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嬋潔
摘 要:當下,漸漸僵化的課堂教學已經越來越禁錮學生的個性發展和能力的培養。如果說傳統課堂迫于種種壓力和條條框框,難以實現有效的變革,那么當信息技術幫助課堂跳出舊有模式時,我們是不是應該把握住這樣的機會?答案是肯定的。
關鍵詞:微課;翻轉課堂;信息化;機械基礎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36-002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6.011
這是一個新時代,以互聯網為載體的信息技術飛速發展,“術業有專攻”已經變得不那么確切。曾為對沖基金分析師的薩爾曼·可汗從視頻網站走上教育道路,開創了全球最大的學校——可汗學院,掀起微課與翻轉課堂的教育潮流。眾多互聯網精英看準時機,競相涌入在線教育行業,聚集一線優秀師資,制作優秀教學視頻,打造師生互動平臺,令在線學習風生水起。
當“技術顛覆課堂”論甚囂塵上,教師又該如何回歸本位,在課堂與教學的主戰場上,重新證明自身的價值?變革,是必然的選擇。但變革并不意味著顛覆。對課堂和教學而言,信息技術不是洪水猛獸,而恰恰是一次機遇——用現代技術解決傳統課堂的弊端,讓學生的自主學習成為事實,也讓教師重新審視自己的位置。
傳統課堂存在的問題早被指證清楚,比如“灌輸”。解決的方向也早已明確,“自主學習”“關注每一個學生”的號召幾乎覆蓋每所學校,然而具體解決的途徑卻始終迷茫。現在,技術與課堂的結合提供了全新的路徑。
以微課為例。“微課”是指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內外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的精彩的教學活動的全過程。
中職學生一般缺乏自律性,上課時注意力容易分散,但他們又有較強的動手優勢,好勝心強,且大多數學生有良好的計算機操作基礎。微課的出現為翻轉課堂的教學提供了強大的支持。精練簡短的教學視頻,隨時隨地的觀看體驗,自由選擇的自主學習,以及微課平臺所提供的與同學甚至教師之間的在線互動,這些充滿時代氣息的元素,終于令學習有了不同的意趣。
對學生而言,十分鐘左右的微課,使注意力最大程度地集中,保證了學習效率;數字化的學習環境,帶來輕松、自由、親切的學習體驗。學習過程中的在線互動,讓提問、質疑少了顧慮,問題得到及時解決;更重要的是,學生對自己的掌握程度會有清晰的認識。課堂學習變得有目的性,發言、提問、討論與合作也會更加積極,避免渾渾噩噩的“隨波逐流”。對教師而言,“私人訂制”式的微課,使教師在講授知識點時,不必再為了顧及全部學生的進度而停頓或反復,教學更為精練,學生的接受度也大大提高。
機械基礎是中職機電類專業的一門重要的技術基礎課,其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機械常識,讓學生掌握各種通用機械零件、機械傳動及常用機構。由于課程本身知識點多、內容繁雜,且職高學生還不具備熟練的讀圖能力,且對常用機械缺乏感性認識,因而學習起來比較困難,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效率很低,部分知識點需要多次講解,才能完全講透。
針對這一特點,如果運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以微課為主要載體,讓學生借助信息化手段,課前自主學習相關知識點,在課堂上以項目為引導,以強化鞏固為主要目的來開展學習,就能有效提高課堂效率。同時,學生的課余時間也可以被有效利用。這樣的教學模式,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接下來,以機械基礎課程中的常用機構——平面四桿機構為教學案例,運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進行課堂教學改革實踐。
一、課前知識預熱
借鑒“翻轉課堂”的模式,我利用學校學習平臺,將教學視頻和學習資源上傳到“公共資源”,方便學生學習。
例如,在這一環節要學習的內容是“曲柄存在的條件”。在這一環節,可以讓學生動手來體驗得到的三種類型,而且在動手之前必須把理論掌握得很好,于是,我想到了翻轉課堂,學生先自學,然后動手,拍視頻,每一次失敗的視頻對于學生而言就離成功近了一步,比如在拍攝過程中,學生不明白什么叫“最短桿條件”,等他作為教師要講給同學聽時,他知道用做成的模型,從長度和機架來說明。隨后我們的視頻收到很多反饋,學生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原來錄制視頻,就是自己深入學習的一個過程,而在視頻面前用語言將知識點有條理講解明白的過程,就是一次自我提升的過程,無論是語言表達能力還是團隊協作能力。
二、課中合作探究
通過視頻的學習,學生對知識存在的問題,會在QQ群或是微信平臺展開討論,當意見不一,或是對學生的回答存在疑問時,我們將這些問題進行收集、整理、作為課堂要解決的知識點。課堂是學生的,但是離不開教師的主導,我會對這些問題做一些處理,我將這些問題按知識的邏輯體系進行加工和取舍,這樣學生容易上手,符合知識的認知規律,此外,制造同一問題的不同看法,我認為課堂是煥發生命活力的場地,他不應被教師事先的主觀設計所框定,學生有自己獨特的思維和體驗,通過學生自我體驗的方式,把意見的分歧化作一次新的學習,這樣課堂才充滿生命的活力。
例如,他們在這一環節,發現“桿長和”條件,選取機架,觀察連架桿運動,得到機構名字是沒有問題的。當不滿足“桿長和”條件,也會得到機構類型。當他們發現四根桿長相等時,就產生爭執了。于是課堂就有了活力,他們動手做,用心去發現。
通過學案來檢查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情況,然后,更換教具,進入“隨機應變”環節,此環節考察學生對于知識點的應用。
三、課后知識拓展
利用學校實踐特長課“inventor”來繪制四桿機構,并且能任意改變長度來得到機架類型,培養學生的“第二課堂”。
盧梭曾說:“我們想取得的不是知識,而是判斷的能力。”他論及教育的原則:“不在于教他各種學問,而在于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毫無疑問,這是一切良好教育的一個基本原則。”
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給教師提出了全新的定位和發展要求。在以微課為代表的“技術+教育”趨勢下,教師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而需要真正地轉變為學生的“人生引路人”,在日常教學中,我們應該選擇性利用新舊“武器”,為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打造高效職高課堂而不斷努力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