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 冶倩云
?
試論經濟法與經濟行政法之區別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冶倩云
摘 要:《經濟憲法與經濟行政法》是德國著名的公法教授羅爾夫·施托貝爾對德國經濟憲法和經濟行政法研究成果的介紹,全書共分為十五章,對德國經濟憲法與經濟行政法的法律淵源、法律地位、涉外規則以及職能活動等內容分別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尤其是書中對經濟行政組織及其任務、活動的剖析,對于恢復經濟行政法的本來面目、進一步厘清經濟法與經濟行政法的關系提供了理論支持。
關鍵詞:經濟法經濟行政法市場主體行政機關
長期以來,由于受到我國計劃經濟體制以及與其相應的管理行政法理念的影響,關于在我國法制生態中經濟法與經濟行政法的界限范圍該如何劃分的問題,爭論一直沒有停止過。在20世紀80年代進行的關于經濟法地位的爭論中,有民法學者提出了經濟行政法這一概念,并指出經濟行政法即行政法作用于經濟領域的產物,以此來否定經濟法在我國法制體系中的獨立地位,同時主張為了節約法律成本應將經濟法歸入行政法部門[1]。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我國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舊時的法律觀念和思維方式已經喪失了其所依賴的社會語境,再加上經過學界的多年努力,經濟法在理論研究和制度建設方面都有所建樹,并且逐步確立和鞏固了其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因此經濟法與經濟行政法在功能、價值、規范內容等方面的區分也越來越清晰。雖然官方早已在其公布的正式文件中認可了經濟法的獨立法律地位,但是經濟法和行政法學界的學者們,仍然在為經濟法的地位和前途問題孜孜不倦地進行學術論證。由謝立斌老師翻譯的漢堡大學著名公法教授羅爾夫·施托貝爾所著的《經濟憲法與經濟行政法》,就是行政法學界為研究經濟行政法所做的努力之一。
施托貝爾教授所著的《經濟憲法與經濟行政法》是在德國的法制體系背景下,對經濟行政法理論進行剖析并詳細闡釋,其中對經濟行政法的法律屬性、適用原則、主體類型以及行為特征等方面的介紹,與我國學界現有的研究成果有相似之處,但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經濟行政法的內涵和特點,尤其是本書“第十二章經濟憲法與經濟行政法任務”、“第十三章經濟行政組織”、“第十四章經濟行政活動”以及“第十五章經濟行政監督”中的內容,對于完善經濟行政法的應有之義、進一步厘清經濟法與經濟行政法的關系提供了理論支持。
在《經濟憲法與經濟行政法》一書中,施托貝爾教授指出,到目前為止,經濟行政法“并沒有令人信服地劃清它與其他法律部門之間的界限”,主要是由于它并不是一個典型的法律概念,并且經濟行政法還具有跨學科的性質。在施托貝爾教授的劃分中,狹義的經濟行政法和經濟私法、經濟制裁法一樣,都屬于經濟法的組成部分[1]。而廣義的經濟行政法則包括所有至少部分地對經濟生活參與者和政府之間在經濟方面的法律關系產生影響的公法規范,包括警察法、道路法和道路交通法等。在筆者的理解中,這樣劃分經濟行政法的概念似乎有自相矛盾之虞。狹義的經濟行政法是經濟法的組成部分,應當把它劃到經濟法部門無疑;但當我們談論廣義的經濟行政法時,是否影響到涉及政府的經濟法律關系成為了公法規范是否屬于經濟行政法的判斷標準,因此經濟行政法又被賦予了行政法的特征;而且,施托貝爾教授在把新經濟的經濟法劃分為經濟私法和經濟憲法與經濟行政法兩個部分時,對它們各自的適用對象也做了一定的說明,其中,經濟憲法與經濟行政法被認為適用于商戶和政府、行政機關的經濟法律關系中,這無疑是具有行政法色彩的規定。
同樣一個法律概念,在分別進行狹義和廣義理解時竟然會體現出兩種不同的法律屬性,這只能說明上述的劃分方法還有欠考慮。要弄清楚在我國法制生態中,經濟行政法究竟屬于哪一個法律部門,還得回到經濟行政法在我國產生時的歷史背景進行考察。我國的經濟行政法概念產生于20世紀80年代,當時正值改革開放初期,改革前的社會印記依然清晰可見:計劃經濟,國家權力高度集中,黨政不分,行政權處于主導地位。當時的行政法理論將社會生活分為多個領域,并把管理各個領域的法律稱為部門行政法。而經濟行政法的概念由此而來[2]。因此我們可以知道,我國的經濟行政法理論是作為權力本位的行政法殘余留存至今的,從本質上來說,經濟行政法應當屬于行政法,而不是在經濟法和行政法之間搖擺不定,也不是兩者的交叉。
認定經濟行政法的本質就是行政法,是就經濟行政法在我國產生發展的特殊社會歷史情況而言。在不同歷史背景下產生的經濟行政法理論,其本質也有著根本不同的區別。
如上文所言,經濟行政法的本質特征決定了其與經濟法有著各自區別的任務和功能,二者不能相混淆,那種將經濟法理解成經濟行政法的觀點是對經濟法的一種誤讀。尤其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日趨完善的當下,經濟法在規制市場主體經濟行為、維護健康穩定的市場秩序方面,越來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接著我們再反觀經濟行政法,它雖然與經濟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在法律的適用對象、立法目的、法律類型等方面有著根本的不同,并由此決定了它們所采用的相互區別的責任形態。
首先,在經濟法中,其所規制的社會經濟活動的主體主要指的是具有市場主體地位的經營者;而在產生之初作為行政權在經濟領域代表的經濟行政法,為了更好地與依法治國的政治方略相契合,經濟行政法必須符合法治行政法的基本要義,也就是說既不是行政機關制定的法,也不是行政機關執行的法,而是管理行政機關的法。施托貝爾教授也在《經濟憲法與經濟行政法》中談到,經濟行政法應當遵循依法治國原則,因此政府在社會經濟活動中的行為就理應成為經濟行政法規制的對象[1]。其次,作為“行政機關管理者”的經濟行政法,其規制目的主要是管控政府行為、維護行政相對人權益;而經濟法卻不具有偏向某一方的傾向,其做出權利義務分配的依據是要保障社會經濟正常運行、公共利益免受損害。最后,從經濟法和經濟行政法的規范內容我們可以看出,雖然經濟行政法也有關于經濟行政組織以及組織權限劃分等實體法內容,但其更多的是對經濟行政活動、經濟行政監督等法律運行過程做出詳細的程序性規定,因此與側重規范經濟活動主體權責義務的經濟法相比,經濟行政法更接近于一部程序法規范。
在施托貝爾教授的書中,經濟行政法的責任形式主要分為三種:自我責任、共同責任和國家責任。這三個概念主要是用來區分國家是否應該,或者在多大程度上能夠介入經濟生活以保障社會經濟的正常運轉[2]。經濟行政法具體應采用哪種責任形式,主要由一國基本的政治經濟制度所決定。由上文所述經濟法與經濟行政法的不同點來看,既然經濟行政法在社會經濟活動中發揮更多的是監督政府權力的作用,那么可以推斷經濟行政法的組織原則是將更多的擔責義務加在國家的身上,因此參與經濟活動的行政機關就是經濟行政法中主要的責任主體。而經濟法的立法要旨是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以及保障公共利益,其規制對象主要是參與社會經濟活動的市場主體,因此自我責任就是經濟法認可的主要責任形式。所謂自我責任,就是在社會經濟運行過程中,由經濟主體(主要是企業)來承擔參與經濟活動的責任并進行自我約束、自我管理和自我裁決(主要是仲裁和調解)。這種責任形式是私人自治和契約自由原則的充分體現,但在賦予市場主體經濟活動自由的同時,法律也相應地提出了更高的擔責要求。
經濟行政法雖然內涵十分復雜,是不同學科的綜合,具有跨學科性質,但究其產生的歷史根源,經濟行政法與經濟法的界限區分就能夠一目了然。基于經濟行政法產生于政治經濟高度集權的歷史時期,它是以行政權為主導的傳統行政法留存至今的殘余。基于經濟行政法的規制政府行為的本質,行政機關成為了經濟行政法組織原則中的主要責任主體,這意味著經濟活動參與者的合法權益在經濟行政法的視野下得到了更多的關照和保護。相比之下,以維護正常經濟秩序和保障社會公共利益為宗旨的經濟法,就不存在這種偏向,因此雖然經濟法和經濟行政法運行過程中,都存在著行政權作用于經濟領域的現象,但如果以執法主體的身份作為區分法律屬性的標準,就會造成對經濟法和經濟行政法之間關系的錯誤解讀。
參考文獻
[1][德]羅爾夫·施托貝爾.經濟憲法與經濟行政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2]薛克鵬.經濟行政法理論探源——經濟法語境下的經濟行政法[J].當代法學,2013(5).
[3][美]伯納德·施瓦茨.行政法[M].北京:群眾出版社,1986.
[4]謝立斌.德國法律的憲法化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浙江社會科學,2010(1).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6)04(b)-144-03
作者簡介:冶倩云(1991-),女,回族,新疆人,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主要從事司法法務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