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婷川北醫學院
醫學院校輔導員隊伍專業化建設研究
邱婷
川北醫學院
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醫學院校作為培養醫療醫務人員的搖籃,是醫療衛生事業蓬勃發展提供力量的源泉,作為與醫學生培養聯系尤為緊密的醫學院校輔導員,輔導員的專業化素質對醫學生的培養和管理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力。本文將結合醫學生的特殊性,強調醫學院校輔導員隊伍專業化建設的重要性,并提出相關建議。
醫學院;醫學生;輔導員;專業化
隨著社會的發展,醫療衛生服務的需求和標準也隨著經濟的發展不斷增強和提高,關于醫療衛生服方面的課題也越來越受到各界人士重視。當前環境,醫療服務資源緊缺、市場需求大、關于醫患之間的糾紛、沖突的報道層出不窮、醫生高強度的工作量和高壓的工作環境等等問題,對醫學界特別是醫學生的影響都非常大。作為醫學院校輔導員,既具有一般輔導員應具有的基本素質,還應結合高等醫學院校的教育特點,分析醫學教育現狀,認識到醫學院校輔導應具有的能力素質,通過改進和學生,實現自身的專業化建設。
首先,教育年限長,教學任務重。醫學院校與一般大學相比,除護理、中西醫、藥學、檢驗等少數四年制本科教育,大多數專業都實行的五年制本科教育,與其他大學一般非特殊要求的專業耗時多一年。此外,由于醫學的晦澀和復雜,適應現實工作的需要,絕大多數的醫學本科生都會選擇考研,甚至考博,接受3-7年的長時間的繼續教育,不論是本科、研究生、博士,為增強臨床實踐技能,在他們正式參加工作之前,還必須接受1-2年的醫學規培生教育,也就是說,一位醫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后,在成為一名正式的醫生之前,要接受7-12年的學習時間,教育年限之長不言而喻。在課程設置方面,本科醫學生的課程數普遍居于50以上,而其他非醫學專業比如文學、藝術、哲學等的課程相對較少,在學時總數上,醫學專業的學時總數也也遠遠高于其他非醫學專業。其次,人文教育和醫德醫風培養是醫學教育中的重要板塊。“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是醫學生們和醫生的奮斗目標,極致的詮釋了醫生身上的責任和使命,這要求醫生們必須要有過硬的醫術和專業技能,但是同時還要求他們具有愛心、奉獻和敬畏生命的品質,缺乏這些品質的醫生,就好像是冷冰冰的醫療器械,這也正如我國古話所說的“無得不成醫”。醫學院在培育醫學生的過程中,注重培養醫學生的內在人文精神的培養,引導醫學生形成具有崇高道德理想、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同時注重醫德醫風教育,增強醫學生的職業道德素質的培養,培養出符合黨和國家要求、服務群眾的仁心仁術好醫生。因此,人文教育和醫德醫風培養是醫學教育的重要板塊。另外,臨床實踐要求和就業準入要求都極為高。醫學生在校期間,必須參加醫院見習和實習等實踐活動,時間都比較長,且工作任務量比較大。在繁重的學業和實踐活動之外,醫學生還必須準備各種就業準入資格考試。
首先,不論是任課老師還是學生,其教學任務或者是學習任務都非常重,授課和學習壓力大;其次,從課程設置上來說,專業課程數量過多,人文課程嚴重缺失,人文精神培養缺乏;高年級醫學生面臨見習和實習下點,學生離校且分散,校方管理困難;由于面臨繁重的課程以及受目前復雜的醫患矛盾的影響,醫學生承受壓力大,甚至個別同學出現心理問題,心理健康水平有待提高;醫學教育嚴謹,思維標準化教育為主,創新教育不夠;最后,對醫學生的全民素質的培養力度和重視度不夠高。
醫學院校的輔導員不僅要具有普通輔導員具有的基本的職業素養,還應結合醫學生教育管理的特點,結合本院校教育現狀,聯系工作實際,從學生工作需求方面培養自己知識能力,成為一名專業的醫學院校輔導員。
1、學習方面,做好學生的學業指導工作。醫學生學業繁重、學習內容晦澀難懂,加之知識層面要求高,學習難度大,學生容易產生產生厭學、惰學現象,醫學院校輔導員應充分運用到自身已有的知識和工作經驗,根據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甚至性別差異,有區別有針對做好長期的學業指導工作,及時為學生答疑解惑,傳道授業,為學生挖掘學習潛能、端正學習態度保駕護航。同時,輔導員自身應注重對醫學課程體系、醫學知識、醫學生就業動態有系統的了解和把握,這樣才能更好的有針對性開展醫學生學業指導工作。
2、思想政治方面,注重醫德教育,加強對醫學生的人文精神和情懷的培養。醫術與醫德二者缺一不可,缺少內在品質特別是人文關懷的醫學生,更像是冷冰冰的醫療器械。這也正如愛因斯坦曾經說過的:“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1]。只有內在有一個悲天憫人的慈悲之心,以救死扶傷為己任,以服務和奉獻為宗旨,擁有過硬專業醫療能力的醫學生和醫生,才能極致的詮釋“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因此,輔導員應該在日常工作管理、班團活動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有意識開展醫德教育,培養醫學生的人文情懷,引導醫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
3、日常工作管理方面,形成有效溝通聯絡方式常態化。輔導員不僅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還有日常的學生管理工作。在開展管理工作的過程中,有形成一套有效固定的“學生-輔導員”的相互聯系模式,確保任何情況輔導員能夠很快找到學生,學生能夠及時聯系到輔導員。這種聯絡方式還需常態化,這樣當醫學生分散在各地見習和實習時,輔導員仍然能及時把握學生動態,這就有效降低了管理難度。
[1]愛因斯坦.紀念愛因斯坦譯文集.論教育[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79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P].(中發[2004]16號),2004-08-26
邱婷(1988-),女,川北醫學院團委、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教學和研究以及共青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