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
(貴州省平塘縣農工局 貴州平塘 558303)
水稻高產栽培技術分析
李明
(貴州省平塘縣農工局 貴州平塘 558303)
我國主要糧食農作物之一就是水稻,水稻具有非常高的市場價值,并且我國每年水稻的產量都居于世界領先地位。我國水稻的高產離不開先進的種植技術。本文主要闡述了貴州地區水稻高產栽培技術要點。
水稻;高產;栽培;病蟲害;水肥
我國大部分地區的人口都是以水稻為主食,水稻的高產與增產是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因而加強水稻的高產栽培技術的研究顯得非常的重要,早已成為我國水稻生產研究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
貴州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無霜期普遍較長。由于地勢較為復雜,稻種資源豐富,秈、粳、糯型品種俱全,早、中、晚熟品種兼有。從解放以來,貴州水稻生產有著極其明顯的變化,特別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發展糧食生產中,堅持以主攻水稻生產的發展戰略,普及以雜交水稻良種為龍頭的增產適用技術推廣,對進一步挖掘水稻增產潛力,大幅度提高單產水平,促進平衡增產,實現糧食逐步自給作出了巨大貢獻。近年來,全省稻田面積雖然由1223萬畝下降到1149093萬畝,面積減少73.1萬畝,但稻谷總產量由211.05萬t上升到478.44萬t;稻谷平均畝產由179.5kg上升到424kg,增長236.2%;稻谷占全省糧食總量的絕對優勢,雖然由1949年的70.19%的比重,下降到2000年的41.1%,但其總產量仍超過全省玉米總產量(342.6萬t)、小麥總產量(103.83萬t)。貴州省水稻從2000年以來已有多年持續增產。
近年來,由于貴州省糧食的不斷增長,水稻生產的迅速發展,大部分地區糧食已由長期不足,轉變為供求基本平衡,豐年有余。部分水稻主產區,也出現了稻谷結構性、區域性、階段性的過剩。當前,為適應市場對大米品質越來越高的要求,在優質稻谷需求急劇增加的狀況下,各地正以農業結構調整為契機,廣泛組織開展了糧食優質高產示范工程,積極引導廣大稻農認真調整優化水稻品質結構,加強擴大適銷對路的優質稻米品種,全面提高稻米品質,促進農民增產增收。
高產的基本途徑:在保證獲得適宜穗數基礎上,主攻大穗,提高結實率(85~90%以上)和粒重。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在適宜基本苗基礎上,促進有效分蘗,在有效分蘗臨界葉齡期前夠苗,控制無效分蘗,把莖蘗成穗率提高到80~90%(粳稻)和70~80%(秈稻)。
2.1 培育壯秧
2.1.1 種子選擇和處理
種子的質量一定要達到國家標準。貴州省內優質高產的種子品種主要有興育69圭、銀桂粘、中卷秈、遵細粘、凱科粘、金竹粘、科湘、庚湘、育429、遵秈3號、921、黔粳3號、輻香一號、農虎禾-2等。準備足夠的種子,雜交秈稻一般每畝大田用種1kg左右;常規粳稻一般每畝大田用種3kg左右。曬種提高發芽率和發芽勢,曬種時間晴天1~2d即可,要薄攤勤翻,防止谷殼破裂。選種可用風選、篩選或溶液選種,溶液一般用黃泥水、鹽水,溶液比重為1.05~1.10,選種后用清水沖洗干凈。浸種是使種谷較快地吸足達到正常發芽的含水量(40%左右),促進發芽整齊。浸種時間不宜過長,以免使種子養分外溢,且易缺氧窒息,造成酒精發酵,反而減低發芽率和抗寒性。浸種的同時進行消毒,常用抗菌劑或強氯精浸種消毒。凡用藥劑消毒的稻種,都要用清水沖洗干凈后再催芽,以免影響發芽。
2.1.2 秧田的準備
秧田選背風、向陽、地下水位低、土質松軟、通氣透水性好、肥力較高、雜草少和無病源、水源足且排水方便的田地。秧田要施足底肥,精細播種。一般施用腐熟優質廄肥800~1000kg/畝,或施用硫酸銨或碳銨15kg/畝作基肥,結合耕地時施下;基肥還施用過磷酸鈣30kg/畝,氯化鉀10kg/畝,在整畦前施下。
2.1.3 播種
首先要確定播種期,播種期的確定通常要考慮氣候條件、品種生育期和前后茬關系等,做到適時播種。在自然條件下,當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12℃的初日,作為秈稻的早播界限期;粳稻10℃。再根據當年氣象預報,抓住冷尾暖頭,搶晴播種。首期育秧秧齡掌握在20d左右,后期15d左右。隨著氣溫升高,秧齡漸漸減短。播種時按盤稱種,一般常規粳稻每盤均勻播破胸露白芽谷120~150g,雜交稻播80~100g。播種時要做到分次細播,力求均勻。
2.1.4 秧苗管理
在移栽前3d要控水煉苗,遇雨要提前蓋膜遮雨,防止床土過濕影響起秧和機插。也不能過干,否則盤內秧塊易開拆,難以育出毯狀秧苗。用過壯秧劑的秧苗一般不需追肥。如果床土沒有培肥或秧苗在一葉一心期葉色較淡,于傍晚待秧苗葉尖吐水時每畝秧田可施用尿素4kg薄水勻施或兌水500kg澆施,用肥后灑一次清水以防肥害傷苗。
2.2 提高移栽質量
淺插(入土2~3cm)是保證早發的又一決定性條件,即使是壯秧,栽深了同樣不能按時分蘗。在人工栽插和機插稻上,深插是一個普遍的問題,應引起重視。解決深栽的關鍵之一是表土“實”,待泥漿水淀清后栽插。
2.3 科學施肥技術
2.3.1 基蘗肥的施用
基肥一般占基蘗肥總量70~80%,分蘗肥20~30%。機栽小苗移栽后吸肥能力低,基肥占基蘗肥總量的20~30%為宜,70~80%集中在新根發生后做分蘗肥用。基肥整地時施入土中,部分用做面肥。分蘗肥在秧苗長出新根后及早施用,一般移栽后1個葉齡施用,小苗機插在移栽后長出第2、第3葉齡時分1或2次集中施用。分蘗肥一般在前期施用1次,切忌在分蘗中后期施肥,以免無效分蘗期旺長,群體不能正常落“黃”。如遇分蘗后期群體不足,寧可通過穗肥補救,也不能在分蘗后期補肥。
2.3.2 穗肥精確施用與調節
有效分蘗臨界葉齡期(N-n或N-n+1)夠苗后葉色開始褪淡落黃,可按原設計的穗肥總量,分促花肥(倒4葉露尖)、保花肥(倒2葉露尖)兩次施用。促花肥占穗肥總量的60~70%,保花肥占30~40%。施用穗肥,田間不宜保持水層,以濕潤或淺水為好,施后第2天,肥料即被土壤吸收,再灌淺水層,有利提高肥效。5個伸長節間品種,應提早在倒5葉露尖施穗肥,倒4葉,倒2葉分三次施用,氮肥數量比原計劃增加10%左右,三次比例為3:4:3。如N-n葉齡期以后頂4葉>頂3葉,穗肥一定要推遲到群體葉色落黃后才能施用,只要施一次,數量要減少。此外,在單季稻地區大苗(8葉齡以上)移栽時,因秧苗本身有1~2kg氮素帶入大田,因此應在基蘗肥的施用量中減去這個數值。再如,塑盤穴播帶土苗移栽時,重施送嫁肥,可以顯著節省分蘗肥的用量,南京農大研究,每秧盤施8g尿素,相當于大田分蘗肥4倍(32g)的肥效,可以根據每畝用秧盤數,計算出送嫁肥總量,再按4倍減去分蘗肥用量。
2.3.3 補施粒肥
從抽穗到成熟期間,以提高結實率,確保完全成熟,增加千粒重為主。追肥要視水稻長勢而定,宜少不宜多,一般每畝噴施0.2~0.3%的磷酸二氫鉀溶液50~60kg;在缺鋅癥狀出現后,每畝噴施0.1~0.3%的硫酸鋅溶液50~60kg;對抽穗前葉片有褪綠發黃的地塊,可畝施尿素3~4kg或高氮復合肥 4~5kg。
2.4 精確灌溉技術
2.4.1 活棵分蘗階段
中大苗移栽,移入大田后需要水層護理,淺水勤灌。小苗移栽的,移栽后水分管理以通氧促根為主。機插稻一般不宜建立水層,宜采用濕潤灌溉方式,待長出一個葉齡發根活棵后,斷水露田,進一步促進發根,待長出第二片葉時,才采用淺水層結合斷水露田的方式。
2.4.2 控制無效分蘗的擱田技術
控制無效分蘗發生,必須在其發生前2個葉齡提早擱田。例如欲控制N-n+1葉位發生,必須提前在N-n-1葉齡期當群體苗數達到預期穗數的80%左右時斷水擱田。土壤產生水分虧缺的擱田效應在N-n葉齡期,對夠苗無影響,被控制的是N-n+1葉位對水分最敏感的分蘗芽,便最受到抑制,在N-n+1葉齡時不能發生。擱田效應持續兩個葉齡,同時也使N-n+2葉齡無效分蘗也被抑制。土壤的形態以板實、有裂縫行走不陷腳為度;稻株形態以葉色落黃為主要指標,在基蘗肥用量合理時,往往擱田一、二次即可達到目的。在多雨地區,擱田常需排水,但在少雨地區,可通過計劃灌水來實施,灌一次水,待進入N-n-1葉齡時,田間恰好斷水。
2.4.3 長穗期淺濕交替的灌水技術
淺濕交替灌溉方法:長穗期田間經常處于無水層狀態,灌2~3cm水,待水落干后數日(3~5日),再灌2~3cm,如此周而復始,形成淺水層與濕潤交替的灌溉方式。這種灌溉方式能使土壤板實而不軟浮,有利于防止倒伏。
2.4.4 結實期
結實期采用淺濕交替的灌溉方式,能顯著提高根系的活力和稻株的光合功能,提高結實率和粒重。
水稻是貴州省最主要的糧食作物,其種植面積和總產量歷來居各項糧食作物的首位,全省約有70%以上的人口以稻米為主食,稻谷生產狀況與種植效益,對穩定全省糧食總量的增長,促進稻區農民增收,改善人民群眾生活,均具有現實和長遠的意義。為保證水稻的高產,必須進行科學的育秧、水肥管理,除了進行上述的高產措施之外,還需要做好水稻的病蟲害防治,做到綜合防治,保證水稻的高產。
[1]徐偉霞,李 霞.水稻三高一穩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2(17):94~95.
[2]王學軍,劉義.水稻高產栽培技術的分析與總結[J].農民致富之友,2013(10):39~40.
[3]潘躍,吳子文.水稻機械化插秧技術分析與種植機械發展趨勢[J].中國稻米,2008(03):74~75.
S511
A
1004-7344(2016)09-0207-02
2016-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