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練火
[摘要]高等院校作為培養(yǎng)人才的重要基地,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發(fā)揮著重要的建設性作用。研究和探討德育對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是高等院校教育和自身發(fā)展的目標要求,也是高校社會服務水平的有效表達。大學生作為高校的重要工作對象,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后備人才,也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決擁護者和踐行者。從德育的視角出發(fā),探求發(fā)揮德育的調控功能和激勵功能,對推進高校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德育功能;核心價值觀;踐行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中的24個字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基本遵循。大學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納入國民教育總體規(guī)劃。大學生作為高校的重要工作對象,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后備人才,也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決擁護者和踐行者。研究和探討德育對高校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德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1.德育的內涵
我國近代教育史上,曾用過“道德教育”和“訓育”等概念,以示德育,而明確使用“德育”概念,則是西方資產階級教育思想輸入我國之后。事實上關于德育的定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狹義僅指道德品質教育。而研讀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中國教育改造》和《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卷》的相關論述,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社會發(fā)展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進行系統(tǒng)的影響,通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實踐活動中的互動,把社會的政治準則、思想觀點、道德規(guī)范、法制與紀律規(guī)范以及心理要求,內化為受教育者個體適應社會發(fā)展需要的政治素質、思想素質、道德素質、法紀素質和心理素質的教育,屬于廣義上的德育。
古有“德育至上”之說,今有“育人為本,德育為先”之論,究其根源皆因德育具有其內在價值和功能。徐文華的《和諧校園構建中的利益沖突》,張耀燦、陳萬柏共同主編的《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和朱仁寶的《德育心理學》均從不同角度論述了德育的功能,但各有優(yōu)缺點,如調節(jié)功能、轉化功能和凝聚功能完全可以包含在調控功能之中。因此,德育的功能主要應該體現在德育的調控功能和激勵功能。
2.德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系
高校是從事教育、培養(yǎng)人才的重要基地。我國的教育方針要求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yǎng)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不僅體現德育是一切學校教育活動的主要目的之一,還彰顯我國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重視德育的程度,真正體現我國自古延續(xù)下來的教育理念——德育為先。當前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個層面的基本內容,均與廣義的德育相契合,兩者相互聯(lián)系、相互促進。對于高校而言,不僅要培育師生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道德修養(yǎng)、法紀素質和心理素質等,還要使師生努力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擁護者和踐行者。因此,德育是新時期高校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著力點和突破口,為高校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智力支撐和動力支持。
二、當前高校德育不足現象及原因分析
當前學校教育沒有處理好德育與智育的關系——“重智育,輕德育”。過分注重知識型人才的培養(yǎng),依然存在“重智輕德”的現象,延緩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有的高校仍然在“一俊遮百丑”的觀念中考量學生的學習成績和業(yè)務素質,甚至認為“小錯不斷,大錯不犯”也無關緊要。從馬加爵案到藥家鑫案,從中國政法大學的弒師案到復旦大學的投毒案……這些都反映出大學生有知識而心理調適無能、法律意識淡薄,究其原因是學校、家庭和社會對其教育引導不夠。
在高校教育中,思政理論課雖是每位大學生的必修課程,但對學生的考核更多的是理論層面的,而較少涉及實踐層面。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和踐行過程中,德育考核機制不完善,還不能真正堅持以生為本,認清和掌握學生的群體特征,還不能很好地處理好智育和德育的關系。在評價學生優(yōu)秀與否中往往過分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視對學生道德品質等方面的考評。學生進行德育實踐的自覺性、持續(xù)性和實效性也會降低,同時受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與社會主流價值觀相背離的錯誤思想的影響,使學生質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與踐行的必要性和現實意義,難以提高大學生的認同感。這會影響其德智的協(xié)調發(fā)展,甚至導致學生的為人處世行為偏激乃至價值觀與社會規(guī)范相背離。試想,在這樣一種環(huán)境中,高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如何能踐行好?
當前高校德育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依然倚重知識和技能,道德素養(yǎng)方面要求不高;二是外部環(huán)境對大學生道德觀念的沖擊,弱化德育效果;三是學校德育工作不到位,制度機制不完善,未能充分發(fā)揮德育功能。
三、發(fā)揮德育功能,推進高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高校教育實踐證明,在社會外部大環(huán)境無法立即轉變的情況下,高校只能通過“苦練內功”才能加強德育主客體的道德素質、心理素質和法紀素質等方面的教育,推進高校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1.發(fā)揮德育的調控功能,實現“全員德育”
德育的調控功能是指在實施德育的過程中,德育內容的安排、德育原則和方法的選擇、德育活動形式的設計和德育管理體制的建立等都受德育目標的調節(jié)和支配的功能。德育的調控功能,增強了高校德育工作的一致性、連貫性和有效性。所謂“全員德育”是指在學校內部建立和完善教師教書育人的良好工作機制,讓全校的教職工共同參與學校的德育管理,共同以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為目標,加強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強化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養(yǎng)成的訓練,促進學生各方面素質全面發(fā)展的一種德育模式。
當前,網絡化和智能化不斷深入發(fā)展,知識碎片化加劇,服務價值化凸顯。因此,高校在教育管理中,要進一步突出服務職能,把課程教學方向真正轉移到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水平的軌道上來。要充分發(fā)揮“傳道、授業(yè)、解惑”作用,同時要發(fā)動全體教職工從學校德育目標出發(fā),改變以往對學生進行德育是輔導員或思政工作者的“天職”的觀念。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增強服務意識,提高服務能力,努力營造“全員德育”氛圍。要加強對大學生品德教育,實現“道德與法律”“言傳與身教”等的統(tǒng)一,增強學生的道德認同感,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營造濃厚的校園氛圍,處理好智育與德育的辨證關系,使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情感等得到教育和提高,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這樣,才能真正實現高校教書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務育人的“全員育人”目標,創(chuàng)造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良好基礎和前提。
2.發(fā)揮德育的激勵功能,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的激勵功能是指德育能夠有效地調動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參與德育活動的積極性,提高德育活動的效率,增強德育活動的效果。高校德育工作的對象是學生,其出發(fā)點和歸宿也是學生。因此,要注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就要堅持身心和諧思想,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幫助學生解除思想困惑,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同時,豐富“第二課堂”生活,滿足學生精神文化需要,陶冶師生的情操,調節(jié)學生的情感和心理,消除學生的憂郁感、孤獨感和失落感。在教育實踐中,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機干預,促進師生心理和諧;注重處理好物質與文化,人文環(huán)境與物質環(huán)境的關系,把物質建設與文化建設結合起來,實現物質文化與精神的相互滲透、有機統(tǒng)一。
學生在文明和諧、自由平等、誠信友愛的校園環(huán)境中身心健康,成長成才,產生思想共鳴,才能有效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從而進一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構建。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3]《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卷》[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4.
[4]余紹龍,黃冠.簡論學校德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重慶與世界:教師發(fā)展,2015(3).
[5]徐玉明.簡述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知行統(tǒng)一[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5(4).
(責任編輯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