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應用科技學院 陳小剛
?
低碳經濟與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思考
江西應用科技學院 陳小剛
摘 要:世界經濟在快速發展的同時產生了一系列環境污染問題,比如日趨嚴重的全球變暖問題。為了解決此類環境問題,加快經濟結構的轉型,由發達國家最早提出的“低碳經濟”一詞進入人們的生活。其作為一種全新的經濟發展模式,以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的優勢博得當今世界的廣泛重視,并深深影響了各國經濟的發展進程。低碳經濟對能源利用、社會發展、科學技術等諸多方面都有著莫大的影響。雖然中國經濟在向低碳經濟結構的轉變中受社會現狀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約,但是,中國也應在向低碳經濟結構的轉型中積極做好戰略準備,在國際經濟的大舞臺上對低碳經濟的發展做出建設性貢獻。
關鍵詞:低碳經濟 經濟結構轉變 能源
低碳經濟作為當前環保理念下的主流方向發展的經濟模式,其由最初的為了應對氣候影響以及能源危機,在實踐中不斷發展,逐漸將其涵蓋面完善發展,由單方面轉變為多元化,多角度。其特征可以總結為“三低”和“三高”,即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和高效率、高效能和高效益。而低碳經濟顧名思義,就是利用科技創新來保持經濟穩定發展的同時盡最大可能去節約原始能源并削減環境污染的影響,進而促進社會經濟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1.1 低碳經濟的含義及進程
在我國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提出以及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設上,就是低碳經濟一方面的體現,其作為一種新的可持續發展經濟模式的轉型,在對資源環境進行保護的同時,大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提高了資源的利用效率,在這點上,低碳能源和可持續發展理念基本一致,而作為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方法之一,個人認為在發展中有如下幾點建議:一是政策方面,做好對資源能源的節約和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制定合理的節能減排計劃以及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要求來實現對原始能源的節約和對環境污染的控制。而相對的,我們則要大力發展科技創新,通過發展新能源工業產業,加強對二次能源的利用來優化經濟結構,彌補國家在節能減排上控制原始能源使用所造成的不足,并以此為依托,漸漸改變我國現如今粗放型經濟發展的現狀,做到資源的節約與環境的保護,以及新能源經濟結構的轉型。
在黨的十七大、十八大報告中均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了極為重要的位置,足以表明當今生態文明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與重要性。低碳經濟作為提高資源能源利用率,節能減排的手段之一,以其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的特點,對生態文明的建設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其在真正意義上不僅僅作為一次經濟結構的轉型,更是對人們生活意識,生產方式上的一次巨大的變革。
在我國工業飛速發展的如今,人們對低碳經濟理念的關注正猶如一劑強心劑,時刻提醒著我們在完成工業化進程的同時,不可僅以效益和進程作為目的,要更多地著眼于工業發展與生態文明理念的結合上,將兩者互相依托,辯證對待,用工業發展、科技創新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依托,用生態文明促進工業發展的革新轉變,以此來優化產業結構,在促進國家工業化發展的同時使資源能源得到有效合理的配置,實現社會經濟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如今工業經濟的發展不再是粗放、污染環境的形式,不能夠以環境的破壞與資源能源的消失作為代價,而是在生態文明建設、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指導下,將工業與環境資源相結合,實現低碳經濟發展,這不僅是我國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更是全球低碳經濟發展的大勢所趨。
1.2 對低碳經濟的深層剖析
低碳經濟,即促進新能源科技發展與節能減排技術創新,從而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建設綠色GDP,促進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最初我國在經濟發展中能源消耗多、污染重、排放大的問題極為明顯,導致社會經濟在上升的過程中相對不可避免地產生了污染和對能源的破壞,溫室氣體的大量產生等,先污染、再治理,從而降低了經濟效益。而低碳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增長模式,其節能減排的方案以及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則極好地闡釋了循環經濟的發展。
而低碳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則要牢牢抓緊最重要的五個方面:一是,降低能耗和減少污染物排放,即經濟發展過程中要實現“三低”——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二是,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含碳氣體(主要指二氧化碳)排放脫鉤,不能保持同步增長,在保持經濟增長的同時,提高能源效率,減少廢氣排放;三是,低碳技術創新是發展低碳經濟的直接手段;四是,開發與利用新型清潔的可再生能源作為重要舉措;五是,圍繞低碳技術創新與發展新型清潔能源進行相關制度創新與法律體系建設。
2.1 工業化的不健全、起步較晚
目前中國正處在城市化、工業化發展階段,加上中國人口基數大,對能源消費需求大以及經濟發展消費水平的提高,促使以一次能源為主的能源消耗過大,造成大量污染,而近兩年中國已成為碳排放大國。這與中國經濟工業的粗放型發展緊密相關,其經濟與能源緊密相連,單位GDP消耗能源高,污染大,而由于工業化的發展,這個問題在短期內仍是制約低碳經濟發展的瓶頸。
2.2 原始資源儲量比例失調
資源方面,中國一次能源儲量中煤炭占94%,而石油天然氣僅占6%,煤油氣的資源結構導致中國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長期存在,而由于煤的碳含量是相對于其他一次能源的一倍或多倍,其單位能源燃燒產生的CO2遠高于其他能源,所以,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對溫室氣體排放影響極大,加劇了溫室效應。
2.3 貿易結構同比與發達國家的落差
中國在全球產業分工中作為“世界制造業基地”處在低端制造位置,其出口商品以原料加工的勞動資源密集型產品為主,能耗高、污染重,并在產業轉型中要承接相當一部分高耗能高污染的產業,與美英日歐等發達國家知識經濟服務經濟相比,不僅耗費能源,間接出口大量能源資源,更對本土的生態環境造成巨大破壞。
3.1 對傳統工業的優化改造
在制度上進行嚴格審查,分析,統計高能耗、高污染企業,并對排放指標超標的企業工廠勒令停業改產。同時加強科學技術創新,促進生產設備的升級,加大技術投入,利用科技的進步來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在市場方面加大市場競爭,促進高排放高污染企業的兼并重組,以減少碳排放,既增強了我國工業企業的實力,又促進了能源節約與技術進步。
3.2 新型產業的發展和二次能源的開發利用
針對中國原始能源結構的不合理情形,新興產業以其低能耗、輕污染吸引人們關注。而其作為低碳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應結合地區優勢,發展太陽能、風力、水力等新能源產業,并對其進行相對應的產業布局,技術引進。以增加競爭力,促使經濟發展。同時有著政策作為支持,可引進服務型、知識型高新技術產業,積極參與到國際競爭中新能源、高新技術產業中去。
3.3 在政策上加強對低碳經濟的發展
將低碳經濟提升至國家戰略發展的高度,搶先契機以變被動為主動,將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同節能減排“兩手抓”,對于日趨嚴峻的能源短缺和環境污染問題,應高度重視向低碳經濟的轉型,杜絕“先污染后治理”理念,實現由政府牽頭,促進市場發展,并積極形成低碳經濟的發展章程,從文件、法律等方面加強對低碳發展的制定。同時積極迎接國際競爭與合作,促進產業轉移轉型,積極承接發展高新產業,實現GDP的低能耗和高效益。
總的來說,在工業化進程不斷發展的今天,為保證我國經濟發展向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理念的轉變,必須要加強對低碳經濟的關注。通過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科技、優化產業結構,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合作,加強地區特色產業發展等途徑來促進新興產業為主的新型經濟發展結構的形成進步,并通過政府政策、法律法規與低碳經濟發展規劃章程的規劃,將低碳經濟上綱上線,作為重點來有效保證中國工業的發展與轉型,在生態建設中發展經濟,優化產業結構并以此來實現低碳經濟的發展目標。
參考文獻
[1] 安江.低碳經濟對中國出口貿易發展的影響研究[D].遼寧大學,2012.
[2] 劉華容.基于科學發展觀視角的中國經濟增長方式轉型研究[J].經濟問題,2008(12).
[3] 劉華容.基于科學發展觀視角的低碳經濟解讀[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6).
[4] 劉華容.我國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研究[D].湖南大學,2011.
[5] 張續.中國農業經濟的發展模式——新中國成立以來小農經濟與集體經濟之爭[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16(02).
中圖分類號:F1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6)05(b)-16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