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世界級產業集群
張波/重慶社科院副院長
重慶作為在西部大開發戰略和西部發展過程當中有重要作用的城市,絕不能夠只管自己這一塊,一定要把圍墻推倒。
具體來看,在對接“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戰略中,重慶應加強區域合作,培育世界級產業集群。應該和其他地方加強區域合作,與周邊的、與沿江的(省市)進行既有合作又有差異性的發展。這樣來承接國外以及沿海的產業,形成一個具有世界影響的產業集群,來推動我們的產業升級。
同時,應該加強與沿線地區和國家的經濟貿易往來,以商貿來帶動投資的互動。重慶現在的交流重心主要放在了西歐的一些發達國家,而國家的整個絲綢之路經濟帶不僅要面向西歐,而且和中東歐以及中亞都應該有更廣泛的交流。在這些方面去下功夫,重慶應該是有所作為的。
找準突破口大力發展口岸經濟
李敬/重慶社科院科研處處長
“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戰略給重慶帶來的直接利好就是提升了重慶在區域和國際經貿中的地位,為重慶發展口岸經濟提供了廣闊的平臺。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要實現與國家戰略的有機對接,其“突破口”就在于發展口岸經濟,讓口岸經濟成為推動五大功能區域協調發展的強大引擎。
從現實發展條件和節奏來看,重慶正處于大力發展口岸經濟的關鍵時刻,發展機遇前所未有:
一是重慶外向型經濟發展迅猛。在全國外向型經濟大多增長緩慢或停滯不前的環境下,重慶卻迎來了外向型經濟的高速增長。
二是重慶口岸基礎條件良好。重慶是西南地區唯一集“水、陸、空”交通綜合一體的國家一類口岸城市,擁有長江上游規模最大的內河港,作為國家一類航空口岸的江北機場吞吐能力位居西部前列,團結村火車站也已獲批為國家一類鐵路口岸等等,在口岸基礎方面的優勢十分明顯。
三是重慶物流條件優越。國家已將重慶定位為西南地區的物流中心城市和全國物流節點城市,目前基本形成了以主城國家級物流樞紐平臺為核心,以萬州、涪陵、江津等“多節點”重點物流園區為補充的物流體系。
四是重慶具備口岸金融條件。當下,重慶特色金融中心地位已經初顯,區域結算和定價功能、金融競爭力和輻射力也在不斷增強。金融已成為重慶發展的支柱產業。
所以,重慶今后的發展,要整合“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戰略要義,同五大功能區進行對接,找到新的發展空間。在口岸經濟方面,將口岸和開放結合起來,實現更多的產業開發;依靠口岸,將口岸的能效發揮出來,整合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在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方面,抓住現有產業的優勢,做足后勁乏力的內容,建立可持續的產業發展體系。在城鄉統籌方面,要將城鄉統籌作為一個重要方向,推動一些重大的改革試點,從改革中要活力。要利用好絲綢之路經濟帶和長江經濟帶這“兩帶”的結合,實現鐵路和水路的結合,發揮好果園港的輻射作用,同時從海上絲綢之路這“一路”上,從產業戰略角度去推進經濟發展。
建立渝新歐與絲綢之路經濟帶重疊區域
王佳寧/《改革》雜志社執行總編輯
絲綢之路經濟帶為重慶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機遇,特別是渝新歐的常態化運行,讓重慶處于一個有利的位置。重慶應明確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的重要位置,重點建設渝新歐與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疊區域。
重慶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必須依托渝新歐大通道,并將其作為重慶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核心。渝新歐大通道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有不少交集,涉及的重疊區域可重點建設,既照顧面上,又突出重慶個性,進而帶動內陸地區開放水平的總體提升。
四大領域機遇多推進沿線城市務實合作
田豐倫/重慶社科院研究員
從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國情來看,經濟貿易、基礎設施、能源環保、人文旅游等領域都給重慶帶來很大的機遇。
重慶應集中科研優勢資源,搜集、整理和分析沿線各國的投資環境、市場結構、貿易法規、文化習俗及資源稟賦等情況,從全球視野和國家戰略高度,立足重慶區位及產業、交通等現狀,搶占新一輪發展制高點,努力形成重慶向西開放發展的生產力新格局。
積極協調商務、海關、交通、央行等國家部委,以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為契機,主動銜接國家發改委編制的相關規劃,特別是城市發展新區的捷運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規劃。
推進沿線城市務實合作,包括經濟、貿易、能源、金融、農業、基礎設施、公共事務等領域,以筆電、汽車、精細化工、裝備制造、有色冶金新材料、中醫藥和特色農產品等為重點,加快出口基地建設。
加快內陸開放步伐,進一步拓展重慶兩江新區、兩個保稅區、國家級開發區的功能,加快空港、水港、鐵路等口岸建設,大力推動通關集約化、便利化。
加強人文文化旅游合作,積極開展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城市的文化、教育、科技、旅游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加快與沿線各國城市簽署旅游合作聯盟協議,共建“絲綢之路旅游走廊”,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人文、旅游資源合作向縱深拓展。
建設大通道鞏固大地位
馬述林/重慶市改革和發展研究會會長
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蘊含著以經濟合作為基礎,以人文交流為支撐,開放包容的合作理念,重慶要打造中國內陸對外開放高地,無疑需要自覺地主動地參與到“一帶一路”建設中去,順勢而為,擴大對外開放度,爭取成為“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促進經濟社會更快更好地發展。只有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有所作為,重慶才有可能真正實現地緣意義上的全方位開放。
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分階段目標,近期是加強基礎設施特別是交通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提高貿易和投資的便利化程度;遠期是在條件成熟的國家和地區擴大經濟合作平臺,建設自由貿易區和以我為主的經濟共同體。
對于重慶來說,首要的問題,是爭取盡快形成通往大西北的便捷大通道。建議重慶市委、市政府大力推進幾個交通基礎設施項目;鐵路方面,除確保蘭渝鐵路按期開通外,一是要抓緊重慶至西安高鐵的立項,爭取盡快開工。目前,對線路走向有不同意見,我們認為重慶至漢中至西安是捷徑,應盡快決斷。二是要爭取安張常(安康一奉節一張家口一常德)鐵路在“十三五”期間開工建設,盡快形成西北聯通長江經濟帶的又一通道。高速公路,一是要抓緊建成重慶至廣安高速公路,促進天水至漢中至廣安至重慶高速公路列入國家“十三五”規劃并盡快開工,形成南北大通道。二是要建設開縣經城口接陜西安康的高速公路,形成西北通江達海的又一通道。這樣,重慶與西北將形成三條鐵路通道,四條高速公路通道,重慶在絲綢之路上的節點地位就無可動搖。
其次,建議國家適當加大對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經濟援助,把線性基礎建設完善起來。我國現在有強大的過剩的鋼鐵、建材生產能力,而且外匯儲備也非常雄厚。二戰以后,美國推行“馬歇爾”計劃援助歐洲,既解決了自己的過剩生產能力,又爭取了歐洲人心。我們可以借鑒這種做法,通過中國對外經濟援助把絲綢之路沿線交通設施搞起來。重慶利用自己的雄厚工業基礎,也要乘勢有所作為。
第三,連片貧困山區交通大通道建設也是鞏固重慶發展的重要措施。因為重慶所轄連片貧困山區,即渝東北秦巴山區與渝東南武陵山區,也近乎處于中國大陸的心臟地區,是中國西部與中部的接合地帶。也是西南、西北、華中幾大經濟區的交接地帶,有著十分重要的地緣政治意義。
在中國的心臟地區出現了大片沒有交通干線穿過的空白地區,在西安、鄭州、重慶、武漢、貴陽、長沙六大城市圍合地域,相當長時間內沒有鐵路通過。進入21世紀以后,新建了渝懷、渝利鐵路,局部改變了面貌。但是,這一地區仍是鐵路密度偏小的地區,相當大面積仍然屬于鐵路空白地區。
交通運輸是人和物的空間移動。交通方式從空間形態可分為點、線、網。西安、鄭州、重慶、武漢、貴陽、長沙六大城市,可說是中國心臟地區的六個要點。以直線連接各點,是運輸線路的捷徑。迄今為止,六大城市之間直線式交通并未完全實現,特別是缺乏斜向聯系。
為此,應當修建幾條斜向大通道,如重慶至鄭州、西安至武漢、西安至長沙、貴陽至武漢等干線鐵路。前兩條線路將經過渝東北秦巴山區,后兩條線路將經過渝東南武陵山區;再修建渝東北節點(萬州)至渝東南節點(黔江)的鐵路。這些線路都應當建成雙線大能力通道,客貨兼營,時速200公里左右,日通過客車30對左右,年貨運能力5000萬噸。還應當建設與鐵路大體平行的高速公路,形成綜合運輸大通道,滿足不同客貨運輸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