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揚中央電視臺大型節目中心,北京 100039
新媒體與真人秀節目的互進關系探析
馬 揚
中央電視臺大型節目中心,北京 100039
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新媒體的核心在于數字化傳播和網絡應用。真人秀類綜藝節目的制作核心與傳播訴求,與新媒體的屬性十分契合。可以說,在新媒體環境下,真人秀類節目獲得了更加廣闊的展示空間。另外,新媒體的飛速發展也催生出了更多的真人秀類節目樣態和大膽新穎的嘗試。
新媒體;真人秀;互進關系
藝術是人們對生活審美化的把握,而綜藝節目中的真人秀,作為一種具有懸念、沖突、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人物性格、制造明星的節目形式,也與社會現實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它既是現實生活的真實反映,也受現實生活的種種制約。
本文研究的主體不僅僅包括傳統研究中的電視真人秀,還包括在新媒體環境中誕生的,由網絡平臺自制的真人秀類視頻節目。網絡自制節目和電視節目除了傳播媒介不同所產生的細微差別外,在節目形態上并沒有本質的區別,反而因為網絡機構自制環境的寬松、自由,產生了許多更加成熟的節目樣態和大膽新穎的嘗試,所以本文將概念擴大研究,以便找出真人秀節目制作的未來之路。
新媒體指的是在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區別于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的新的媒體形態,比如移動電視、網絡視頻、數字雜志等。列文·斯通曾經提到“網絡帶來的新氣象,在于它結合了互動性以及那些對大眾媒體來說是創新性的特征:沒有限制的內容范圍,廣大的受眾規模以及表現出傳播的全球化本質”。新媒體具有強烈的交互性、分享性、時效性基因,而其碎片化、主觀性的傳播方式則構成了與傳統媒體截然不同的新的大眾傳播的環境。
1.1碎片化傳播的必然趨勢
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新媒體對電視產生了威脅,人們的收看、閱讀習慣被潛移默化地改變,伴隨性的收聽收看越發成為傳媒的主流。利用冗長的通勤時間,在地鐵看電子書、看影視劇的受眾比比皆是,碎片化傳播的趨勢勢不可擋,信息爆炸直接造成了信息的碎片化傳播,人們需要對時間進行重新分配。每天網友通過各種平臺瀏覽大量信息,更加傾向于接受處理過的、簡單化的信息,而真人秀節目以任務為基本構成元素的簡單化敘事可輕易消解拆分,頗為適合碎片化的傳播。
1.2傳播時效的強化與放大
新媒體的另一大屬性特征,就是傳播的時效性日益突出,隨著數字化的普及和科技的發展,各類信息數量呈現幾何性地遞增,直接結果就是對信息時效性的強化。通常情況下,網絡熱點的熱度不超過7天,流行事件持續度不超過一個季度,年度現象壽命僅為半年至一年,而這些傳播周期恰恰與季播類真人秀節目的制作與傳播節點完全吻合,因此,我們經常可以在熱播的真人秀節目中看到時下最當紅、或者正處于宣傳檔期的明星藝人,這種制作方式,也體現了傳播效益的最大化。
1.3接受尺度逐漸加大
新媒體時代受眾接受的信息經過網絡的不斷發酵,其接受尺度的開放和底線的突破可謂突飛猛進,對話題的消費也是風卷殘云。經過新媒體時代的綜藝節目轟炸,以及良莠不齊的“真人秀”節目殘酷競爭,觀眾已經初步具備了辨別真人秀品質的能力。與此同時,觀眾的關注與熱情高漲,也為真人秀帶來了窺私底線的擔憂。接下來,為了在競爭中勝出,真人秀如果會滑向對嘉賓的私生活過度曝光的深淵,這不僅涉及藝術創作的取舍,甚至可能涉及倫理以及法律問題。
1.4真人秀節目影響力增強
新媒體環境為真人秀節目提供了絕佳的展示舞臺。在同樣體量的資金和團隊支持條件下,制作真人秀節目相比于其他綜藝類節目更容易找到贊助、獲得話題、捧紅明星、贏得收視。真人秀可以借助各種手段,從時間上非線性的展示節目內外始末、前因后果,從空間上展示人物不同場景下的真實反映,利用各種平臺、渠道和媒介來間接呼應觀眾評論、明星互動。不夸張地說,正是新媒體環境的極速發展為原本不溫不火、畏首畏尾的真人秀節目打了一劑強心針。
真人秀節目的三個必備要素是人造情景、真實記錄、時空自由。在新媒體環境下,人造情景的區別成為節目品牌性的標識,如《爸爸去哪兒》的野外生存,《爸爸回來了》的48小時家庭生活和《愛上超模》模特后臺的矛盾與競爭。在多維時空中融入更多的信息,真人秀在新媒體的催生下正發生著潛移默化的變化。
2.1制作專業化程度加深
真人秀節目要求對受邀嘉賓進行全方位全天候的記錄,從而帶來不可避免的高成本、高投入、高強度、大團隊的特點,從前的電視臺制作模式難以滿足真正意義真人秀節目的要求。而新媒體環境帶來了制作方式的多元化,網絡自籌自制自播、臺網聯合,甚至眾籌模式等帶來制作的寬松、富裕、自由,物質條件的突破也會帶來創作手法上更多嘗試的可能。
新媒體環境下,網絡平臺的參與不僅與傳統電視臺形成競爭機制,而且提供了更大的創作空間,規避了限制真人秀節目發展的紅線。
2.2節目由獨立變嵌入
新媒體環境帶來商業模式的創新,節目不單是媒介中意愿表達、藝術展示的載體,更是商業鏈條中的重要一環,是后續商業行為的排頭兵。比如由愛奇藝制作的《愛上超模》就由京東贊助模特服裝,并且在京東網上商城銷售模特在節目中穿著的服裝。在主題契合、植入自然的前提下,這種嵌入并不讓人反感和出戲,反而更加適應新媒體時代下的觀眾自動選取有效信息的需求。
新媒體環境下,節目不僅嵌入商業鏈條,而且真人秀節目本身也成為整個品牌制作宣發的組成部分,變成話題培養皿。這直接導致在節目創作時,話題性人物的選擇和任務的設定變得越來越重要,一個德藝雙馨的藝術家如果沒有“綜藝感”和“藝能”在真人秀鏈條中的價值也是大打折扣的,而一個欠缺佳作的演員也可能因為跟兒女的搞笑互動而受到看官的瘋狂追捧。
3.1“真”與“秀”比例失衡
隨著真人秀節目制播的經驗積累、競爭加劇,制作方和選手都已深諳游戲規則并積極適應,選手積極表現出節目需要的特點、優點,編導從浩瀚的素材中剪輯出鮮明的形象,但是對此觀眾卻不甚買賬,質疑真人秀全都是按照劇本表演的,選手都是在表演角色,選手抱怨編導剪輯失真,沒有呈現出最完美最全面的自己,編導認為“每檔節目都有一定的故事線、情感線和價值內核,節目組在這個基礎上提煉剪輯,圍繞某個點找素材,但并不意味著作假,而是把所有情節朝著一個方向集中,也不是單純追求戲劇沖突,更注重節目的完整性。否則節目也不會做得特別成功”。
對此不能矯枉過正,作為真人秀這種戲劇性和紀實性緊密結合的節目樣態,過于放任自流的真實記錄和過度策劃的前期編劇都會導致節目的失敗,對于編導前期的策劃、編劇思維不僅不應該談虎色變,而是應該正視這份工作的意義,充分將其專業化、精細化,只有在節目前期通過精準到位策劃與執行,才能保證開機之后,選手按照設定的特定情境,由遇到的問題激發出真實、自然、難以抑制和掩飾的情緒反應,才算真正秀出了真人。
3.2模式跟風消耗迅速
目前國內較有影響力的真人秀節目基本上都購于國外,有些衛視和機構購買了版權,正式引進國外綜藝節目模板,比如《爸爸回來了》《奔跑吧兄弟》《真正男子漢》《花樣姐姐》等等,也有些衛視、機構舉著原創的大旗,看似模仿借鑒實則赤裸剽竊其他成熟節目模式。激烈的競爭和跟風讓人不得不擔憂,中國龐大的電視綜藝消費市場迅速消耗光了歐、美、日、韓多年來積累的成熟模式成果,如果海外模式購買殆盡,還能靠什么來支撐真人秀的龐大需求?
對此,愛奇藝網站自制的真人秀節目《愛上超模》給出了一個優秀的示范,同樣是購買版權,做模特素人真人秀,但愛奇藝團隊制作精良,嚴謹按照真人秀的“三要素一條件”制作執行,14個模特沒有一個是當紅明星,但是通過節目的打造,卻扎扎實實培養起了自己的受眾。這也給其他節目以啟示,購買的版權如果精耕細作一樣能有無法復制的品牌印記,不是消費明星而是制造明星,這或許才是節目的出路。
4.1窺私程度加劇
隨著技術的發展,在合法的范圍內,真人秀會開拓出更多拍攝的可能。隨著上過節目的明星大熱,明星把真人秀作為展示自己,贏取關注的重要陣地,不僅欣然接受,并且慢慢開放如家人、家庭、個人習慣缺點等隱私,在新媒體時代的真人秀節目中,真正有內涵、有人格魅力的明星的確可能成為綜藝贏家。伴隨著觀眾的收視期待和獵奇胃口的不斷增大,明星曬了伴侶、曬了寶寶、曬了行李箱、下一步將把屏幕隱私的底線推向何處?有評論調侃說“等到觀眾口味日益吃重,真人秀創意江郎才盡的時候,難不成明星下一階段就要開始秀整容、秀離婚、秀房事了?”
4.2類型擴展細化
在節目對象上,真人秀一時還不能脫離依賴明星的狀況,在收視率和廣告業績的壓力下,真人秀節目不會過早的走進平民化,而是繼續利用明星或泛明星進行吸引。比如平民類競技節目《老公看你的》因收視慘淡被叫停后,改版成明星版的《為她而戰》就贏得了更高的收視和輿論熱議度。現在隨著各大綜藝節目大量啟用明星,平均每個真人秀都有5~8個知名度不等的大小明星參與,在此輪明星消費殆盡之前,素人真人秀不會是主流。
在節目內容上,真人秀也向綜合性和專業性兩個方向深化發展,綜合了各種游戲、心里測驗、技能學習等項目的《爸爸去哪兒》構建出了頗為豐滿的結構內容,而《叮咯嚨咚嗆》以明星學戲曲為賣點,雖然制作上仍有不成熟,但是定位獨特、角度新穎,是一次專業性真人秀的勇敢嘗試。藝術是生活的反映,而具體的藝術形式是其反映的途徑和工具。現實生活中除了有親子關系、夫妻關系、師生關系等,還有各種各樣或微妙或有趣的社會關系,此外,生活中還有戶外運動、尋醫問藥、戲曲歌唱、戀愛結婚等方方面面的生活需求,每種關系和需求都可以成為真人秀提供素材。
總而言之,在新媒體的時代背景下,我們身處的社會和生活正發生著巨大的變化。新媒體環境下的真人秀節目之所以發展成為綜藝節目的主流,正是因為二者屬性的高度契合。不難判斷,借由二者相輔相成的互進關系,真人秀節目還將在新媒體發展的推動下迸發出更大潛能。
[1]王歡.差異性競爭——電視真人秀節目的突破口[J].新聞研究導刊,2015(3):29.
[2]呂逸濤.我國電視綜藝真人秀節目的成長歷程和前景預測[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5(1):42-43.
[3]徐逢璟.淺析國產真人秀節目的收視神話——以《奔跑吧兄弟》為例[J].傳播與版權,2015(1):68-70.
[4]李星儒.真人秀節目:狂歡下的冷思考[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5(1):37-41.
G2
A
2096-0360(2016)16-0020-03
馬 揚,中央電視臺大型節目中心編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