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惠仙+吳榮珍
DOI:10.16644/j.cnki.cn33-1094/tp.2016.07.020
摘 要: 校園網絡文化是高校師生共同創造和擁有的群體文化。文章分析了高職校園網絡文化存在的問題,探討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并提出了新的教學法。把新的教學法引入課堂,建立新的教學機制,促進教學管理與教學質量提升,創建一個與時俱進的校園網絡文化。
關健詞: 高職; 網絡文化; 新教學法; 推廣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8228(2016)07-69-04
Analysis of network cultur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he promotion
of new teaching methods
Ye Huixian, Wu Rongzhen
(Fuji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partment, Fuzhou, Fujian 350007, China)
Abstract: The campus network culture is the group culture that the college teachers and students work together to create and ow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ampus network cultur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discusses the methods to solve the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a new teaching method.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new teaching method into the classroom, a new teaching mechanism is established to promote the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teaching quality, and to create an advance with the times campus network culture.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network culture; new teaching method; promotion
0 引言
高職教育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對于傳統的教育觀念、管理體制、教學方式等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要求。進入“互聯網+”時代,各國的現代化教育進程明顯加快,重視教學理念創新,重視多元學習、注重個體化、采用現代教學技術以及資源共享。盡管各國的文化背景、教育傳統有所不同,其教學改革都各具特色,但面對相同的時代背景和挑戰,在教學方法改革上呈現出一些共同點:優秀的校園文化機制,需學院,教師與學生三方面的參與才能達到較好的成效。好的制度,常常因為環境、文化及個人因素而影響參與者意愿,可能導致執行者積極參與,卻面臨應用者與學習者不愿意開口或不欲參與的學習困境。
1 國內外高職教育校園網絡文化現狀
高職校園網絡作為文化傳播的載體,承載著校園文化的發展與創新。信息傳播超越了國界的限制,國家之間可以相互學習并借鑒彼此經驗將成為未來發展的趨勢。發達國家教育網絡化起步較早,經過較長時間的規劃和建設,教育網絡化政策體系完備,教學制度比校健全,基礎設施已經比較完備,網絡化教學應用比較普及,校園文化投資機制已經形成,網絡建設和應用整體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廣大發展中國家,教育網絡化整體處于較低水平,其教育網絡化重點多是如何消除區域差異,縮小數字鴻溝,促進區域之間、民族之間及種族之間的教育公平。
2 高職教育文化體制存在的問題
高職院校普遍末設立長期性及自主性的研究發展機制部門,多數是臨時性地為各類評估而成立臨時評監委員會,即便是有些學校有這樣的機制部門,但也較少從長期系統性的資料去分析學校發展前景,并結合社會發展趨勢及產業人才結構變化進行系統分析,從而規劃出學院與專業的發展前景。有些院校主管部門為達到教育評估的各項指標,對于評估計劃的延伸性,僅依賴于教育部的行文指標,而忽略了教育的教學品質提升這一本質。評估人員多以完成各項指標檢查為主要任務,較少了解評估的意義及各種能促進學生能力增長的意義,從表面上看重視提升效益,而實際上更加忽略了提升學生的溝通協調能力、團隊合作能力、抗壓能力,以及道德倫理、責任心和決策能力的培養。
有些院校對教學策略改善有具體的政策與計劃,但與教師自主教學形成差距。如依賴學生的學習滿意度來評價教師的教學品質與教學改善成效[1]。重視學生意見,其本質是為提升教學策略,改善的具體政策與討論風氣[2]。教育本質是成功塑造學生,讓他們成為有基礎、有知識,有自主判斷能力和專業能力的人才。
3 解決高職教育文化問題的方法
3.1 建立特色專業
建設具有學校特色發展的專業實驗室,依據學院辦學特色,開發符合產業發展的實踐課程。完善課程管理,確保學生獲得核心能力的訓練。進行課程分流,做好實習規劃。引導企業與學校共同建立學科及課程典型范例,并將這種模式擴大并轉移提升到機制。
3.2 改善教學方法
研究如何有效利用、選擇和開發教學資源以充實教學內容,激活課堂活力;培養學生主動獲得知識和信息的能力;增加或改善現有教學資源環境;引用現代教學方法,建立起以培養人才為目標的學習成果評價機制。
在學期初,教師說明上課規范,創意教學法,與學生在學期初討論可行性。促進學生的學習模式多元化,例如,到企業參觀學習、到海外實習、通過網絡課程學習,參加專業技能證考取等。強調產學合一,將學習更貼近企業需求,培養更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培養團隊合作和與人相處的能力,即生活教育比知識教育更重要體現在道德方面[3]。
3.3 建立長期評建制度
建立教學評估及完善的教務行政功能和課程規劃制度,建立教師評估與教學職能制度以提升教師教學水平。落實學生學習機制,提升學校教學資源建設,分享網絡資源平臺。促進產學合作等其他有助于提升教學成果的創新做法。建立教學資源中心,建立專業性的教學資源共享平臺[4]。共同促進教師專業成長,高級職稱教師既要有高質量的論文,又能受到學生好評,也是中低職稱同事的好友。改進課程和教學策略,提升學生學習成績與學習效率。推動教師到企業研究學習,將產學合作成果關聯到相關課程及教學。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各種技能競賽,輔導學生考取多種職業資格證,設定明確的自我定位。建設具有學校特色發展的專業實驗室。推動教學品質制度。
3.4 一校帶一校,一區帶一區,先行帶動全局
整合與分享區域性的教學資源,推動高職院校的發展,通過教育政策的執行,讓各大高校重視教師的成長。啟動跨院校,跨區域的團隊合作和教學研發團隊合作的模式。構建起網絡平臺的合作開發與機制分享。促進網絡教學“線下到線上、由物理空間向網絡空間遷移”。最終實現一校帶一校,一區帶一區,先行帶動全局。
4 高職教育網絡文化推廣模式
在“互聯網+”時代,各大高校有了自己新的教學方式,但涉面不廣。從教育的角度來看:互聯網+學校=網絡校園,是大勢所趨;互聯網+課堂=網絡大課堂,教學資源異常豐富;互聯網+教師=師資共享,使平等教育成為可能。互聯網+學生=碎片化的知識整合成有用的知識體系,學習無所不在。傳統課堂的更新落后于社會需求,保守的教育方式難以適應現代教學形勢。
目前高職校中的教師教學經驗和科研水平差別較大,教師即使資歷較深,知識也在不斷更新,而陳舊的教學方式對學生的吸引力大打折扣,與年輕人難免有代溝,以致難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致使教學效率不高。現在大學生在信息化時代的熏陶下,都是一個個獨立的學習體,他們對專業課程學習有更強的自主性與獨立性,靈活多樣的網絡課程吸引著他們。
高職校園網絡文化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嘗試。
4.1 倡導遠程課堂,實現均衡發展
倡導網絡化遠程傳遞課堂,對薄弱學校因缺師少教而無法開齊國家規定課程的問題,提供了解決方案,實現教育均衡發展的可能,幫助偏遠地區和落后學校的學生享受優質教師資源。
4.2 師生共主教學模式
由傳統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結構,改變為教師的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新型教學結構,在此基礎上逐步展開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的全面改革,使素質教育的目標真正落到實處。
4.3 對調課堂
對調課堂就是把學校上課改為在家里上課,而回家作業改為學校作業,采取與教師討論的方式。回家看視頻,自學新知識點,在學校則不講新課而是直接討論,把教學由“教-學”模式變成了“學-教”模式。這時的教師不以講課為主,而是組織學生在課堂上討論學習內容,讓學生之間相互探討,相互啟發,使學生不但能夠學到知識而且還能掌握學習知識的方法。這種方法或許短期效果不是很明顯,但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4.4 在線課堂
學校通過開發或選用符合本校傳統和優勢的、學生感興趣的和符合需求的在線課程,并將這些在線課程納入教學計劃,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數字化學習體驗。
4.5 教師拍“微課”,相互切磋教學方法,傳授精彩的教學技藝
微課即微型課程,因為微課有圖像、聲音、文字等內容,可讓一個知識點由無聲變有聲,由理論變動畫,知識點完整,內容豐富、短小精悍,由于這些特點,讓微課深受歡迎[5]。教師將某一個知識點的教學片段或教學流程中的某一個環節拍成教學視頻,同時配以教學設計思路、多媒體教學課件、課后分析講解等內容,形成一個“微課”資源包,放在學校內部資源網共享。建設一個區域“微課庫”,通過推進基于“微課”的校本研修或區域網上教研新模式促進師生的學習和交流。
4.6 慕課網絡空間教學
所謂“慕課(MOOCs)”,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英文縮寫,意為“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時空限制,將線上學習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并利用碎片時間,促進教與學、教與教、學與學的互補。慕課是一個以個人學習為中心的平臺,以用戶為中心來組織內容,具有向巨量用戶提供服務的能力。慕課平臺的資源包括數字教材、圖書館、導師系統、教育游戲、網絡實驗室等。網絡學習社區則使教育者能夠與學生合作,借助專家的力量來改善學生的學習。
因材施教最重要的是要有選擇。現在學生是沒有選擇的,學校有哪些專業教師,就只能上那些教師的課。一位教師要教上百個學生,很難做到因材施教。而用了慕課后,同一門微積分課,就可能由幾十個學校不同的教授講授。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水平與興趣來選一位最適合他的教授,以他自己的節奏來學習。而學校教師也可有針對性地輔導學生,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對于農村地區、貧困地區的學校來說,因資源有限,師資不足,更需要用慕課的方式使學生、教師與城市學校在同一條起跑線上[6]。新高考要考察綜合素質和獨立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等,這對于基礎建設較弱的高校來說是弱項。把國內最好的課“慕課化”,可讓教育公平在新的校園網絡文化中孕育。
4.7 基于校園工作室的學習
作為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校園工作室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設計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在老師協作模擬企業項目過程中,體驗創業與創新的工作模式,促進高階認知能力的培養。
4.8 探討游戲式學習
在一些實驗或文化課中,支持學生通過移動設備在課堂上開展內容探究,也支持學生在非正式學習情境(如博物館、圖書館、科技館、生態園等)中開展探究學習。通過游戲式學習增強學生學習興趣與探索能力。
互聯網+教育,將會使未來的一切教與學活動都圍繞互聯網進行,老師在互聯網上教,學生在互聯網上學,信息在互聯網上流動,知識在互聯網上成型,線下的活動成為線上活動的補充與拓展。每一次評價與反饋、每一次提問與質疑,都可以作為數據轉化為信息,并作為個性化學習與評價的依據。
5 結束語
教育制度影響并制約著校園文化,在不斷更新與變革的信息時代,高職校園文化也必然隨之變化。新的校園制度的建立及教學模式的推廣,解決了當前校園文化存在的不足。在網絡媒介的推動下,新教學法給不同地區、不同程度的教育資源薄弱的課堂,提供了平等教學與多元化教學的可能。開發和創造更多的恰切的高職教育機制及課堂模式,以完善校園文化,是教育工作者的責任,也是教育者需長期思考與關注的課題。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巫銘昌,曾國鴻,劉威德. 我國技職學院校務經營之分析研究[J].
教育研究集刊,2006.52(2).
[2] 梁艷萍,劉芳.高校校園網絡文化體系建立探析[J].人力資源
管理,2010.1:75-77
[3] 林騰蛟.高等技職院校的特色發展[J].技職及職業教育雙月
刊,2004:40-46
[4] 鄭蒙.基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淺析
——以校園舍區文化、網絡文化、制度文化建設為例[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3.28(8):7-12
[5] 張揚.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建設中思想政治教育探索[J].科技
展望,2015.34:268-272
[6] 周娜,崔征.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工作新思考[J].教
育與職業,2015.8: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