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海霞
山東省新泰市第一實驗小學
教育游戲在小學數學中的應用
鄧海霞
山東省新泰市第一實驗小學
教育游戲在小學數學課堂的運用,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延伸了課堂中的學習任務。在課堂教學中,教育游戲必須具有足夠的趣味性、操作性和互動性,才能發揮課堂教學的指揮棒和游戲機的作用,引導學生加強課外學習可以對課堂教學內容的有效拓展,極大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
教育游戲;小學數學;教學效果
在信息化時代,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逐漸轉向思維培養和創新教育上,這既是小學素質教育的發展趨勢,也是引導小學生快樂學習、快樂生活的教學轉變。目前,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很難適應新課標對于課堂教學的要求,開發利用更多新的教學內容來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成為了必然。其中,將教育游戲應用到小學數學中,能夠大幅度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促進了小學數學教育的創新與發展。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開展行之有效的教育游戲教學,能夠切合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心理特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它的價值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的研究對象是空間、距離和數學變量,它的理論是建立在嚴格的科學論證和數學研究上,在很多人的思想觀念中,數學都和游戲沒有太大關聯。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開展形式多樣的游戲教學工作,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教學中,運用教育游戲來發揮小學生活潑好動的天性,宣導單調乏味的課堂教學內容。
(二)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數學教學的重點在于數學知識的理解和邏輯思維的鍛煉,這就需要學生積極創新課堂教學知識,努力提高數學想象力。通過教育游戲教學,學生可以積極投入到每一個課堂游戲環節中,通過對于數學世界的探索,能夠為自己的探索思維尋求到滿意的答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將自己對于數學規律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極大的發揮,開發邏輯思維的潛在創新力,實現發散思維的鍛煉和提高。
(三)延伸課堂中的學習任務
小學階段的課堂學習內容還是基于基本數學知識點的學習,通過開展行之有效的數學教育,能夠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鍛煉他們的數學邏輯思維和發散思維。通過教育游戲的引導,可以減少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陌生感,而通過數學知識點與教育游戲的相互結合,能夠提高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認同感。
教育游戲在小學數學中的應用,可以貫徹于課堂教學、課堂練習和課外學習中,其教學重點是通過教育游戲,激發學生的好勝心,降低課堂教學的難度,才能更好的滿足小學數學教學的需要,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課堂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學習效果起到決定性作用。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育游戲必須具有足夠的趣味性、操作性和互動性,才能發揮課堂教學的指揮棒和游戲機的作用。建立在教育游戲基礎上的課堂教學工作,可以創造足夠的競爭力和刺激性,能夠調動學生的好勝心理,建立競爭與合作的學習關系。例如,教師在講解小學數學整數加減法時,可以引導學生操作塔防游戲,將數學加減法的教學內容融入到攻城游戲中,學生可以運用整數加法知識來部署城池和分配兵力,這樣既刺激了學生運用數學知識來解決游戲問題的能力,也提高了他們對于數學整數加法的運用程度。
(二)在課堂練習中的應用
課堂作業是小學生鞏固課堂教學成果和反饋課堂教學問題的重要途徑,在課堂練習中引入教育游戲,它能將課堂練習中的重點和難點進行有效的解析,能夠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和動手能力,實現學生學習壓力的有效釋放,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教師在教授乘法知識的時候,學生學習很吃力,需要課堂練習來鞏固加強,教師可以給學生預留《游樂園》、《滾箱子》等游戲,讓學生熟練掌握乘法口訣,不斷加深對于乘法知識的理解,進而提高邏輯思維和發散思維,增強乘法口訣的熟練程度,也提高了學生的自信心,滿足了他們競爭好勝的心理。
(三)在課外學習中的應用
在實際生活中,數學知識是運用最廣泛的一門學科,小學數學也不例外,生活中的數學知識更是隨處可見。因此,加強課外學習是對課堂教學內容的有效拓展,可以極大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滿足學生對于小學數學知識的應用和關聯操作,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例如,小學數學中的幾何性質是個非常抽象的知識點,諸如:軸對稱、全等、相似形和比例等,教師在課堂教學之余,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折紙游戲,通過折疊后留下的折痕,可以分析幾何圖形的維數變化,進而得出幾何的投影變化,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落實到現實生活,可以降低學生的陌生感和知識的復雜感。
綜上所述,從小數數學課堂的教學反饋中可以得出,教育游戲是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手段,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是一種十分適用于現代教學課堂的全新方法。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認真掌握教育游戲手段,用心的積累各種課堂案例,提高教育游戲的教學成果,滿足課堂教學與教育游戲的交流互動。
[1]范永春.探索教育游戲與小學數學的融合途徑[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5(22)
[2]張傳春.針對教育游戲與小學數學融合途徑的探索[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