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連
(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區人民醫院,河南 漯河 462300)
?
納洛酮對于新生兒缺血缺氧腦病的治療效果探討
周慧連
(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區人民醫院,河南 漯河 462300)
【摘要】目的:探討納洛酮對于新生兒缺血缺氧腦病的治療效果. 方法:選取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區人民醫院2014-01/2015-10收治的48例缺血缺氧性腦病的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根據入院順序分為觀察組(n=24)和對照組(n=24),對對照組患兒實行常規治療,觀察組患兒則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藥物納洛酮. 治療7 d后以及6個月后,比較兩組患兒的總有效率,功能恢復時間、神經行為評分和預后情況. 結果:治療后,無論是總有效率、功能恢復時間、神經行為評分還是預后情況,觀察組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對于新生兒缺血缺氧腦病,可以在常規治療和護理的基礎上,為患兒靜脈注射納洛酮,以快速恢復機體正常功能,提高預后.
【關鍵詞】納洛酮;新生兒缺血缺氧腦病;神經行為評分
0引言
導致新生兒出現缺血缺氧性腦病的原因包括胎兒宮內窘迫、分娩后窒息缺氧等,可發生于足月新生兒,也可發生于早產兒[1]. 一般可以采用三支持和三對癥處理、神經保護措施和亞低溫療法等,及時、有效的治療對降低后遺癥的發生率有重要作用[2]. 納洛酮作為阿片受體拮抗劑,可以消除腦干癥狀,本研究為了探討納洛酮的對于新生兒缺血缺氧腦病的治療效果,選擇48例新生兒進行探討,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區人民醫院2014-01/2015-10收治的48例缺血缺氧性腦病的患兒作為研究對象,男性患兒26例,女性患兒22例,年齡2 ~10 d,體質量≤4000 g者40例,體質量>4000 g者8例. 12例患兒Apgar評分為0~3分,36例評分為4~7分,輕度24例,中度22例,重度2例. 所有患兒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經系統異常表現,存在宮內窘迫或者產時窒息史. 經診斷,均符合1996年全國新生兒學術會議制定的《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診斷依據和臨床分度》,根據入院順序,將患兒分為觀察組(n=24)和對照組(n=24). 兩組患兒的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根據具體病情進行常規治療. 吸氧,維持呼吸道通暢,采用苯巴比妥控制驚厥,甘露醇聯合呋塞米降低顱內壓,多巴胺改善循環,激素抵抗炎癥. 使患兒血糖和血壓保持在正常水平,糾正酸中毒,維持水電解質酸堿平衡,采用神經節苷脂保護神經. 治療7 d. 觀察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將0.15~2 mg·kg-1·d-1的納洛酮(山東魯抗辰欣藥業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80548)加入10%葡萄糖溶液40 mL中稀釋并靜脈滴注,滴注4 h.
1.3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患兒治療效果,觀察患兒意識情況、反射情況、肌張力和吮奶能力的恢復時間. 治療前后,對新生兒神經行為進行評分并隨訪6個月.
1.4療效評定標準顯效指治療5 d內,患兒恢復意識,臨床癥狀消失,恢復原始反射能力;有效指治療5~7 d后,意識有所恢復,臨床癥狀有所好轉,具有一定的原始反射能力;無效指治療7 d后,意識、臨床癥狀和原始反射均無改變,患兒出院或死亡.

2結果
2.1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神經行為評分比較治療前,兩組患兒的神經行為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兒的神經行為評分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神經行為評分比較 ±s)
aP<0.05vs對照組治療后.
2.2兩組患兒的癥狀改善時間比較兩組患兒癥狀改善時間,無論是意識恢復時間、反射恢復時間、肌肉張力恢復時間還是吮奶能力恢復時間,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兒的癥狀改善時間比較
aP<0.05vs對照組.
2.3兩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兩組患兒的臨床效果比較,對照組和觀察組的總有效例數分別為18例和23例,兩組總有效率分別為75.00%和95.8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 [n=24,n(%)]
aP<0.05vs對照組.
2.4兩組患兒預后情況比較兩組患兒預后情況比較,對照組有3例肢體活動障礙患兒,占比12.50%,1例試聽障礙患兒,占比4.17%,3例癲癇患兒,占比12.50%;觀察組有1例肢體活動障礙患兒和1例癲癇患兒,各占比4.17%. 兩組患兒在肢體活動障礙率、試聽障礙率和癲癇率上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4).

表4 兩組患兒預后情況比較 [n=24,n(%)]
aP<0.05vs對照組.
3討論
新生兒缺血缺氧腦病指新生兒在圍產期缺氧缺血而導致的腦部缺血缺氧性損傷,是導致新生兒死亡或者引發后遺癥的主要原因. 新生兒腦部缺血缺氧多出現于代謝最為旺盛的丘腦和腦干核,破壞該部位的神經細胞,發生自我凋亡[3]. 該疾病的主要發病原因在于子宮窘迫以及分娩窒息,雖然主要見于足月新生兒,但是早產兒的發病率要顯著高于足月新生兒. 缺血缺氧腦病新生兒在出生后12 h以內,會出現意識障礙、過度興奮、嗜睡、遲鈍、昏迷、原始反射增強等臨床癥狀[4]. 根據嚴重程度,該病可以分為輕、中和重三個不同層次,輕度患兒的癥狀持續時間不超過3 d,不需治療即可痊愈,預后良好. 中度患兒癥狀在1周內會消失,而少數持續時間較長者易引發后遺癥. 重度患兒臨床癥狀主要為昏迷,無自發動作和原始反射,部分患兒會在1周內死亡,存活者極可能留下后遺癥[5]. 在治療方面,需要實行降低顱內壓、控制驚厥、消除腦干癥狀或者高壓氧治療等.
在本研究中,對照組患兒實行常規治療,觀察組患兒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應用納洛酮,結果顯示,無論是總有效率、功能恢復時間、神經行為還是預后情況,觀察組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說明應用納洛酮收到了滿意的效果. 納洛酮是臨床常用的合成阿片受體拮抗劑,多用于休克、窒息、昏迷和藥物中毒等方面的治療. 以往研究表明,納洛酮可以降低缺血缺氧腦病患兒血漿內的β-內啡肽水平,降低血漿神經肽,防止腦部損傷,修復受到損害的神經功能. 納洛酮的主要功能在于修復腦干,其可以有效防止內源性阿片樣物所導致的效應而引發的腦干血流減少[6]. 對于明確診斷為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的患兒,應盡早使用納洛酮,從而提高腦細胞抗缺氧能力,防止腦水腫進一步發展,提高治愈速度和治愈率. 但是,納洛酮屬于劑量依賴性藥物,目前對于治療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的相關規定并無劑量標準,普遍認為,較大劑量的效果優于較少劑量.
綜上所述,對于新生兒缺血缺氧腦病,可以在常規治療和護理的基礎上,為患兒靜脈注射納洛酮,以快速恢復機體正常功能,提高預后.
【參考文獻】
[1] 麥海珊. 納洛酮治療98例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的臨床療效及預后情況[J]. 臨床醫學工程,2013,20(4):444-445.
[2] 孔令霞,常永霞,許津莉,等. 納洛酮聯合高壓氧治療缺血缺氧腦病新生兒近期療效研究[J]. 河北醫藥,2013,35(18):2741-2742.
[3] 李艷霞,賀新萍,徐曉偉,等. 高壓氧輔助納洛酮聯合丹參注射液對缺血缺氧性腦病新生兒神經功能恢復的影響[J].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5,8(7A):112-113.
[4] 李艷霞,賀新萍,徐曉偉,等. 高壓氧輔助納洛酮聯合丹參注射液治療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的療效觀察[J].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5,8(9A):100-101.
[5] 吳海霞,厲吉霞. 納洛酮治療新生兒缺血缺氧腦病的療效觀察[J]. 中國實用醫藥,2012,7(2):6-7.
[6] 賴冰瑩,林廣裕,王維成,等. 常規用納洛酮治療中、重度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療效觀察[J]. 寧夏醫學雜志,2002,24(4):214-215.
文章編號:2095-6894(2016)04-43-02
收稿日期:2016-03-10;接受日期:2016-03-23
作者簡介:周慧連. 本科,主治醫師. 研究方向:新生兒科疾病. Tel:0395-3211628E-mail:57432982@qq.com
【中圖分類號】R722.1
【文獻標識碼】A
·臨床與轉化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