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華茂
(國網安徽省電力公司滁州城郊供電公司 安徽滁州 239000)
農網低電壓產生的原因及應對措施淺析
武華茂
(國網安徽省電力公司滁州城郊供電公司 安徽滁州 239000)
隨著經濟及社會發展,農村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穩步提高,農村電網的供電壓力急劇增加,少數地區低電壓問題較為嚴峻。本文結合實際分析了農村電網低電壓的形成原因,并提出了具體的治理措施。
農網低電壓;原因;應對措施
隨著國網公司“三集五大”體系建設,95598分南北區域集中辦公,每日對信息進行分析、歸類、通報,縣公司營銷服務壓力巨大。就皖東地區而言,低電壓投訴占整個投訴相當大的比例,尤其是迎峰度夏期間,比例可達70~80%,所以農網低電壓問題必須引起我們高度重視,否則,客戶投訴率指標難以控制。
造成用戶低電壓的原因有多種,在諸多因素中,有不可抗拒的因素,也有主觀原因造成的;有技術原因,也有管理原因;有歷史原因,也有現實原因。只有了解清楚低電壓形成的原因,才能采取有效措施,更好地治理低電壓。
1.1 線路設備狀況不能滿足要求
①農網雖然經歷了農網改造、農網完善等工程的實施,但當時建設改造的目的是實現同網同價、拉動內需,工程資金有限,改造資金主要用于臺區和下火線改造,縣域主網和10kV網架改造較少。再說,當時的建設標準和技術要求都無法滿足現在的用電需求。②農村電網部分10kV線路和0.4kV線路供電半徑過大,對山區和圩區,有的10kV線路供電半徑達30多千米,0.4kV線路供電半徑達2km;對縣城和村鎮街道,部分變壓器布點不合理,高壓無法進入到負荷中心,導致低壓線路呈單方向放射狀態,負荷在線路末端,線路壓降大,用戶電壓偏低。
1.2 運行管理不到位
①未建立起完善的低電壓管理體系。低電壓的數據采集主要依靠用戶投訴和電壓監測儀,未有效開展低電壓常態分析制度。需求側管理缺乏有效手段,運行管理上的監測手段相對滯后,電壓監測點布置不夠,檢測不全面,使得對配電臺區的電壓分析不到位。②設備管理不全面。沒有真正把電壓檢測儀等納入設備缺陷管理,致使電壓監測儀損壞不能及時知曉,即使知道,缺陷也不能及時處理。③對用戶報裝接電管理不夠細致、規范,大量單相負荷無序接入電網,三相負荷不平衡,設備沒有處于最佳運行狀態,設備利用率不高。④調壓管理工作落實力度不夠,運行管理單位未能根據負荷實際情況及時調整配變抽頭檔位。
1.3 用電負荷急劇增加
隨著前幾年家電下鄉政策的實施、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農村日常生產和生活用電負荷急劇增加。農村用電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和時段性特點,用電負荷集中,必然導致用電高峰期間部分配電變壓器重載、過載,供電線路電流增大,線路壓降增大,導致線路末端電壓偏低,影響用戶正常高效用電。
1.4 無功補償容量不足
①農村電網目前的主要負載為空調、冰箱、電動機、電磁爐等感性負載,在運行中,需要吸收大量的無功功率,配電網功率因數偏低。②人們存在認識上的偏差,重視有功,忽視無功,導致無功補償工作不到位。③無功補償工作沒有能夠實現就地平衡原則,無功電流在配電網中流動,造成了電壓損耗大,用戶電壓偏低。
1.5 新技術應用不夠
農配網自動化水平偏低,導致用戶電壓偏低和電壓波動較大的問題,運行管理單位不能及時準確掌握配電網實際的運行工況,供電企業不能及時有效采取有效地技術和管理措施進行整改處理,結果造成部分低電壓現象長期存在,影響用戶可靠供電。
要解決農網低電壓問題,就必須從規劃設計、建設改造、生產運行、營銷服務等環節入手,因地制宜,采取各項有效措施,解決不同原因造成的“低電壓”問題。
2.1 加強對農網低電壓地區的狀況分析
2.1.1 加強農村用電負荷特性及需求側分析
以需求為導向,加大農網建設及改造力度,改善縣域電網結構,優化電源點布局,提高農網的調壓能力和供電能力;加強低壓用戶負荷需求管理,結合智能表的更換、集抄系統建設和裝設配變綜合監測儀,收集配變監測儀、低壓用戶用電負荷情況,開展特性分析,為規劃建設和運行管理提供依據。
2.1.2 加強運行管理和營銷數據分析
定期開展配網運行狀態分析,掌握配電臺區負荷結構及特性,開展臺區低壓用戶電壓普測,掌握低電壓用戶的分布情況。結合營銷管理系統建設,優先對存在低電壓情況的配電臺區開展配變綜合參數實時監測系統改造,全面掌握配電臺區用電負荷情況。
2.2 加強對農網低壓地區的線路改造
(1)深化配電網規劃,將提高戶均容量作為配電網規劃的重要目標,執行農網配電臺區“小容量、密布點、短半徑、絕緣化”的建設原則。
(2)結合新農村、美好鄉村等建設,同步開展配電臺區布點。通過臺區分容、新增布點方式,提高戶均容量,縮短供電半徑。
(3)對超載并且供電半徑500m以內的配電臺區,可以調整并增容變壓器,更換線路,也可以采用單相變壓器供電。變壓器一般選擇S11及以上的變壓器,推廣使用超載能力強的配電變壓器。
(4)對季節性負荷明顯的配電臺區,可以選擇子母變或調容變;對一些偏遠的山區,也可以通過安裝調壓器的方式,來提高和改善10kV水平,提高用戶電壓合格率。
2.3 優化無功補償方案
根據變電站、線路及配電站實際情況,合理選定各級補償方式及容量,選擇恰當的補償點以滿足就地平衡的補償要求。最大限度地減少無功功率的傳輸損耗,提高輸配電設備的效率。
(1)落實無功補償的原則。無功補償要堅持“四結合”,即總體平衡與局部平衡相結合,以局部為主;變電站集中補償,線路拓撲優化和用戶個性化補償相結合,各級平衡為主。分散與集中補償相結合,以分散為主。降損與調壓相結合,以降損為主。
(2)強化電價政策的執行。要嚴格執行《功率因數調整電費》等相關文件的執行,通過獎懲激勵機制讓用戶主動參與到無功調節工程,及時、正確、合理安裝無功電容補償裝置,通過就地平衡,確保電網安全、節能、高效、穩定運行。
(3)合理安裝無功電容容量。變電站、10kV線路、臺區、用戶的無功補償電容器,應選擇具有動態跟蹤補償功能的電容器,實現自動投切。
2.4 以科技與信息技術為支撐,加強系統電壓管理
(1)充分利用SCADA、用電信息采集系統、配變監測系統,實現對電網負荷、潮流分布、功率因數等參數進行實時監測,通過分析,可以更加科學合理進行電網調度,改變電網運行方式。及時投切無功補償裝置,調整變壓器分接頭,確保出口電壓合格,提高電壓合格率,使電網科學、經濟運行。
(2)加大AVC等系統的應用。通過AVC系統,可以實現無功分層平衡、區域控制以及優化動作次數的功能,實現無功動態平衡,有效提高系統電壓水平。
(3)應用臺區三相不平衡自動調節系統。自動調節三相不平衡裝置是通過智能監控終端在線監測配變的負荷和三相不平衡調節開關負荷運行狀況,自動調節三相負荷分配,減低三相負荷不平衡率,有效平衡低壓線路電流,解決偏負荷相電流大壓降高的問題,從而提高末端電壓。
2.5 強化配電網的運行管理
(1)全面開展“低電壓”監測工作,組織人員深入居民用戶家中對實際電壓進行測量,找準問題突出的臺區,繪制“低電壓”問題分布圖,分輕重緩急制定詳細的治理計劃。
(2)加強配網的巡視檢查力度,落實線路、臺區巡視責任制,劃分巡視區域,制定配電網巡視計劃,對所有配電設施進行定期、不定期巡視檢查,發現隱患及時整改,切實提高設備健康運行水平。
(3)切實加強配網維護改造。充分利用農網升級改造等有利機會,科學增加臺區布點,改造低壓線路,縮短供電半徑,合理分配負荷,不斷提高供電能力,提升電壓質量。
綜上所述,農村電網低電壓問題嚴重影響了農民生活,抑制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我們必須以農村電網規劃為主線,堅持電網建設和技術改造并重,技術與管理并重,薄弱點整治與綜合治理并重的“低電壓”綜合治理原則,方能破解低電壓綜合治理難題,實現完善農村電力設施,提高農村電網供電能力的目的。
[1]李雪.分析農村低電壓產生的主要原因及解決措施[J].通訊世界,2015(04).
[2]徐建峰,董杰,李艷朵,郭濱釗.淺談低電壓治理措施[J].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14(02).
[3]李隆先.農村低電壓分析及治理[J].新疆電力技術,2011(02).
TM761.1
A
1004-7344(2016)09-0044-02
201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