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陽師范學院資源環境與歷史文化學院 陳益娥
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經濟轉型的重要助力
——以咸陽市為例
咸陽師范學院資源環境與歷史文化學院 陳益娥
農業是國家現代化的基礎,農業穩定發展,農產品供給充裕、物價平穩,老百姓吃飯不愁,是我國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堅強后盾,而實現農業機械化是我國“十三五”農機化工作的重頭戲。本文介紹了咸陽市近年來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特點和對咸陽經濟轉型所起的作用,提出了進一步發展的方向和措施。
農業機械化 咸陽市 經濟轉型
農業現代化程度反映一個地方經濟的綜合競爭力和總體發展水平。咸陽是農業大市,多年來在探索做強農業上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根據有關調研材料,農業機械化在咸陽得到蓬勃發展,正在成為咸陽農業乃至整個經濟轉型的重要助力。
1.1 園區引領示范,機械化園區帶動農業產業園區
2012年9月,農業部確定咸陽為全國農業機械化示范區,這是陜西省唯一、全國第二個地市級國家農業機械化示范區,這一刻起,咸陽農機化事業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進入了快速成長期。按照“集中精力抓重點,突出產業抓亮點”的思路,咸陽市財政每年拿出500萬元示范區建設專項資金,集中抓建糧、果、畜、菜主導產業農機化示范園,每年集中裝備30個主導產業示范點、30個現代農業示范園、20個統籌城鄉發展示范村,樹立了武功縣萬畝糧食、彬縣千畝蘋果、涇陽縣畜牧養殖和蔬菜全程機械化示范園等一大批“看得見、摸得著、帶得動”的“亮點區”、“典型園”。
1.2 產業升級,現代化固強補弱
武功的糧食、彬縣的果業、涇陽的葡萄,早已成為當地農產品的名片,遠近聞名,形成大產業,強者更強的奧秘就在于機械化水平的提高。目前糧食生產基本接近100%實現全程機械化,薄弱環節是設施蔬菜、奶畜養殖、果業種植的機械化水平不高。咸陽農機工作的重點就是固強補弱。蘋果生產重點推廣了挖坑栽植、開溝施肥、微灌滴灌、高效植保,機械化率達到64%;畜牧生產重點推廣了自動飼喂、環境控制,撒料機、噴淋機基本普及,過去兩個人養5頭牛很辛苦,現在兩個人養50頭牛很輕松;蔬菜生產重點推廣了機械育苗、機械移栽等先進實用機械,蔬菜的成活率更高、生長周期更短,由于成本的下降,興平生產設施蔬菜的浩豐合作社已將產品送到了千里之外華東地區的400多家肯德基店。現在,除了整修樹型和采摘需要人工外,這個萬畝葡萄園平時只要12個農機手就能實施有效的生產管理。
1.3 配合農藝改進,有效實施保護性耕作
農業的現代化離不開先進技術的支持,一個耕作方式和耕作習慣的改變往往能夠帶來很大的收益。近年來,咸陽市先后在11個縣市區分別實施中、省級保護性耕作項目,涉及項目資金為390萬元,實施推廣保護性耕作示范面積71.53萬余畝,項目涉及41鄉(鎮)203村,實施保護性耕作的田塊,出苗率平均高出一成,農作物抗倒伏能力更強。2015年,國務院將土地深松作為土壤改良的一項重要措施大力推廣,咸陽市因條件較成熟,先后在武功、永壽承辦了全省深松項目現場觀摩會。全市農機部門積極宣傳示范,經過一年來的試種對比,深松后土壤的抗旱、蓄水能力顯著提高,糧食產量可提高6%左右,受到了群眾的認可。
1.4 發展農機大戶和專業合作社
農業機械投資巨大,一家一戶往往承擔不起巨額的資金風險。因此,咸陽農機行政主管部門積極扶持引導農機戶組建專業合作社,統一管理,信息共享,提高農機使用的綜合效率。目前,咸陽市農機專業合作社達到99個,入社社員3300人,機械數量達到6800臺套,開展機收、機播、機械植保、機械灌溉等多種農機綜合服務。全市農機原值達到50萬元以上的農機化服務組織212個,農機化作業服務專業戶6.2萬個,已經成為咸陽農業生產的主導力量。去年,對三原、涇陽縣20余名農機戶反映的玉米聯合收割機質量問題,3家合作社聯合與山東農機廠家聯系維權,協調廠家進行更換、維修和資金補償,減少農戶損失,切實維護了農民的合法權益。
1.5 機械化實現秸稈綜合利用
圍繞建設美麗鄉村,咸陽市把秸稈機械化綜合利用作為治污降霾、改善鄉村人居環境的主要內容,取得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三豐收。各縣市區充分利用項目資金,鼓勵和扶持秸稈綜合利用專業合作社發展。先后成立了28個秸稈綜合利用專業合作社,完成了7個萬畝和1個千畝秸稈機械化綜合利用示范田建設,重點引進了玉米莖穗兼收、防纏繞小麥播種機等先進秸稈綜合利用機械和技術,2015年完成秸稈綜合利用面積480.9萬畝,青貯秸稈飼草141萬噸,使重點區和禁燒區農作物秸稈機械化綜合利用水平達到95%,全市秸稈機械化綜合利用水平達到73%,走在了陜西省前列。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再次明確了農業現代化這個任務,隨著當前各項改革的不斷深入,進一步綜合施策,拓展農機化發展空間,讓農機化建設更加適應農村實際、符合農業特點、滿足農民需求,使農村經濟社會更富活力。
2.1 土地改革擴空間
小農改造及農業機械化的實現核心是土地問題,農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激活了農村土地經營權,讓大規模農業生產有了可能,也給農業機械真正發揮作用提供了巨大的空間。繼續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改變以家庭為主體的小規模條塊化的種植方式,集約利用土地,為農機的應用創造必要的基礎。大力發展各種形式的大農場、合作社,打破以人為主要勞動力的小農經濟的局限,開展大規模的土地集約利用,推進產業化經營,促進產業發展對農機化的需求。
武功、涇陽、永壽、三原、乾縣等地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搞得較好的地方,幾百畝、上千畝的規模化種植方式開始出現,土地流轉的規模,土地利用率都有了大幅提升,土地的集約利用為農機的應用,創造了必要的基礎。例如,涇陽縣日新現代農業流轉了15000畝利用率不高、產出不大的山地、坡地搞葡萄種植,為張裕酒莊提供優質釀酒葡萄。
土地的大規模集約利用,使農業機械在大面積耕作中的作用凸顯,大農場、合作社在追求效益的刺激下,又會加快農業機械的更新換代速度,增加農機具的需求。例如,武功中源農業合作社,流轉土地過萬畝,只有員工25人,小型無人農藥噴灑直升機和維修車間、機具存放庫棚及大田噴灌設備一應俱全。
同時,土地的集約化程度越高,就越能發揮農機具的作用,就越有利于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一個農機手在分散的麥田里一天最多收割200畝小麥,而到了集中的地塊一天就能達到800畝甚至1000畝,而且機手的操作更加容易。例如日新現代農業合作社,15000畝果園,如果用人工,光打藥就要50個人干一個月,用了農機設備以后,10個人6天左右就能夠完成,并且成本還低。
2.2 金融改革助發展
不斷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加大對“三農”的資金傾斜,大幅度提高對農機事業發展的資金支持,在新型農機的推廣過程中,可以專項配套一部分資金,對購買新型農機具的用戶進行較大額度的補貼,通過這樣的形式來吸引用戶購置新型農機具。鼓勵農戶置換老舊農機具,在置換過程中給予一定的補貼,鼓勵農機企業參與農機具回收,對回收的農機具進行再利用,變廢為寶。
2.3 經營改革利長遠
堅持農民家庭經營主體地位,積極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引導農民以土地經營權入股合作社和龍頭企業。通過經營改革有以下方面的改變。
一是能夠建立專業的農機隊伍,更好地發揮農機具的作用。農機具的大量應用,少不了高素質的農機手,在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下,農機手將會變得更為專業,更有組織性,他們也會逐漸轉變成職業農民或新型農民。
二是有助于解決農機“看病難、行路難、住房難”等問題。經營方式、經營主體的變更,可以使過去散落在千家萬戶的農機具逐漸實現集約的、統一的、規范的管理,有實力的、大的經營主體有條件也有動力去解決農機應用中出現的維修、上路、存放的問題,使得農機具更為集中、更為規范地使用和管理。
三是發揮出農業機械化的邊際效應。根據調研資料看,凡是實現全程農業機械化的示范區,沒有一例焚燒秸稈的現象,都能夠物盡其用,尤其對一些農業廢料的綜合利用,發揮出了難以想象的價值。興平美強草葉專業合作社,變廢為寶,主動開著自家機具到村民地頭收購秸稈,既把秸稈當做養殖蘑菇的肥料,又為一些養殖場提供草料,而且現在還為一些做環保板材的企業提供秸稈原材料,制造綠色環保板材,產品暢銷國外,廣受市場歡迎。可以說農業機械化的推廣和使用,既有利于農業廢料發揮作用,又有利于環境保護,達到了農業生產和環境保護的雙贏。
2.4 互聯信息增效益
農機作業就是搶農時,與時間賽跑,忙就那么幾天。但在現實生產中,往往由于信息之間的不對稱、不及時,造成有的農機手“吃”不飽、有的又“吃”不下,因此,發揮信息互聯顯得格外重要。
一是在農業生產重要時節,利用各種互聯信息,加強農機調度,合理調整不同地域之間的機具供需和作業價格等,并實行公共信息免費服務。
二是強化對農機購置補貼管理程序的應用,提高農機戶或農機企業購置農機和享受補貼的效率和公正度。
三是加快農機信息化建設,轉變政府職能。盡快轉變農機管理部門職能,針對農機產前、產中、產后各主要環節,加強信息指導服務,宏觀調整農機市場價格,穩妥有效地引導農民參與市場競爭,助力推進農業轉型。
[1] 咸陽被列為國家農業機械化示范區[EB/OL].http://www.shaanxi.gov.cn/0/1/9/42/132914.htm.
[2] 吉林省農委農機局.省農委召開全省農業機械化工作會議[J].吉林農業,2013(3).
[3] 潘新初.我國農機安全監理體系建設與發展進程[J].湖南農機,2013(6).
[4] 白俊峰,王文靜等.陜西省秸稈機械化綜合利用情況分析[J].農機科技推廣,2014(12).
[5] 秦順創,陳萍萍.圍繞都市農業發展現代農機——杭州市西湖區農機化發展特點及對策[J].現代農機,2010(5).
[6] 吉林省農墾局.省農墾局舉辦全省農墾企業財務培訓班[J].吉林農業,2013(2).
F303.3
:A
:2096-0298(2016)03(c)-151-03
陳益娥(1962-),女,陜西咸陽人,1985年畢業于陜西師范大學,高級工程師,咸陽師范學院資源環境與歷史文化學院實驗室主任,主要從事資源環境與農業經濟、實驗室管理等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