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春梅山東省濟寧市嘉祥縣金屯鎮中心幼兒園
淺議幼兒良好習慣的養成
石春梅
山東省濟寧市嘉祥縣金屯鎮中心幼兒園
國際幼兒教育對于兒童習慣的培養非常重視,要求幼兒教育能在日常生活與游戲教學的過程中滲透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培養,讓兒童在未來成長為具有良好行為習慣的優秀公民。
養成教育;行為習慣;理論與實踐
經過對大量幼兒教育的實踐研究證明,幼兒時期的行為習慣的培養對于兒童未來的人生發展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孩子的性格、人際關系以及對于知識的學習能力都與兒童時期行為習慣的培養息息相關。
對于兒童行為習慣的養成,可以借助學生學習的木桶理論來分析,比如,如果說一只木桶的容量由最短的那塊木板學生的學習成績將受到學得最差的科目的影響,相應地,兒童人格的養成與未來的發展也是由幼兒時期行為習慣所決定的,針對性地發現兒童的行為習慣中急需改正與培養的,補齊那塊短板。
一般初入幼兒園的孩子,關于生活習慣的養成都比較好,這主要是由于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工作很到位。但是孩子在學習方面的習慣卻需要教師從頭開始培養。一般情況下,初入園的孩子在幼兒行為習慣養成方面大體有三種情況:一是有一些幼兒能夠基本做到脫離父母,很快適應父母與孩子分離的焦慮期。但是上課時卻很難做到認真聽講,這是由于幼兒本身的注意力發展處于初級階段,很難常常會有走神、說話或者其他小動作。只有少部分學生,能夠主動配合老師完成教學活動的各種任務,并且在游戲結束后主動把教學用具整理得井井有條。一般在課堂中幼兒容易出現的違反紀律的情況有:老師要求的動作不能做到,自身的獨立生活能力比較差;在集體活動的時候容易和其他學生打鬧,玩游戲的時候很容易發生爭搶玩具的事件;在要求午睡的時間會有不睡覺、亂說話甚至擅自走動的現象。因此,需要老師時刻加強對學生的監督,采用有效的方法吸引或者轉移學生注意力。因此,在幼兒初入園時,教師要加強幼兒行為規范的培養,從小的事情抓起,培養兒童良好的行為習慣與規則意識。為了提高兒童行為習慣的培養的效率,我制定了以下教學計劃。
第一,構建良好師生關系,用愛溫暖學生。幼兒教師的身份相較于其他教育階段的教師身份更為特殊,由于孩子的年齡比較小,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還需要學習,在親子關系上還需要父母的呵護。因此,教師一方面擔任著孩子的監護人的身份,照顧孩子在園內的衣食住行,關心孩子的情緒健康;另一方面,教師還需要多關心愛護學生,尤其是在學生剛剛與父母分離,進入幼兒園的時候,很容易產生焦慮感,教師在此時要多關注學生的情緒變化,幫助學生順利度過這一段分離期。此外,教師還要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尤其是幼兒園階段的孩子,學習成長的途徑主要靠模仿。教師的言行舉止,時刻是學生眼中的教科書,會處于無意識地模仿狀態。因此,教師對學生提出要求時,要注意盡量以同樣的標準來要求自己。比如,要求孩子飯前洗手,飯后主動擦桌子、漱口,那么教師也要做到以上要求。教師還可以為孩子們樹立一兩個優秀的榜樣,采用鼓勵教育的方法,讓孩子們之間互相學習、模仿。這樣孩子就能知道,什么樣的行為是正確的,會得到表揚,什么樣的行為又是錯誤的,絕對不可以做,會得到批評。這樣,孩子的規則意識就會更加明確,能夠自覺地遵守行為規范,早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第二,正面鼓勵,耐心引導。孩子之間的不良行為習慣會互相影響,有時候一個調皮的學生會煽動其他學生的情緒,從而帶亂整個班級的紀律。因此,要督促個別行為習慣養成不好的學生,教師要對他們格外留意,避免對其他的學生產生不好的影響。教師對于這一類的學生,不能采取簡單粗暴的方法進行批評教育,而要善于進行積極引導,多發現幼兒的有點,針對他們的一點小的進步,及時鼓勵,使幼兒在受到表揚的基礎上獲得更多的動力,能在課堂中慢慢進步,最終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比如,有的孩子在飯前不喜歡洗手,而且喜歡用手抓飯吃。有一次,我親自帶著這個孩子去洗手,并且當著全班小朋友的面表揚他能夠按照老師的要求主動改正自己的缺點。從此,每次吃飯前,這個孩子都要很認真地洗手,并且還要跑到我面前炫耀一下。每當這個時候,我都會用手摸摸他的頭,以示鼓勵。這樣,這個孩子就養成了飯前洗手的習慣。通過教師不斷表揚、鼓勵學生的方式,能夠使學生在愉快的學習經驗中迅速地養成好的行為習慣,又能培養學生的積極性,增進師生之間的關系。
第三,教師及時指明幼兒自身存在的不足,并能通過與他深入淺出地講道理讓幼兒明確自己的不足,集中突破。比如,有的孩子就是喜歡吃手指頭,家長怎么糾正也改不了這個毛病。后來,教師就找來小朋友,親自幫他洗手,并找出一些吃手指、不講衛生而導致孩子生病的例子講給小朋友聽,還找出寄生蟲的圖片,告訴孩子,如果經常吃手指,肚子里會有寄生蟲。這樣讓孩子產生一種恐懼感,認識到吃手指有這么多的弊端,從而能夠改掉這一不好的習慣。此外,教師還要注意引導家長積極配合幼兒園的教育活動,保證幼兒園教育與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和連貫性,增強學校教育的效果。比如,家長在家庭生活中也要時刻監督孩子吃手指的壞毛病,督促他早日改掉這一習慣。
讓幼兒做到了在家與在園一個樣,良好習慣的養成才有真正的意義。養成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幼兒從他律到自律,使常規成為一種自覺的行為,讓幼兒從小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受益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