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鶴芳 谷良/河南省平輿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
豬增生性腸病的流行特點及防控措施
崔鶴芳 谷良/河南省平輿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豬增生性腸病又叫增生性回腸炎,是由胞內勞森菌引起的一種消化道傳染病。該病的特征主要以保育豬或生長發育肥豬出血性、頑固性或間歇性下痢為特征。由于養殖戶受傳統疫病防控方式的影響只重視黃白痢病、仔豬副傷寒(腸炎型)、豬梭菌性腸炎和流行性腹瀉等消化道傳染病的防控,而對該病不重視或不了解該病的防制,一旦發生該病,如果治療不及時,可給養豬戶造成很大經濟損失。有文章報道該病已成為美國養豬業中重要的8中傳染病之一,也是危害世界各國養豬業的豬病之一。為發展養豬業,提高經濟效益,必須根據發病的流行特點,科學飼養、科學制定綜合防控措施。
該病的宿主范圍很廣,除豬外,嚙齒類動物、馬、狐貍和兔等也可感染,也可出現與豬類似的癥狀。各種年齡的豬均易感染,但多發生于斷奶后6~20周齡的豬。該菌主要是通過消化道傳播。病豬和帶菌豬是重要傳染源,感染豬可持續帶菌,并通過糞便長期持續排菌,可造成外界環境、飼料、飲水污染,從而引起易感豬感染和發生該病。
該病無明顯季節性,天氣驟變、長途運輸、飼養密度過大和舍內溫濕度不平衡等應激因素均可促使豬群發病。
根據臨床表現可分為三種類型:慢性型回腸炎、亞臨床型回腸炎和急性出血型回腸炎。
1.慢性型及亞臨床型回腸炎。主要發生于保育的后期—生長豬階段。主要有兩個特征性癥狀,第一是下痢,第二為增重減緩。表現為同一豬圈內逐漸出現幾頭腹瀉的豬,有的排出的糞便軟、稀薄、不成形,有的多呈水泥樣的灰色或黃色。發病豬的采食量正常,但生長速度緩慢,6~20周齡的生長豬體重差異大。
大部分慢性感染的病豬可以在4~6周后恢復,食欲恢復正常,但與正常的豬相比,平均日增重和飼料轉化率均降低。
2.急性出血型回腸炎。主要發生于3~12月齡育肥豬或種豬。表現為排出黑色軟便、蒼白及猝死。早期的癥狀是糞便像煤焦油樣、松軟,個別病豬可能僅僅表現顯著蒼白,沒有腹瀉癥狀,可能突然死亡。發病豬的死亡率達50%以上,而剩余的豬可在短時間內恢復,但體重增加不明顯。
1.慢性型及亞急性病理變化。剖檢可見回腸黏膜增生性病變,在小腸的末端和結腸的前端黏膜增厚,有的整個腸壁變厚、變硬,像橡膠管,有的還可見潰瘍,腸黏膜表面覆蓋有黃色、灰白色纖維素性滲出物,嚴重的可見壞死性腸炎。其他內臟器官病理變化不明顯。
2.急性出血型腸炎病理變化。剖檢可見小腸的空腸或大腸內出血性腸炎病變,腸道內有血凝塊或尚未完全凝固的血液,外觀上像一個血腸。其他內臟器官病理變化不明顯。
根據臨床癥狀雞病理變化可作初步診斷。確診需要進行病原分離,目前采用的方法是取病豬糞便或腸黏膜組織做PCR活免疫熒光檢測。另外,在臨床上做好與豬黃白痢、豬副傷寒(腸炎型)、豬梭菌性腸炎、豬痢疾和豬流行性腹瀉病的鑒別診斷,防止誤診,以免耽擱治療的最佳時機,造成經濟損失。
(一)預防措施
1.加強飼養管理。在飼養中要合理搭配飼料,保證全價的營養飼料,確保營養均衡,防止豬群維生素缺乏。同時還要控制好飼養密度,舍內通風良好,保持適宜的溫濕度,盡量消除或減少應激因素的產生,另外,在飼料或飲水中加入黃芪多糖、微生態制劑和多種維生素等藥物,以調節腸道菌群和提高豬群機體免疫力,增強豬群的抗病能力。
2.加強檢疫和消毒。建立健全檢疫制度,引進前要做好檢疫,防止豬增生性腸炎病陽性豬的傳入,引入后要隔離1個月確認健康后,方可合群入圈。另外還要建立健全種豬良種繁育體系建設和全進全出的飼養管理制度,堅持嚴格的消毒制度,對豬場內外環境、豬舍、飼喂用具定期用碘類或季胺類消毒劑徹底消毒。
3.藥物預防。流行期間和調運前或新購入豬只時應在飼料中添加藥物進行預防,也可以在易發的年齡階段進行藥物預防。
4.免疫接種。免疫接種是預防本病最有效的措施。在疫區口服接種無毒活疫苗,或肌肉注射滅活疫苗進行預防。(注意事項:口服滅活疫苗時,要求接種過疫苗前后一個星期不能應用抗生素。)
(二)治療措施
發病豬應及時進行隔離和治療,常用的藥物有四環素、紅霉素和泰妙菌素等藥物進行治療。另外有資料報道,治療較為顯著的藥物是妙立素,各豬場可根據該場發病情況,采用間歇式給藥方法。每噸飼料添加妙立素125 g,連用7 d,可有效控制該病。(用藥注意:針對目前耐藥性問題,有條件的豬場可以做藥敏試驗,通過該試驗可選擇對該菌高度敏感的藥物,有針對性的用藥,治療該病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