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小紅
(貴定縣昌明經濟開發區農業發展局 貴州貴定 551302)
貴州省退耕還林工程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代小紅
(貴定縣昌明經濟開發區農業發展局 貴州貴定 551302)
退耕還林工程是農民參與度最高的國家林業重點工程,其具有覆蓋面積大、多投資、政策性強的特點,有利于我國對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完善,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本文闡述了貴州省退耕還林工程概況,并針對其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退耕還林;問題;措施
鞏固退耕還林成果,是解決退耕農戶長遠生計問題的一項重要措施,一方面能夠促進改善生態、農民增收及經濟發展的長效機制的建立和健全,更好的解決民生問題,對建設和諧社會起到推進作用;另一方面有助于改善農民生產,提高生活水平,加強對生態環境方面的建設,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步伐。近年來,貴州省為確保退耕還林能夠實現“能退下,種得上,穩得住,可致富”的目標,著力建設與鞏固退耕還林工程,并已取得顯著效果。
貴州省退耕還林工程在2000年開始展開,將全省的15個縣作為試點,在2002年時,已將退耕還林工程在全省9個市84縣的1200多個鄉村進行全面實施。據統計得出,截止2014年底,貴州省累計完成工程造林任務2080萬畝,其中退耕還林造林727萬畝、荒山造林1130萬畝、封山育林223萬畝,完成中央投資220.44億元。退耕還林工程為全省增加森林覆蓋率近7個百分點,工程覆蓋全省88個縣(市、區、特區)、1403個鄉鎮、14012個行政村,惠及197萬農戶824萬人。按補助標準和兌現年限計算,中央對貴州退耕還林工程的總投入將超過240億元,其中直接兌現給退耕農戶的補助占近80%。據調查,全省退耕還林工程的平均造林成活率約為86.7%,合格率達95%以上,造林面積的保存率為100%,已達到或超過國家的有關標準。
3.1 缺乏配套經費
目前,有相關政策已經對小部分退耕還林工程停止了資金補助,而自2008起,貴州省部分地區退耕還林工程已陸續停止補助,對此,地方政府極力要求制定退耕還林的相關后續政策。貴州省部分地區缺乏退耕還林的前期經費,致使一些退耕還林的相關工作達不到國家的標準,比如檔案管理、調查設計、規劃等方面。此工程在實施的過程中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主要包括:面積大,農戶多,耕地分散,檢查驗收費用過高等,再加上缺乏相應的配套工作費用,資金嚴重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工程的順利開展。
3.2 生態林與經濟林比例失調
為了將造林的成活率提高,要根據實際情況,堅持適地適樹的原則來造林,不能盲目的營造純林,這樣會到導致生態林與經濟林的比例嚴重失調,按照有關標準,在退耕還林中生態林的比例約占80%,而經濟林應占20%。但貴州的許多地區,經濟林的比例已經達到了80%左右。事實上,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大多是在經濟落后的山區,這樣就使農民為了擺脫貧窮而選擇種經濟林,同樣,地方政府為了成為脫貧先進單位,也希望農民能多種經濟林,提高當地的整體收入。于是,就出現了國家、農民及地方政府這三者的需求相矛盾的現象。國家為了能有效的解決這一問題,將兼備生態和經濟的樹種進行推廣種植,但農民本身種植經濟林就是要追求經濟帶來的效益,所以都不愿意將喬灌草結合起來,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生態效益。
3.3 退耕還林地補助期滿后退耕戶生活沒有保障
很多當地農戶都沒有對退耕還林的相關政策及法規等進行深入了解,只是簡單的執行上面的指示,沒有一定的主見和積極主動性,使退耕地的經營不到位,導致耕地收成下降。比如在織金縣,農戶的補助到期后,耕地變少了,在加上退耕地的收入約在3810元/畝,這根本滿足不了農戶的生活需求,一些年齡較大的退耕農戶將耕地全部都用在了退耕上,致使補助到期后幾乎沒有了生活來源,生活毫無保障。
3.4 規劃設計粗放
貴州省存在規劃設計比較粗放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退耕還林工程的相關要求,主要原因如下:①缺少專業設計人員,相關的設計基本上都是縣級林業部門自己進行的,所以技術程度欠缺,很難保證設計的質量;②缺乏經費,在設計中依然使用已經過時的比例較小的地形圖,這樣面積、地點等相關數據或位置很難準確落實在圖上;③為了實行更多的退耕計劃、突出退耕還林的規模,甚至把一些不滿足退耕條件的地方也給規劃成退耕還林。
3.5 后續產業發展滯后
貴州省的部分地區由于受到地質條件的限制,導致退耕還林工程具有資源質量不高、布局不夠集中、利用率不高等特點。退耕還林以后,由于一些后續產業的發展著重于“面子”工程,沒有考慮到當地的實際情況,影響了當地后續產業發展。另外,在山上禁止放養畜牧,致使當地在養殖業方面有一定程度的萎縮。雖然當地政府對此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來鼓勵農戶來發展養殖業,但實際上,政府的補貼只有那些所謂的養殖大戶才能享受到。
4.1 配套相關經費
一直以來,林業項目的資金缺口較大,又屬于長期性的工作,每年進行兩次檢查驗收,再加上生產季節時,要提供技術服務,使資金短缺的情況就更加嚴重,由此建議政府可每年配套一定的經費,以提高退耕還林工程在管理方面的質量和水平。國家在相關規定中明確指出林木的所有權為農戶所有,但是生態林能給農戶帶來的經濟效益幾乎為零,因此,農戶缺乏一定的積極性來提供相關的環境產品。所以,國家對退耕還林的補償資金一定要充足,還可適當將補助期限延長。根據各地不同的地理條件,確定補助期限,直至退耕林木達到成林的標準。
4.2 增加營造生態經濟林
要科學的設計經濟林和生態林,使其組合成生態經濟林,在保證生態效益的同時,農戶可從經濟植物產品中長期受益,自覺地兼顧生態與經濟效益。貴州省部分地區比較偏遠貧困,這些地區的經濟比較落后,而當地農民為搞好生態建設而進行退耕還林,就已經付出了較大的代價,如果不能得到相應的經濟補償,則會拉大這些貧困地區與其他受益地區之間的差距,使各方面的矛盾更加突出。
4.3 多途徑增加農民收入
4.3.1 增加農民的貨幣性收入
建立多層次的生態建設補償機制。①以資金補償作為重點,再將政策補償、實物補償及智力補償落實到位。②要建立健全生態保護法律制度,完善生態環境保護機制的支持系統;采取“財政轉移支付”的方式,對西南地區經濟較落后的地方加大投資力度;采取“項目支持”的方式,大力發展替代產業,推進生態移民;建立統一的生態環境補償稅;建立綠色GDP制度,將生態破壞納入國民經濟成本體系之中。建立和完善生態建設補償機制的關鍵在于通過有效的制度架構提高補償主體的積極性。
4.3.2 增加農民的非貨幣性收入
農民對生態的理解還不夠深入,缺乏一定的生態意識,主要原因在于,農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質都不夠高,所以應加強農戶的生態意識,促進生態效益的發展。農戶應樹立正確的生態觀念,能夠意識到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對保護國家生態安全的重要;建立關于生態保護的監督機制與互相促進機制,使農戶之間能夠互相激勵和約束。說到底,提高當地農戶的思想和文化素質是治本之策;生態移民要有步驟的進行,將居住在生態環境比較惡劣的大部分農戶移民到條件較好的地方,但為了看護和管理林木,要留下來少量的人,以節省人力。
4.4 科學合理規劃
要保證退耕還林工程的建設質量,相關部門的所有人員,從行政領導到內勤管理,要嚴格責任到人,做到層層簽定責任狀,并交納一定的風險抵押金,把工程建設成效納入政績和職稱評聘考核范疇。①建立技術掛鉤負責制。林業技術人員要責任到人及小班,從規劃設計、造林監督到檢查驗收,都要層層進行負責和監督;②對造林種苗的質量進行嚴格把關。所有造林種苗必須是Ⅰ、Ⅱ級檢驗、檢疫合格苗,次來來保證造林的質量;③對檢查驗收工作進行強化,將檢查驗收結果作為政策兌現、工作指導、科技支撐和計劃調整的重要決策依據。
4.5 推動后續產業發展
發展后續產業有利于保障退耕還林的成果,促進農民增收,實現“能退下、穩得住、可致富”的目標。一方面,國家應對后續產業發展提供部分資金支持,確保退耕的農戶在沒有土地的情況下,還能滿足自身的生活需求;另一方面,國家還應對后續產業在財政方面提供一定的優惠。后續產業發展實際是一項比較綜合的農村發展工程,貴州省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行生態林業的發展,選擇較適合當地特點的生態農業模式。地方政府要將宏觀調控與市場調節相結合,對農民自身積極的發展后續產業起到引導作用,有利于后續產業的健康發展。
綜上所述,退耕關林工程的實施不光能改變廣大農民貧窮落后的面貌,將荒山變成林地,能大量增加收入;還能將耕地變成林地,搞活生態資源,對涵養水源、防風固沙、防止水土流失,凈化水質和空氣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1]彭龍富.貴州省興仁縣退耕還林工程實施成效、存在問題及建議[J].大科技,2014(6):252~253.
[2]顧中書.淺議退耕還林與林業產業結構的有效調整[J].中國科技博覽,2014(42):230.
[3]周 蘭.實施退耕還林工程的問題與對策[J].現代園藝,2014(10):172~173.
F326.2
A
1004-7344(2016)09-0194-02
2016-3-10
代小紅(1970-),男,漢族,貴定人,工程師,大專,主要從事林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