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軍 張靜
城市的發展達到一定經濟總量以后,最能代表城市高度的一定不是經濟總量,而是文化的高度和文化的影響力。這種高度和影響力,改變的是每個人的精神面貌,豐富的是每個人的靈魂和精神世界。靈魂和精神的力量才是持續創造物質財富的不竭動力和源泉。
雖然經過西部大開發十五年的高速發展,重慶取得了發展快、增長快的好成績,這也是重慶人引以自豪的地方,但高速發展帶來的不僅是成績,還有不可忽視的問題,例如后勁不足、可持續性不強,文化演繹激情重慶不夠等。在筆者的調研和采訪中,也看到和聽到了一些問題,而最主要的是那種文化的引領和文化的演繹。
工業多點支撐不夠
“從經濟結構角度來講,重慶基本上還是以第二產業為主的發展階段,這屬于工業化高速推進的階段,占到重慶GDP的50%以上;從產業角度來看,也就是以第二產業工業為主,而在目前就是以汽車產業和筆電產業為主,這兩個產業占到GDP的三分之一以上。”重慶市社科院、重慶市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李敬研究員對筆者分析道。
李敬分析說,這兩個產業比較集中,受市場的干擾而變化,風險相對大一些。從汽車產業來講,重慶雖然汽車生產是第一大產業,但主要問題是,在這方面沒有高端品牌,主要是中低端品牌。隨著消費結構的不斷升級,人們的消費需求也越來越會提高,對品牌的追求也會越來越大。加之重慶的口岸開放,國外一些高端車輛就會進口進來,進來后對中低端的品牌沖擊也會很大。所以,主導產業的消費升級,引進高端品牌又有困難的情況下,重慶的汽車制造挑戰就會增大。
從筆電產業來講,它的持續性會受到很大影響。筆電產業短時間內釋放的產能太快,現在已經不太可能翻番的發展了。原來是一干萬臺、兩千萬臺、四千萬臺、現在增加到六千萬臺之后,后面的七千萬臺可能性就很小。這種產業產能釋放非常快,對經濟帶動也快,但產能釋放到一定程度之后,哪種產業能接棒,哪種產業能繼續支撐經濟的高度增長?這需要一個階段,需要積極培育,這也是重慶目前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
所以,重慶要實現重慶制造2025,一是要實現技術升級,讓傳統的優勢產業技術含量更高,實現主導產業發展的戰略驅動,大力發展設計、創意等趨向的高端技術與品牌;二是十大新興產業一定要與五大功能區結合起來,每個區內的產業也要結合起來,推動產業融合開放,建立開放的產業體系。
此外,除過融資、招商問題外,還要考慮的一個問題是,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的問題。重慶屬于一個勞動力輸出的城市,同時隨著我國步入老齡化社會,人口紅利會逐漸減弱,勞動力輸出后不但會給重慶經濟發展帶來問題,還會對農業的增長機制帶來問題。
金融創新發展效能不夠
雖然金融業的產值占到全市比重11.2%,居全市行業前3位,但同其他直轄市相比差距仍然較大,對照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新規劃、新目標、新任務、新要求,重慶金融業務創新發展效能面臨重大挑戰。
第一,業務經營發展模式傳統落后。就重慶金融機構發展現狀而言,除了能夠跟隨模仿我國發達地區金融業操作模式進行一些創新之外。一是重慶本地個人零售業務以及中間業務市場的培育與發展較為緩慢,使得眾多金融機構不得不將利潤的增長點更多地依賴于傳統的公司金融業務。二是因為監管顧慮和管理理念滯后,重慶金融機構在外包非核心業務做得還不夠,還不能合理高效借助外部力量來提升自身市場綜合競爭力。三是因為電子銀行建設發展需要大量的資金、人力以及時間來推動,重慶金融機構目前仍處于信息化程度低,信息分析手段缺乏,電子金融渠道建設落后的欠發展階段,還不能快速適應旺盛的民眾市場需求,難以及時提供新穎便利的金融市場服務。
第二,票據融資業務發展差距較大。2013年重慶票據融資余額為326億元,占當年各項貸款余額的1.88%,同.北京、上海、天津票據融資占比281%、4.54%和3.90%相比,分別低出0.93個分點、2.66個百分點和2.02個百分點。同時,表外業務發展明顯較慢,使得眾多金融機構發展速度受限于信貸投放規模管控。
第三,企業債券市場發展相當落后。2013年重慶企業債券融資占社會融資規模的10.49%,同北京33.82%和天津16.33%相比,分別低出23.33個百分點和5.84個百分點。
第四,高素質的金融創新人才缺少。以在全球金融業最具影響力之一的國際注冊金融分析師(CFA)為例,上海和北京分別占據了全國44.01%和30.09%的CFA持證人數,而重慶CFA持證人數為8人,僅占全國總持證人數的0.25%,在全國省市中排名第11位。
第五,跟隨性創新多,原創性創新少。以互聯網金融創新為例,截至目前重慶本地金融機構僅重慶銀行推出了直銷銀行,且產品單一,對市場的沖擊力不夠。
第六,作為重要支柱力量的本地法人銀行、信托、證券公司及交易平臺發展不但與沿海先進地區相比發展速度較為落后,而且在西部省份也不具備絕對優勢。以銀行業為例,重慶銀行和重慶三峽銀行在2013年西部省份城商行中總資產排名中分別位列第4、第13位,比2009年排名下降了1、3個位次,增長速度遠落后于同處西部的昆侖銀行、南充市商業銀行、桂林銀行等股份制城市商業銀行。
能源轉型升級力度不夠
李敬分析到,重慶資源不算很豐富,本地資源稟賦難以支撐重慶的高速發展,主要靠調度。油、氣等資源很難支撐重慶的發展,都要靠調度,所以成本就會大大增加。
面對能源消費總量快速增長、能源公共治理能力不高、傳統能源產業競爭力不強等突出問題,重慶能源轉型發展迫在眉睫。
第一,伴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高速推進,據我們估算,到2020年,重慶能源消費將達1.37億噸標準煤,增速至少超過國家能源消費平均增速3個百分點,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壓力大。
第二,能源治理水平亟待提高。一方面能源管理手段相對傳統,難以應對因節慶、災害、極端氣候等因素導致的局部區域、特殊時點能源緊張事件,另一方面,五大功能分區背景下產業布局調整對能源空間分布產生沖擊,對重慶市能源統籌調度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
第三,傳統能源產業尤其是煤炭產業競爭力弱。隨著煤炭價格進入熊市,勞動力成本不斷攀升以及北方煤炭的競爭,重慶煤炭生產受到巨大沖擊。能源工業投資同比下降幅度在六大支柱行業中最大。能源產業的轉型升級和脫困增益已經成為“十三五”重慶能源發展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
此外,重慶要成為長江上游的經濟樞紐中心,就得破解與下游的瓶頸。一是資源截流;二是大壩經濟效應;三是能源輸送安全,防止原油水上運輸造成長江和三峽庫區的污染。
激情重慶的文化演繹不夠
“激情”應該是重慶這座城市文脈的主線,是這座城市的本根,是這座城市的靈魂,也是這座城市居民性格特質最好的概括。但重慶對這種“激情”文化的演繹還不夠。
重慶市社會科學院文史研究所李重華所長表示,重慶的文化比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巴渝文化、抗戰文化、紅巖文化、移民文化、三峽文化和民俗文化。但對于巴渝文化,他認為定義為巴文化或渝文化更準確,特別是定位巴文化更貼近一些。而最能體現重慶文化的是抗戰文化,但重慶沒有打好這張文化牌,目前對抗戰文化的挖掘、利用、保護還不夠。雖然現在對抗戰文化有所重視,但重視還不夠,而對于“陪都”的提法有爭議,對民國時期的文化宣傳比較保守。這是其一。
其二,文化資源的利用和保護不夠,堅決抵制“保護性拆遷”。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全市登記不可移動文物22243處,其中絕大部分屬于文物點,抗戰遺址就有767個,而現存僅395個,其中文物點占1/3以上,消失者主要是文物點,其中保護“差的”還有89個,而且這89個當中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就有17個,區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和文物點72個。
堅決抵制所謂“保護性拆遷”。不可移動文物的價值離不開其所在的位置,經濟社會發展應當為文物保護讓路,而非相反。被搬遷的劉湘公館(國民政府主席林森也曾在此居住)、高公館便被文物愛好者戲稱為“新文物”,認為只能“麻喝娃兒和外地人”。六店子劉伯承舊居在學者和一些市民的反對聲中拆除,又不得不異地重建,可已不再是文物。
其三,文物保護立法不健全,執法力度不夠。1988年,陜西就頒布《陜西省文物保護條例》,1995年,西安又專門制定《西安市周豐鎬、秦阿房宮、漢長安城和唐大明宮遺址保護管理條例》。應當借《文物保護法》修訂之機,向西安學習,突出支持民間力量參與文物保護以及加重對破壞文物行為的懲罰等內容,對《重慶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辦法》進行全面修訂,使之上升為《重慶市文物保護條例》,并爭取專門制定《重慶市抗戰遺址保護條例》或出臺《重慶市抗戰遺址保護管理辦法》,加強對抗戰遺址的保護。
加大文物保護執法力度。對各種破壞文物的行為,小到諸如對沙坪壩鳳凰鎮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陳氏洋房“時常將臟水倒在洋樓的土墻上,想泡垮土墻,以便修新房”,大到諸如對六店子劉伯承舊居和榮昌榮隆鎮臺灣工業園古文物的強拆行為,都應當繩之以法。
其四,文化產業發展滯后,缺少重視和實施,文化產業要成為重慶的支柱產業比較困難。2013年重慶文化產業占GDP的3.6%,2014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大概是500億左右,也占三點幾,屬于全國平均值,與中西部相比,比較滯后。雖然官方文件對重慶的文化地位很高,提出2015年要實現750億元,占GDP的5%,使得文化產業成為重慶的支柱產業,但這實現起來很困難。因為只是定了要實現的目標,沒有出臺具體的針對性實施措施。
最后,重慶文化要走出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筆者以為,“激情”是對重慶歷史特點、城市文化、特色資源、現實優勢和發展趨勢的最好表達,是對重慶山、水、城、人、精神、生活、事業的真切反映,能很好地連接重慶的過去、現在和將來,有利于激發重慶人的自豪感,有利于感召重慶人奮發向上,有利于增強重慶人建設美好重慶的信心,有利于增強對投資者和旅游者的吸引力。然而,這種“激情”除過經濟外,需要文化的引領和演繹,更需要對城市血脈貫通和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