的組織和壯大,需要群文機構的人員積極地參與其中并發掘人才。筆者認為在實際工作中逐漸發現和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是群眾文化工作者的義務和責任。
發展公共文化服務,群文干部隊伍的素質和能力是關鍵。建設一支過硬的群文干部隊伍,讓他們充分發揮特長,就需要群文工作者有正確的觀念,較高的綜合素質,還要有一顆愛才之心,要有容納和尊重人才的寬廣胸懷;群文干部應轉變觀念,明確工作目標,組織大量健康有益、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來滿足人們精神生活的需要,通過各類培訓來提升群文工作者的職業道德、藝術修養、專業知識、組織和創作能力等綜合素質。當然群文工作者不一定是這個專業的權威者,但是群文工作者需具有較高的素質、具備淵博的知識和一專多能的特長,才會以獨特的視角和執著的工作態度發掘人才,吸納人才,提高群文輔導力量,打造高素質、高質量、高效率的團隊。
大余縣文化館認真貫徹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和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積極培育和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發揮文藝凝聚人心、鼓舞士氣的作用和群眾文藝工作者勇于擔當的人格力量。為凝聚共識,匯聚力量,使大家在思想和精神上更加強大起來:①文化惠民,以文化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群眾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更加自覺主動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到群眾文藝工作和文藝活動中,積極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陣地,讓文化育民、文化樂民,讓文化成果惠及廣大百姓。②追求理想,服務人民。堅守我們的文化價值觀自信,把為人民服務作為群眾文藝工作者的天職,把創作生產優秀作品作為群眾文藝工作的中心環節,作為群眾文藝工作者的立身之本,堅守文藝理想、藝術良知和職業操守,牢記群眾文化工作者的文化使命、社會責任和價值追求,扎扎實實推動我縣群眾文藝事業的大繁榮大發展。③完善機制,提供保障。群眾文藝工作的繁榮發展,離不開有效的創新機制做保障。我館在工作中,認真思考、深刻研究群眾文藝事業發展的新方向,健全群眾文藝生產的扶持機制、獎勵機制等新機制,建立扶持資金,重獎優秀作品和人才。加大優秀作品的宣傳推介,加大群眾文藝人才的培養,重點打造我縣群眾文藝人才新高地。
群眾文化建設的任務關聯社會,筆者認為人才和隊伍建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造就一支德才兼備、結構合理、規模宏大的基層群眾文化人才隊伍顯得尤為重要。這就要求我們群文工作者應懂得如何認識人才、留住人才并合理使用人才。
2.1 合理分配、合適用人
大余縣文化館從業人員19人,其中本科以上學歷8人,占業務人員比例42.1%。2015年度全館人員參加各類學習培訓以及繼續學習達到48學時以上,占職工總數比例100%。業務人員初級職稱以上16人,占業務人員比例84%,業務人員中級職稱以上8人,占業務人員比例50%,館內配有音樂、舞蹈、戲劇(曲藝)、美術(書法、攝影)、文學、會計電算化等6類業務人員共16人,主要門類齊全。11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在編在崗人員3人,除少數為專職外大部分都是兼職。
就我館現狀而言,業務人員處于一個兩極分化的態勢。一方面,許多在群文戰線上有著豐富經驗的群文干部現已大多數退休或即將退休,而他們的知識也需要更新;另一方面,新引進的年輕人員具有較高的學歷和專業技能,但缺乏必要的群文工作平臺以及發展空間。年齡結構不合理,人才斷層現象顯現,人才流失嚴重;“復合型”文化人才缺乏,抑制了現階段群文發展。如果做到把人才安排到最能發揮他才能的適合的工作崗位上去,實現人與事的最佳配合,提高工作效率、真正達到這個人適合于這個崗位,并能真正發揮自己的專長,才會有利于促進群文事業發展。但每個人的個性差異很大,因此,要想使每個人都能發揮其積極作用,就必須遵循適才適所的用人原則。推行公開選拔、競爭上崗等制度,根據文化人才的特長選擇崗位,實現人才最大效能的發揮。
2.2 更新思想、多措并舉
黨和國家歷來重視人才隊伍的建設。我們首先要營造識才、育才、愛才的文化環境,通過多種方法發現人才、挖掘人才、引用人才。前面提到過人才是蘊藏在群眾中的。通過演出和比賽之類的活動來發掘人才是群文工作者需要重視的方面之一。例如,大余縣在繁榮群眾文藝的創新舉措、經驗等方面就采取如下措施:
(1)我館結合上級有關要求和自身實際,建立健全
了相關規章制度。并且文化館及鄉鎮綜合文化站實現了場館全免費開放。
(2)常年對鄉鎮綜合文化站文藝骨干進行業務培訓
及輔導,并為他們提供演出平臺,讓小隊伍也能上大舞臺。
(3)選派業務干部參加省市級各類培訓;舉辦大余
縣文化骨干培訓班2次及各類業務培訓班40期。
持續10屆傳統的“農民藝術節”廣場文藝晚會是每年連續一次,由大余縣委宣傳部、縣文廣新局主辦,縣文化館協辦,各鄉鎮文化站組織參與和編排,為廣大市民帶來豐盛精彩的文化大餐,同時通過這樣的運行方法模式更好地發現人才,成為發現和培養優秀文藝人才的最佳途徑。
2.3 發揮才能、科學組建
好的文藝人才需要有一個廣闊的平臺來為他們提供發展空間。因為有的是專業院校的學生,他們需要的是實習的機會;而有的業余愛好者則需要群文工作者要將他們組織起來進行培訓提高,即有針對性地做一些業務培訓,提高他們的專業技能,更好地為群眾服務。
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訓和演出,他們的專業技能有了進一步提升后,為提高他們工作積極性,激發他們的潛能,可以聘用為文化機構的編外人員給予適當的獎勵。并對他們有一些榮譽上的鼓勵,比如像舞蹈、器樂、美術培訓員、優秀工作者、文化藝術志愿者等這樣的稱謂,作為文化館群文隊伍的儲備人才。
人才的持續就是文化的持續,人才的持續就是作品的持續。新形勢下,各項事業蓬勃發展。我們只有開動腦筋,以創新的精神改變傳統群眾文化活動僵硬死板的模式,群眾文化事業才能為廣大群眾所接受和喜愛,大家也能積極參與進來。
3.1 拓展群眾文化空間應對多元化趨向,制定繁榮群眾文化發展規劃和創新途徑
群眾文化不能拘泥于任何一個環境和方式,這是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所在。所以,群文工作者必須有創新的思維,通過多種形式的群文活動,既愉悅人們的生活,又拓展了群眾文化的空間。如企業文化、校園文化、街頭文化、商業文化及老年文化、青少年文化、幼兒文化等,都是群眾文化的發展空間,如果這些空間利用好了,群文工作就能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有效載體。
3.2 開展民俗文化(客家文化)文藝創作,吸引群眾參與,發揮基層文化(文聯、文化館)的引領作用
通俗易懂的文藝作品,接近平常人的心態;貼近生活的文化習俗,更能親切、生動地反映普通人的思維和情感。因此,不只是中國,就在國際上,通俗的、習俗性的文化活動極受人民大眾歡迎。那么,群眾文化工作的舊模式、舊體制必須徹底改革。高雅的藝術要有,但面對人民大眾,隨時隨地的,通俗的、習俗性的文化人們更易參與其中,也能及時體味其中的情趣,何樂而不為呢?端午、中秋、元旦等佳節都列入了法定假日,目的就是要群眾去感受領略傳統的、通俗的和習俗性的文化的韻味,這一決定可是很受國人歡迎啊。
3.3 通過城鎮廣場文化凸顯區域特色,扶持和引導民間團體開展活動,推動傳統民間文藝活動的傳承與創新
廣場文化是現實城市文化環境和綜合文化實力的重要標志,主要有街頭文化、健身休閑文化、大型娛樂演出活動和廣場美化四種形式。當然,我們提倡的廣場文化必須剔除政治、經濟色彩;必須考慮大多數人的審美心理和經濟承受能力;必須要具有導向性和激勵性,能弘揚時代主旋律。大余縣廣場文化就開展得有聲有色,既有政府部門的匯報演出,也有私營企業的員工娛樂節目,更有群眾組織的健身自娛的表演。在這里,人們勞作的疲勞和壓力減輕了,精神和身心得到了愉悅,思想境界也得到了升華。因為廣場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大余的經濟迅速提升,市場活力不斷增強,區域特色也日益彰顯。曾有一位外地朋友晚上造訪,下車就脫口而出:“這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城市!”
3.4 加大非遺普查資金投入,傳承非物質遺產文化提升群眾文化品位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和傳承不是群文工作者個體的事,人人有責。雖然人類歷史的演變上萬年,老祖宗的東西不見得就很好,但在文化領域,還是有許多精華之處,甚至今人也無法比擬。重視“非遺”工作其實就是重視群文工作。如大余縣4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成功得益于各級部門的資金支持。
3.5 倡導蘇區文化與旅游文化相結合,激發群眾文化熱潮
蘇區文明建設對全國來講都有較高的實際意義,尤其贛南革命老區。那種不怕苦、不怕累,艱苦卓絕的生活里仍充滿樂觀主義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現在是新中國新時期了,磨難的歲月也許一去再也不復返,但居安思危、憶苦思甜的作風不能丟,樂觀進取、開拓創新的精神要時刻有,并且一代一代傳承下去。新中國的崛起已經到了關鍵期,倡導蘇區文明建設,弘揚無產階級革命精神,定能激發起群眾文化活動的熱潮。
總之,群眾藝術是傳播文化、繁榮文化和發展文化的主要力量,更是營造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文化支撐的生活才是幸福的生活。只有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合理使用人才,創新發掘人才方式,促進人才的可持續發展,才能繁榮基層的文化事業,為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貢獻力量。
劉華英,女,助理館員,專科,主要從事群文專業研究工作。
G241
A
1004-7344(2016)14-0307-02
2016-4-29
吳波,男,館員,專科,主要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群文和美術專業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