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中小企業服務中心 楊迪云 李幸
?
新常態下破解柳州市中小企業融資困局的探討
柳州市中小企業服務中心 楊迪云 李幸
摘 要:融資難、融資貴、融資風險加大等一系列問題越來越突出,成為了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瓶頸。本文通過對100多家中小企業的生產經營、融資等情況進行抽樣調查,在分析柳州市中小企業基本情況及融資現狀的基礎上,探討了中小企業融資風險的原因,提出了破解融資困局的措施。
關鍵詞:中小企業 融資困局 破解 柳州市
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已經成為促進經濟增長、科技創新、創造就業、促進經濟轉型的重要力量。然而,2014年以來我國整體經濟增速下行,各行業均受到較大程度影響,企業盈利空間大幅減小,柳州市的中小企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企業市場應變能力不足、管理水平低、缺乏核心競爭力、融資難、融資貴、融資風險加大等問題日益突顯,這嚴重制約著中小企業的長遠發展。如何在新常態下破解中小企業融資困局一直以來都是學術界、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所關注的重點與熱點,也是企業亟待解決的難題。
目前對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研究已有許多成果。楊毅、侯雁[1]利用西部地區中小企業實地問卷調研所得的數據,基于四個評價維度對中小企業融資績效提升問題進行了研究。姜風旭[2]運用多種經濟分析方法,建立了邏輯清晰的關于小企業融資難成因和對策的系統分析框架。同時,許多學者對破解中小企業融資困局提出了不少建議。曲迎波[3]提出要從根本上破解中小企業融資困局,必須多管齊下:從金融機構來講,應轉換機制,加大對中小企業的融資供給;從中小企業來講,應壯大自身實力,提高融資競爭力;從政府與社會來講,應強化政策支持,優化中小企業融資環境。張震宇、楊勇、朱孟微[4]以溫州金融改革為切入點,充公汲取國外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成熟經驗,針對現有的問題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議。
1.1柳州市中小企業基本情況
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發展,柳州市已形成以汽車、鋼鐵、機械、化工、有色金屬和新材料為支柱,制糖、造紙、建材、日化等產業并存的工業體系。汽車、鋼鐵、機械、化工、有色金屬和新材料五大支柱產業產值占全市的79%,食品、造紙、建材、日化四個優勢產業產值占全市的7.8%,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全市的8.3%。柳州市現有企業數47981戶,其中工業企業8000多戶,規模以上企業812戶,其中,大型工業企業34戶,上市企業6戶,中小企業數量占比超過99%。截至2015年年底,柳州市中小企業貸款余額為897.68億元,同比增長11.1%。
1.2柳州市中小企業融資現狀
作為西部地區的工業重鎮,新常態下柳州市的中小企業融資與全國其他地區相比,既有共性也有個性。本文對100多家中小企業的生產經營、融資等情況進行了抽樣調查,在調查中得知,盡管柳州市中小企業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卻依然面臨著巨大的資金缺口,企業對于融資極為迫切,“融資難、融資貴”依然是擺在中小企業面前的殘酷現狀。
(1)中小企業融資渠道單一。通過抽樣調查發現柳州市中小企業主要通過企業自身積累資金、向親人朋友借款等內部渠道獲取資金,而內部渠道獲取的資金往往無法滿足企業自身發展的需求,這就需要企業從外部獲取資金。中小企業尋求外部資金支持的主要是銀行貸款這一渠道。即便這條渠道,其融資申請也經常因為各種原因被銀行拒絕。而中小企業進入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的門檻較高,通過資本市場發行股票、債券這些渠道來融資的情況較少。
(2)中小企業融資成本高昂。通過調查可知,由于中小企業經營風險太高,銀行不愿意放貸,即便放貸,各種形式的風險溢價以及中間費用也較高,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另外,由于銀行貸款困難,許多中小企業為了獲得資金不得不尋求高利率的民間借貸,不斷推高融資成本。
當前經濟運行下行壓力增大,金融機構進一步加大風險調控力度,各行業均受到不同程度影響,企業盈利空間大幅減小。中小企業出現融資風險的原因如下。
2.1宏觀經濟環境影響
根據統計,截至2015年7月,柳州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463億元,同比增長3.9%,汽車產業同比增長12.5%,鋼鐵行業同比增長-12.5%,機械行業同比增長-7.1%,化工行業同比增長-20.2%,全市運行監測的15個重點產業中有6個產業同比增長為負數,整個柳州市經濟的發展遠未達到預計目標。由此可見,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的情況下,各行各業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中小企業面臨的風險逐漸增大,特別是工程機械行業連續幾年市場低迷,造成配套企業業務急劇下滑,導致中小企業前期投入生產線被迫停運,大量產品滯銷,產銷嚴重下滑。
2.2金融機構信貸政策影響
受整體經濟運行下行壓力加大的影響,2014年初本地金融機構開始實施嚴格審查、謹慎放貸政策,對已經開展的應收賬款保理、互聯互保等創新型業務產品實施全面暫停。金融機構的壓貸、抽貸行為致使企業資金鏈更為緊張,同時衍生出企業與民間資本間的過橋借貸資金糾紛。
2.3中小企業自身的原因
(1)企業缺乏規范的現代企業制度,經營水平和管理能力不高,缺乏長期規劃,應對危機能力差。部分中小企業存在財務管理混亂,頻繁更換財務人員,存在財務數據造假、多套財務報表等現象。(2)中小企業大部分處于某個產業供應鏈中的一環,產品附加值低,缺乏對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的議價能力。大量經營資金極易被上下游企業無償地、長期地占用。加上勞動力成本的不斷上升,產品利潤極低,資金積累速度過慢,風險抵抗能力低下,難以抵抗風險的沖擊。(3)企業盲目投資,急劇擴張規模,固定資產投資及技改投入資金既非股東資本金,也非企業利潤積累等資本公積,主要依賴從銀行借入一年期以內的短期貸款進行長期投資。作為生產型企業,項目的建設回收期至少需要5年以上,將大量短期資金用于長期投資,勢必造成企業生產經營周轉資金嚴重短缺,同時背負沉重的債務包袱。(4)企業涉及民間融資。經調查統計,中小企業的自有資金大量被其所供貨的大企業占用或已投入到固定資產更新中,在貸款續貸時基本上都是通過中介機構墊資過橋倒貸,此類融資時間短費用高,過橋費用最高約占該筆貸款融資成本的30%,很多中小企業承受不起,但為了保證企業征信記錄良好又不得不融資倒貸,如果貸款銀行延期放貸或抽貸,企業利潤基本都被融資費用耗費殆盡,陷入嚴重的財務危機。(5)中小企業融資過度依賴銀行,融資渠道狹窄。調查顯示:銀行仍是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主力軍,本次調查的100多家中小企業,從金融機構融資14.6億元,占其全部融資的91.4%,其他各種融資占比不到9%,主要以賒欠貨款為主。調查中還發現,企業較大數目的借款(上百萬元)仍從銀行獲得,因此,無論是從融資渠道還是融資規模上,銀行仍是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主力軍。
當前,我國宏觀經濟金融形勢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經濟發展處于“三期疊加”的特殊時期,柳州市中小企業面臨著業務訂單下降和流動資金貸款壓縮的雙重影響,中小企業的生產經營陷入困境。我們認為積極防范和化解中小企業資金鏈斷裂風險,應集合各方力量,全方位、多渠道、多方式合力幫助中小企業緩解資金周轉壓力。
3.1制定扶持政策,積極籌建應急周轉基金
柳州市政府應盡快制定相關扶持政策,針對中小企業轉貸困難的情況,積極籌建應急周轉基金。可由財政專項資金先期出資設立資金池,尋求本地法人銀行的合作,將其作為試點銀行,幫助已逾期或潛在風險企業由資金池提供應急周轉資金,避免企業信用列入黑名單。在條件成熟時,按市場化運營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拓寬合作銀行,支持更多符合續貸條件的中小企業,防范企業資金鏈斷裂。同時支持銀行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通過提前進行續貸審批、設立循環貸款、合理采取分期償還貸款本金等措施,提高轉貸效率。
3.2完善失信企業公示機制
應完善失信企業公示機制,將已出現不良貸款的企業及法人代表等信息通過網絡、報紙等媒體通報違約情況,并向工商、財政、質監局等相關政府部門通報違約情況。
3.3加快中小企業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建設速度
加快柳州市中小企業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建設速度,由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建設聯席會議辦公室牽頭,將各成員單位有關中小企業的信用信息歸集在一起,建設完善全市互聯互通的政務信息資源共享平臺,實現中小企業的信用信息、信用評級等信息查詢,解決金融機構與中小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
3.4幫助、支持中小企業構建多層資本市場融資渠道
政府、中小企業服務機構應探尋新的服務模式,成為中小企業與資本市場之間互通的橋梁。積極引導中小企業充分利用資本市場的資源,探索適合自身發展的新型融資模式和融資途徑,支持中小企業通過股權交易所、新三板市場掛牌上市,從資本市場獲得融資,緩解企業的資金壓力。同時鼓勵中小企業利用互聯網金融,開展點對點網絡貸款(P2P)、眾籌等創新模式,擴大中小微企業直接融資能力,為中小微企業提供多元化融資和股權轉讓服務。
3.5幫助中小企業加強經營者自身素質,提升企業經營管理能力和風險抵御能力
政府、中小企業服務機構應幫助中小企業加強經營者自
身素質,提升企業經營管理能力和風險抵御能力。組織實施績效訓練營等特色培訓活動,為企業提供績效管理,提升產品質量及生產效率,幫助企業效益在短期內獲得突破,為下一步發展積蓄力量,做好準備。同時引導企業建立規范的現代企業制度,進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提高自身和企業的經營水平和管理能力;通過管理和經營水平的提升,讓中小企業低效、混亂的粗放型管理弊病得到改善,向精細化管理轉變,增強中小企業的盈利能力和風險控制、規避能力。
參考文獻
[1] 楊毅,侯雁.基于四維度評價體系的中小企業融資績效研究[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
[2] 姜風旭.我國小企業融資困境與對策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1.
[3] 曲迎波.多管齊下:破解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困局[J].河南社會科學,2006(5).
[4] 張震宇,楊勇,朱孟微.溫州金改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實踐經驗與思考[J].浙江金融,2015(S1).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6)04(a)-07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