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榮強
(廣西賀州市八步區步頭鎮農業技術推廣站 廣西賀州市 542800)
淺談水稻機插秧技術的推廣策略
莫榮強
(廣西賀州市八步區步頭鎮農業技術推廣站 廣西賀州市 542800)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推進,農業方面的科技與以前相比也是日新月異,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速度也是越來越快。水稻的機插秧技術作為一項新興技術,不僅僅能實現水稻的高產,還能實現水稻生產的效率,實現農民的增收和農業的增效,還能有效解放勞動力。所以,我們必須大力推廣機插秧技術。本文主要著重對水稻機插秧技術進行深入學習分析。
水稻;機插秧技術;推廣;策略
水稻作為我國重要的主食來源,地位作用十分重要,它也是我國很多的從事農業的工作人員的經濟來源,所以大力推廣機插秧技術,不僅僅能保證水稻生產增效節本,還是水稻優質高產的重要方式,還是實現農業機械化的重要方法舉措。但從調研實踐看,當前推廣水稻機插秧技術仍有很多方面的問題,需要進一步加大解決矛盾問題的力度,才能更好的實現機插秧技術的應用和推廣。筆者從機插秧技術的優勢入手,指出了水稻機插秧技術存在的不足,提出了針對性有效解決問題方法。
1.1 省力、高效、節約田地
①所謂省力,就是指目前農村勞動力都向城市進行流動,留下的勞動力都是一些老弱人員,壯年勞動力缺乏。推廣水稻的機插秧技術就能很好的解決這一問題;②所謂高效就是比較節省時間,如果同樣的面積通過人工來進行作業,則要首先實現人工拔秧,效率非常低下,而水稻的機插秧技術能夠省去人工拔秧的工作,一般手扶式插秧機每天至少插秧1hm2,效率比人工快20倍。也減小了育苗的時間,這個周期一般3、4周;③省田地。如果采用機插秧田,則大田為1:80~100,同樣如果采用手插秧田,則大田為1:10,至少要節省80%的秧田,且機插秧育苗也不會占太多的水田,還能利用房屋四周空曠地進行種植,為下季作物生長留下空間。
1.2 成本低,速度較快
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①生產成本較低。通過實踐調研,人工插秧成本達到700元左右每公頃,同樣的面積機插秧成本一般在500~600元;②機插秧質量比較高。機插秧能提高利用光能的效率,透風性較好,對根系成長、早期分蘗、肥料吸收非常有利;③病蟲害比較少。機插秧技術栽插比較有序,空氣的通透性較好,抗倒伏和抗病蟲害能力很強,實踐驗證,相比手插技術,平均能減少2~3次施藥,很好的節約了成本,保護了環境;④機插秧效率高,速度比較快,統計每小時平均可插1500~2500m2。
1.3 產量高、效益高
水稻機插秧的寬度控制一定,且行距也較寬,對水稻的透氣通風和光合作用都非常好,這是實現水稻穩產豐產的前提。通過實踐,在條件基本相同的前提下,機插秧技術不僅僅可以實現稻穗大、粒重高,還能實現讓成熟期提前,增產效果顯著,據權威部門統計,一般情況下,機插秧相比手插秧至少提高5%的產量,能夠很有效的提升經濟收益。
2.1 農業工作人員缺乏專業技術
隨著我國大力發展城鎮,大部分的青年勞動力全部遷徙到城市,留給農村的勞動力基本是年齡偏大、體質偏弱,有的就是以老人、婦女和小孩為主。受傳統觀念和思維的影響,機插秧技術難操作、復雜等特點,一直較為根深蒂固的影響著農村勞動人員,觀點中總是認為手插秧技術更為直觀和簡單,對新鮮事物一時難以接受。特別要提的是軟盤育秧技術,工序較多,程序較為復雜,技術性強,要求較為嚴格,農民掌握起來較為困難。另外留守農村的人民大多數文化水平本來就不是很高,加上體力不支,使得自己更是沒有自信去信任這項技術,直接導致了很多的承包戶收益的下降,由于沒有成體系的秧苗管理,也直接導致了秧苗燒壞和出苗不齊,所以由于諸多的技術限制,農民手工插秧技術一直頑固的存在著。
2.2 農機與農技無法配套結合
水稻的機插秧技術不僅僅是技術問題,還有與農技的相互協調統一和結合的問題。當前,機插秧技術最關鍵的是實現與農技的有效配套,比如這里面有種子處理、選種搭配、浸種催芽、均勻播種、泥土厚度適中以及育苗管理等等,均要合理運用和掌握非常好,才能發揮其真正的作用。但從目前技術使用現狀來看,絕大多數農民均認為可靠的是手工插秧,觀念的改變是最難的改變,換技術首先要換腦筋,總是認為機插秧難操作、技術復雜,高不高產也不明顯,不相信科學和數據。從政府管理和服務部門來看,術農機技術與農業技本來就屬于不同的部門,更是難以有效的結合起來。
2.3 技術保障力度不大
隨著農業的不斷現代化,目前國家推廣的插秧機基本均為新型插秧機,自動化程度和集成技術均較高,機械性能也較好,對操作人員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操作不當極易造成機械損壞。最初推廣時,由于缺乏技術保障和零件的供應,使用新型插秧機的人員對機器缺乏維護的知識和技術,導致經驗缺乏。所以,在故障發生較大時,只得請廠方派出技術人員進行維護和修理,不僅僅耽誤時間,也影響了插秧機的工作效率。一些經銷商和生產廠家只重視銷售,并不重視技術保障和售后服務,加上作為大型機械在同一個地方畢竟銷量較少,從而導致售后服務的成本很高,有的廠家對于偏遠地區的售后流于形式,甚至將售后服務直接忽略,不真正解決矛盾問題,導致技術專業問題難以得到有效保障,使用者難以接受。
3.1 轉變對機插秧技術的認識
轉技術必須先轉觀念,當前率先推廣機插秧技術必須從種糧的大戶開始實施,要充分調動農業服務組織和種糧大戶積極性和參與性,積極轉變農民對機插秧技術的認識,可以通過以下幾點舉措實施:①舉辦一些現場的演示。將農業專業技術人員、種糧大戶和有意向的農民一起,參與技術的演示活動,讓實實在在的效果呈現在農民的眼前,讓越來越多的農民更加直觀的認識到插秧機的可靠性和適用性。②積極開展經驗的交流,積極為農民搭建經驗交流的平臺,集中時間一起交流機插秧技術的經驗,并及時與他人展開交流:a.起到示范帶頭作用;b.起到減少有意向使用插秧機技術農民的顧慮。③充分利用各類媒體介質進行宣傳,把一些機插秧新技術制作成視頻和多媒體課件,采取邊講邊做的方式解析機插秧技術,使農民更加方便直觀掌握機插秧的相關知識,為機插秧技術的推廣應用打下基礎。④鼓勵參與農機合作組織。農業合作組織對散戶農民可以實行一條龍包干服務模式,實施集約化、規模化經營,提高生產效益和經濟效益,確保收入穩定,使農民有意愿使用機插秧技術。
3.2 加強技術培訓
新型插秧機技術含量較高,為了使農民購買后可以更好的使用,應加強購機農民的技術培訓,使他們除了使用外還要掌握維修與維護技術,應派專人到插秧機廠方學習相關的機插技術,回來后指導與協助農民進行育秧與機插,為機械化農業的全面推廣提供充分的技術保障。
3.3 完善機插秧的運用市場
通過依靠農機與種糧大戶等,實現多種成分并存的市場化插秧主體,全面推廣機插秧技術。在農村中,種糧與農機大戶都屬于農村科學致富的帶頭人,有關部門應給予一定的支持,幫助其形成機插秧技術推廣與應用體系,實現機械化插秧的市場化與利用價值。
3.4 農機農藝有效融合,創新推廣模式
農機與農技進行有效結合是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技術推廣應用得關鍵。各級農技中心、農機推廣站、植保站等小農業科室相互配合,農機技術人員負責機械整田和機械插秧,農技和植保人員負責機插秧的育秧及栽后管理,積極開展育秧方式和插秧機作業質量對比試驗,探索出了一套適合本地區的、操作簡便、成本較低、農民易接受的水稻機械育插秧推廣技術模式,使水稻的選種、選土、選料、肥水配比、秧齡期以及病蟲害防治等環節得到有效管理,實現水稻機插秧技術的規范化、標準化、本地化。通過樣板的帶頭示范作用,充分利用購機補貼政策,宣傳動員農戶報名購買相關機械,加大插秧機的技術保障和售后服務工作,為用戶提供便利。提高現有插秧機的利用效能,逐年擴大機插秧示范面積,實現農機農藝融合的水稻機插秧技術的推廣使用。
我國的農業正處于不斷發展創新之中,一些地區還處于低水平發展之中,主要原因是地形的分布復雜,有的耕地分布分散。所以在推廣機插秧技術時,不能照搬照抄和生搬硬套,而不對種植實際情況充分考慮。要針對不同地區宣傳不同的成功案例,要讓農民真正掌握到適合當地的水稻機插秧技術制定出適合當地的農業發展生產機插秧技術方案,加大技術支持力度,加大資金的投入,保證水稻種植獲得高效益回報與水稻種植業的穩定發展。
[1]鄧紅平.淺談水稻機插秧育秧及其高產栽培技術[J].農業與技術,2015,23.
[2]馮勤,胡順詳.水稻機插秧關鍵技術精確定量集成與推廣[J].科技經濟市場,2015,05.
[3]朱景林.農機農藝融合的水稻機插秧技術推廣經驗及其工作完善的對策[J].湖南農業科學,2015,02.
[4]孟憲明.水稻高產機插秧技術推廣中的問題及對策[J].卷宗,2015,04.
S233.71
A
1004-7344(2016)09-0214-02
20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