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吳滿
(廣東培正學院 廣東廣州 510830)
佛經思想對心理咨詢的啟示
——以《心經》為例
洪吳滿
(廣東培正學院 廣東廣州 510830)
佛教自誕生以來對人類影響深遠。佛經,作為佛教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是佛教文化的精華與核心。其所倡導的“解人間疾苦”宗旨、以“心”為本的思想與心理咨詢理論存在契合之處,因此借鑒佛經思想指導實踐具有現實意義。本文以唐朝玄奘法師翻譯的《心經》為例,結合心理咨詢工作經驗,探討佛經思想對心理咨詢的啟示,旨在為心理咨詢工作提供有借鑒性意義的視角。
佛經;心理咨詢;心理健康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生活節奏的提高以及居住環境的改變,引發人類內心矛盾的現實因素日益增多,心理問題層出不窮,心理健康越來越受到重視。心理咨詢被賦予時代意義的同時也面臨更嚴峻的挑戰。因此,心理咨詢需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才能更好地滿足現實需求。
佛教作為三大宗教之一,其產生的影響不可估量。在佛教普及地區,佛文化已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主張的“解人間疾苦”、以“心”為本的思想,是提升心理水平的修行模式,也與心理學理論存在契合之處,能對心理咨詢提供有益的啟示。佛經,作為佛文化的物質載體,濃縮佛教思想,傳播佛教宗旨。在諸多佛經中,屬《心經》最為經典。《心經》全稱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以字數最少、內涵最多、影響最深遠而著稱,該經指導人們如何認識自我,遠離一切疾苦。目前中國普及率最高的是唐玄奘法師翻譯的版本。
本文以唐玄奘法師翻譯的《心經》為例進行分析,汲取有指導意義的思想,結合實際工作,探討佛經思想對心理咨詢的啟示,旨在為心理咨詢提供技術參考,開拓新視野。
2.1 心的本質
佛教將人心分為肉團心、緣慮心、精要心、堅實心等。其中以肉團心和緣慮心居首。肉團心,是從生理意義對心進行解釋,指心臟。緣慮心,是指人的思想,以及對外界事物進行分辨、判斷的能力,它存在于過去、將來、現在,隨著時間律動,因此人會存在不安和煩惱。“照見五蘊皆空”,“五蘊”代指個體,由“色、受、想、行、識”構成。色,物質存在。受,感知覺。在此基礎上衍生了“想”,即思想。思想指導行動,即“行”。通過實踐最終回歸到“識”,即一切精神作用,達到物質的心與精神的心合二為一、相互依存。
佛教對“心”的定義與心理學對心理現象的解釋存在共通之處。物質心是大腦,心理是大腦的機能,大腦是心理活動的生理基礎和物質載體。心理現象包括心理過程、心理特征以及心理狀態,涵蓋內容有認知、情緒、意志、需要、動機、人格、能力等。這也是佛教和心理學所共同研究的對象。
《心經》的核心目的是指導人們認識自我,遠離疾苦。實現這一狀態的標準就是“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沒有太多的牽絆與負擔,心自然也就輕松了。而之所以會有掛礙和恐怖,是由于內心智慧的缺失,執念于某一方面。從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來看,需要是人類活動積極性的源泉,任何一層次的需要缺失都會引發問題,滿足需要,協調各層次需要之間的關系,有利于保持內心平衡、推動個體的發展,從而更好地投入到社會生活中。可見,無論是修行還是心理現象分析,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實現心理健康。
2.2 自我覺悟與思想轉換
“自我及自我的概念”是人本主義心理學極為重要的理論,一個人對自身的認知影響了個體的行為模式,在心理咨詢上也可以作為分析個體行為成因的依據。
《心經》中的“般若”與“波羅蜜多”體現的正是個體自我覺悟與思想轉換的關系。“般若”,是用于善處的智慧。“般若”的作用體現在:①可以正確認知主觀世界,要改變自我需先認知自我,否則改變自我便成了空中樓閣。②可以正確認知客觀世界。③了解主客觀世界的原本狀態之后,便可以做出取舍。④樹立信念。信念是支撐個體前行的力量,而這種力量必須是實在的、有道德的、符合真理的。“波羅蜜多”,從此岸到達彼岸之意。修行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到達彼岸,即成佛,放下執念,實現內心的自在與無擾。如何才能“波羅蜜多”?就要借助“般若”的力量。
自我認知不僅包括對內在世界的認知,也包括對個體與所處客觀世界關系的思考。自我覺悟必然引導思想轉換,而思想轉換又能改變個體行為,促使個體身心發展的良性循環。
2.3 修行本心
既然一切問題源于心,那么重點便在于改變。本心修行,修的是心,反饋于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明”,即不明白。通過體驗生命,透過現象看本質,在無數次思考和取舍中,達到真理內化,掃除困惑。好比茶是苦澀的,喝下之后又會有回甘。那茶到底是什么味道?苦的是過程,因為它最終是甘。同時,佛經講究因果輪回,所有一切都是在一個不知始終的狀態中循環,獲得解脫的同時可能會出現新的困苦。因此,修行本心除了能解惑,還能使個體與困惑和諧共處。
關于心理健康問題,不同心理學流派作出不同闡述。精神分析理論認為心理問題是潛意識的作用。行為主義認為行為是刺激-反應的結果。人本主義認為自我需要的實現受阻是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各流派觀點雖然不同,但其目的是一致的,都是為了解決心理問題。而各流派所采用的方法,都是基于認知、行為、思維、需要的基礎,追求心理平衡。從這個角度看,與佛教的本心修行確實存在異曲同工之妙。
3.1 心理減壓
盡管經濟和科技的飛速發展給人類生活提供舒適與便利,但生活狀態的改變并沒有給人類的心理帶來更愉悅的體驗。相反,心理問題進入高發期。造成此現象主要是由于滯后于社會發展的制度發展,價值觀念的劇變引發社會認知和社會選擇的困難;生活節奏的加快易使身心緊張、壓力增大同時又缺乏足夠的時間進行疏導。焦慮、抑郁也成了現代都市人兩大心理問題。這些問題大多是源于對壓力的不適以及壓力調適的失衡。《心經》主張認清本質,才能取舍。所有情緒無非是“受、想、行、識”的衍生品。運用到減壓咨詢,不問根源先讓求助者放松身心,再從“受、想、行、識”的角度分析壓力成因,從而引導認知的轉變。這好比只有水面平靜才能看清水中月。回歸平靜的方式因人而異,可借助音樂、藝術、舞動治療等。認清本源,內心平靜能讓求助者從理性的角度看待問題,且集中對問題的注意力。而壓力成因可能是存在不合理信念、期望與現實不符合或者是過于執著等。最后再修正不合理信念、尋找個體感興趣的精神寄托、轉移注意讓壓力隨時間淡化,同時習得壓力排解的方法。
3.2 《心經》思想與敘事療法的整合
敘事療法,就是讓求助者講自身的故事,在此基礎上通過咨詢師和求助者的重寫,豐富故事內容,從而發現新視角,產生新力量。敘事療法強調人與問題分開,采用第三人稱的敘述能降低求助者的違和感。敘事能反映求助者的生活態度、自我要求以及現實選擇,也能使求助者在敘述的過程中反思過去、思考未來。《心經》與敘事療法的整合,在故事重寫的過程中以《心經》思想做指導,以“無無明”的精神展開,最終實現心無掛礙。也發展了自我覺知的能力。例如:學生經常看恐怖電影,認為是勇氣的鍛煉,同時周邊的同學也喜歡看,這樣做能更好的融入群體。但實際上學生對恐怖電影是難以消受的。學生的“無明”體現在他認為與群體一致才能融入群體。轉化需要體驗故事發展的其他可能:如果身邊的同學都喜歡高消費的活動,那你打算怎么做?如果你有你自己的閃光點,是否能成為積聚人氣的資本?你從這件事上學到什么?正是這種重寫,讓學生“無無明”。
3.3 心理咨詢的終極目的
“心理治療是一種潛在的、有競爭力的個體身上已存能量的釋放。”——羅杰斯。心理咨詢的目的就是在能量釋放之后實現合理認知以及自發想要改變的動機,并且付之行動。最終擺脫內心不適,恢復心理平衡、提高對環境的適應力,促進身心的健康發展。
結合《心經》思想,可將心理健康的內容進一步細化。健康的心理還應該是沒有疑惑、明辨因果、堅定信念、能以旁觀者的角度自我疏導、與困苦和諧共存、實現心理自由最大化。
佛經思想博大精深,在普及之地本土化的同時也隨著時間推移不斷豐富內涵、注入時代元素,也因此在一定層面上反映了人的心理狀態和內心需求。解讀佛經思想,提取對實踐有借鑒意義的內容,能為心理咨詢提供理論支持以及方法指導,開創心理咨詢工作的新模式,更好地實現助人自助。
[1]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講《心經》[M].湖南文藝出版社,2011,1.
[2]劉 燕.通往心理的福祉[J].新疆石油教育學院學報,2007(1).
[3]高 穎.原始佛教的心理思想[J].宗教學研究,2007,1.
[4]Payne,M.敘事療法[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2,4.
[5]王 玲,劉學蘭.心理咨詢[M].暨南大學出版社,2005,3.
[6]燕國材.佛教心理學的基本范疇[J].南通大學學報,2012,1.
R247
A
1004-7344(2016)09-0029-02
2016-3-10
洪吳滿(1989-),女,碩士,主要從事高校輔導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