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美珠
[摘要]作文是讓很多學生感到頭疼的一項作業,究其原因就是學生對作文沒有興趣,對周圍事物缺乏細致的觀察,平時缺乏積累。為了提高習作教學的效率,應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消除學生對作文的恐懼感。利用網絡進行作文教學,可以很好地突破教學難點,降低寫作難度;引導學生在網絡上寫文章,開創發表自己作品的網絡天地,學生就會覺得寫作文是一件樂事。有效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輔助習作教學,引導學生多讀、多積累,習作教學就會更加高效,更加異彩紛呈。
[關鍵詞]信息技術;寫作能力;教學效率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對各科教學的影響越來越大。《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要積極合理地利用信息技術和網絡的優勢,豐富寫作形式,激發寫作興趣,給學生提供創造性表達、展示交流與互相評改的機會。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提高習作教學的效率。
一、激發興趣
第二學段課標中明確提出,學生要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愿意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樂于表達”其實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愿意寫作。
記得有一次寫《難忘的一次活動》,學生們束手無策,雖然他們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都是熱情高漲,可是要提筆寫作文時,他們就像挨了霜打的茄子——蔫了,提不起精神,無法下筆。為了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我偷偷把他們的活動過程錄了下來,在寫作指導課上進行播放,讓他們再次感受活動時的場面。當看到自己的身影在多媒體影像中出現時,學生都很興奮,對活動的全過程觀察得非常仔細認真。這時我再進行寫法指導,學生就有了寫作的欲望,動起筆來也不那么困難了。以下這篇《有趣的閱讀分享》是班里江思賢同學寫的:
有趣的閱讀分享
“我來,我來!”“莊梓豪選我,選我!”“不,選我!”一陣嘈雜的聲音從五(2)班傳出,發生了什么事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伴隨著一陣優美的音樂聲,同學們如魚兒般涌進了教室,每天語文課前五分鐘都有一個閱讀分享活動,這次與大家進行閱讀分享的是我們班的活寶——莊梓豪,他會給大家帶來怎樣的精彩呢?
只見莊梓豪先擺出了一個POS,然后大步流星地走向講臺,清了清嗓子說:“今天,我要講的是《安徒生童話》中的《老頭子做事總不會錯》,作者不用我說,大家都知道,他就是眾所皆知的安徒生。”他調皮地眨了眨眼,又擺了個極為搞怪的POS,繼續講道:“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是說在一個鄉下的小農舍里,住著一個老頭和他的老太婆,老太婆很信任老頭子。有天,老頭子去趕集,他把自家的馬換了牛,牛換了羊,羊換了鵝,鵝換了雞,雞換了一袋爛蘋果。兩個英國人目睹了這一切,便和老頭子打賭:如果回家以后老頭子挨到一陣痛打,就把自己和老太婆輸給他們;如果沒有,他們就輸給老頭子一袋金幣。回家后,老頭子如實敘述了趕集的經過,不但沒遭到老太婆一陣毒打,還得到了一個吻。兩個英國人被老夫妻倆誠摯的感情所感動,如約付了一袋金幣。”他越說越投入,聲音也越來越洪亮。我們都屏息凝神,全神貫注地聽著,生怕漏掉半點信息。
“接下來就是大家最期待的智力問答環節!”莊梓豪猛地舉起手臂,大聲吼道。班上頓時炸開了鍋,莊梓豪接著拋出一連串的問題,我們也爭先恐后地搶答著,他一句,你一句,我一句,整個班級熱鬧得跟集市似的……
五分鐘的閱讀分享很快結束了,大家都意猶未盡,期待下次的閱讀分享也能如此精彩。
在此次作文教學中,利用錄像重現活動場景,使學生對演講者的語言、動作、神態觀察得更加仔細。學生作文中“莊梓豪先擺出了一個POS,然后大步流星地走向講臺,清了清嗓子”“他調皮的眨了眨眼,又擺了個極為搞怪的POS”“聲音也越來越洪亮”“莊梓豪猛地舉起手臂,大聲喊道”等,這些語言、動作、神態的細節描寫讓人如臨現場。在作文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消除學生對作文的恐懼感,提高教學效果。
二、突破難點
利用網絡進行作文教學,可以很好地突破教學難點,降低寫作難度。高年段的一位教師在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習作《看照片寫作文》時,出示了一張照片,照片反映的是1937年3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轟炸上海火車南站后的真實情景:一個兩三歲的孩子坐在被敵機炸毀的鐵軌上,放聲大哭。教師要求學生仔細觀察照片,聯系照片的人和景,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寫下來。
這次習作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距甚遠,對四年級的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教師在課前布置學生通過學校局域網和互聯網查找有關日軍侵華的資料,做好課前準備。課堂上出示照片前,教師播放了1937年日軍轟炸上海的一段視頻。隨著課件中震耳欲聾的爆炸聲,畫面上到處火光沖天,到處都是殘垣斷壁……視頻最后定格在了這張老照片上——廢墟中嚎啕大哭的小男孩。震撼人心的場面加上聲情并茂的解說,使學生們仿佛置身于當時的情境中,親身感受和體驗到戰爭的無情、人民的痛苦、孩子的無助。隨后教師出示拍攝這張照片的歷史背景……以上信息技術的運用拉近了學生與歷史的距離,使學生很快進入到照片呈現的情境中,心靈受到深深的震撼,所寫的作文中也少了許多無病呻吟的語句,多了許多真情實感。
三、形式多樣
現在的孩子都很喜歡上網,如果能夠引導他們在網絡上寫文章,開創發表自己作品的小天地,那么孩子們就會覺得寫作文是一件樂事。每年的“拗九節”學校都會布置孩子回家煮拗九粥,我讓他們把制作過程用相機拍下來,然后把照片插入自己寫的作文中,放在QQ群里與班上同學分享。班上有個孩子叫陳林駿澤,特別喜歡在網絡上寫作,下文就是他放在空間里的文章:
甜甜熬九粥 濃濃孝敬情
“拗九節”來了,在這一天每家每戶都煮起了拗九粥,也叫“孝順粥”。相傳,古時候有一個叫目連的人,他的媽媽被關進了牢里。他去探監時送給媽媽的食物總是被獄卒吃掉。后來他就想了一個辦法:在糯米粥里混入孛薺、花生、紅棗、桂圓,再加上紅糖,讓粥看起來黑乎乎的。這樣獄卒覺得很臟不能吃,這粥就能送到媽媽手里了。熬拗九粥的傳統一直延續到現在。每逢“拗九節”人們就煮碗“孝順粥”送給母親,以表達對母親的感激之情。
而今天,我也和媽媽一起動手,煮碗孝順粥給奶奶。媽媽把事先已經準備好的糯米、紅棗、桂圓、花生、蓮子、孛薺和紅糖都拿出來,把糯米泡在水里。然后讓我端來了一盆水,將花生、蓮子在水里泡一個小時,否則到時候煮起來不容易爛。沒過多久,媽媽把糯米淘洗了一遍撈出來放進了鍋里,洗過澡的糯米白白胖胖的,從遠處看就像是雪花不小心掉進了鍋里。“雪花”在鍋里煮了一會,媽媽讓我把其他的配料都放在鍋里一起煮。鍋里開始冒起了乳白色的小泡泡,泡泡越來越多,媽媽趕緊用鍋勺輕輕地攪拌著,我也在一旁緊緊地盯著,生怕鍋里的小泡泡跑了出來。慢慢地,糯米的湯越來越黏稠了。我在媽媽的指導下將紅糖倒入鍋里,繼續攪拌著。鍋里的米湯從乳白色瞬間就變成了暗紅色,一陣陣的香氣從鍋里溢了出來。
“孝順粥”一出鍋,我馬上就盛了一碗端給了奶奶。奶奶捧著粥,臉上笑開了花。媽媽摸著我的頭說:“孩子,你真的長大了。”聽后我的心里樂滋滋的,比吃了糖還要甜。
在作文里插入照片,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還可以吸引其他同學來閱讀。閱讀后同學們分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評論:“你真是一個孝順的孩子”“你真能干!從你的描寫中讓人感覺這粥味道肯定很甜、很香”“你有個好媽媽!”“濃濃孝敬情。”……教師可以利用早會時間把寫得好的作文展示給全班學生,對習作點評好的學生也要加以表揚,以此調動其參與評論的積極性。
總之,在作文教學中,要想讓學生樂于寫作,除了應引導他們多閱讀、多積累,還應有效利用網絡的優勢輔助習作教學,使習作教學更加異彩紛呈。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 趙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