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青松
中共長春市雙陽區委黨校
新常態下促進農民增收問題相關研究
夏青松
中共長春市雙陽區委黨校
在當下新常態環境中,社會結構內很多行業發展都受到了影響。就農業農村這個領域而言,農業增收也因新常態環境的原因出現了很多問題,不管是受外部環境影響還是內在條件的制約,還有綜合其他各種因素,都導致了我國農業增收面臨著極大的困難與挑戰。
新常態;農民增收;相關研究
1.1 新常態下促進農民增收的外部環境
在新常態下農業增收發展的外部形勢相比于傳統的社會經濟形態發生了很多轉變,新常態下的社會發展本著科學技術作為后盾,創建了很多新元素,增收的手段也都吸收進了較多的因社會經濟結構優化而帶來改變的其他內容,進而也拓展了農業增收的發展空間,農業增收的種類也將更豐富多彩。另外,當前社會新常態下的經濟發展形式主要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此也要求了我國農業的經濟發展理念也應本著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學為核心。雖然外部環境在一定程度上給予了農業增收較大的發展空間,并提供了充分的相關理論依據,但對于農業增收而言所需要改變的地方有很多,比如糧價走低、農戶分散經營成本高加入合作社意識不高、由于經濟下行城市或城鎮吸引農村勞動力的能力減弱、在城里的農民工生活成本高,那么如何在不影響其結構本質的情況下,適應當下新形勢的發展還要經過深入探討與實踐。
1.2 新常態下促進農民增收的內在條件
農村發展的內在條件主要有農村土地、農村房產、農村技術與相關的制度等,在新常態下這些內在條件都或多或少的會產生一定變化。例如傳統的農村資產也就是農村土地與房產這類的優勢并不明顯,而新常態挖掘出了新的經濟增長點,像土地流轉、房產出租等方面都能為農民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利用這些新的開發資源可以充分發揮農村土地、房產等資產優勢從而提高農村發展水平。但是新常態帶來機遇的同時,另一方面就是帶來了更高的標準,在農業增收中相關的設備技術與理論指導以及管理制度等都已經不能達到新形勢下所提出的對應要求,甚至比較落后,這要求了我們在今后對農業增收的進一步改革中要重新審視農業生產的發展動力,提升相關的技術水平,發現與創新出新的經濟增長點。
2.1 少數地方政府還未高度重視關于開展農民增收方面的問題
新常態下促進農業增收的第一大難點就是政府等相關部門未能引起對農業發展的足夠重視,沒有頒布相關的法律法規用來支持農業發展,多數還是將工作任務重心放在了城鎮發展與建筑工業發展上面,使得農業所獲得的實際利益較少,造成了工農業發展偏差過大的情況。另外,部分地方政府未能詳細劃分農村土地的所有權,這導致在土地流轉中損害了一部分農民的實際利益,也直接影響了農村整體經濟水平提升。國家也未投放過多的資金在農村發展上,農村科技條件落后,相關農業基礎設施老舊,在這種艱巨的環境下,很難促進農村增收的發展。
2.2 現階段農民土地增值收益受損,沒有相關政策作為經濟保障
土地收益分配不合理也是農村增收所面臨的問題之一,收益分配不均會造成農民土地增值收益受損,直接性制約了其增收的進一步發展。分配不合理主要表現在土地分配中未能公平公正進行的等值的經濟補償,很多農村集體性經營經濟用地都沒能發揮集體優勢,并未考慮到集體的經濟利益,只是借著集體的幌子當做某些部門的虛偽包裝,農民的基本收益也得不到保障,因此在后期改革中要建立完善相關土地收益的管理制度,加強對土地征收的監督。
2.3 農民組織化程度低,人力資本意識太弱
農民組織化程度低,在農業發展中缺少相應的勞動力,另外對法律知識了解甚少,資本意識不太強烈大多數還不懂如何去利用法律捍衛自己的利益,以及結合實際做出對目前形勢的相應改變與完善。在新形態下的社會發展中,農業所處的經濟地位是較低的,很多大學生在畢業后基本上不會選擇下鄉種田,大部分年輕人也認為種田不如去打工,覺得進行農業一類的工作又苦又累還賺不到錢,會造成這種錯誤的想法除了國家政府未能給予農業發展以大力支持外,還有因為我國農業中根深蒂固的務農傳統形式還沒有跟上當代局勢的發展。農民組織化程度不高,基本上都是個體戶,不能整合更多的勞動力,進行局部發展所創下的收益也就達不到最好的效果。今后需提出改善農業發展的措施,引進新的農業科技技術,從而提升農業的整體經濟水平。
3.1 政府等相關部門應大力扶持農民合作社
新常態下促進農民增收對策中首先要做的就是需要政府以及相關部門能重視起農業發展來,頒布對應的法律法規用以保護與支持農業發展,大力扶持農村合作社,增加對農村開發的資金投入,以促進農業發展能更好的適應新常態的社會經濟發展形式,從而改善當下農民增收中所面臨的困難。另外,還需要深化農民產權與農民經營體制的改革,規范農村土地征收、分配等行為,避免有不平等的事情發生,保護農民利益避免受損。
3.2 構建新型農民培訓機制
促進農民增收發展要從農民自身觀念轉變開始,要增強農民對自身利益的重視程度,完善對相關增收條件等切合自身經濟效益的理論認知??梢詷嫿ㄐ滦偷霓r民培訓機構,讓農民看清當下新常態的社會發展形勢,以及結合實際的農業發展狀況去吸收新的元素,例如可以大批量的引進科技設備,建設大區域的大批量生產,從而擴大其實際收益,增強農民的資本意識。還能加強宣傳,吸引更多的人投身到農業中,建立專業人才隊伍。
綜上所述,本文先詳細介紹了制約農業增收的幾個方面的影響因素,然后分析目前農業增收所面臨的一些問題,最后就其相關的解決對策提出意見,希望能達到促進農業增收,推進我國農業發展的目的。
[1]李斌.遼寧現代農業發展的核心問題與對策選擇[A].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B卷)——第七屆沈陽科學學術年會暨渾南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論壇文集[C].2010年
[2]袁平.中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關鍵發生節點與制度因素[A].農產品質量安全與現代農業發展專家論壇論文集[C].2011年
[3]湯尚穎,李澤紅.論建立消費型農副產品供給機制[A].湖北省人民政府第三屆湖北科技論壇“三農問題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分論壇論文集[C].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