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光鵬,劉治國
(甘肅省高臺縣社會體育運動中心 ,甘肅 張掖 734300)
探索新常態下體育事業發展的路徑
楊光鵬,劉治國
(甘肅省高臺縣社會體育運動中心 ,甘肅 張掖 734300)
群眾體育活動作為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質量、推進基層治理能力的一種載體,是“民生工程”建設的重要內容,對于實施《體育法》《全民健身條例》和《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11—2015年)》,深入貫徹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和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建設“健康中國”的要求,充分發揮體育在建設健康張掖、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和產業融合發展、增強凝聚力和競爭力等方面有獨特作用,推動體育與文化旅游醫養融合發展,創新增強人民體質的路徑和載體,讓人民群眾在體育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中不斷獲得幸福感,是新常態下全民健身的根本目的。遍布城鄉的體育設施、隨處可見的鍛煉人群和群眾自發的草根體育組織以及小型多樣的競賽活動就是全民健身活動廣泛開展的一個縮影。人民群眾參與、支持全民健身運動的熱情和力量,是實施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和健康中國戰略的內驅動力,也是培育體育產業的基礎。在由投資拉動消費向消費促進投資的華麗轉變中,國家公共文化示范區建設、全國體育產業聯系點城市、全省文化旅游體育醫養融合發展示范區等契機落戶張掖,促進了業態融合,拓展了體育事業發展路徑與空間,生態體育、戶外運動的方興未艾為群眾體育、競技體育、體育產業、體育文化的發展搭建了重要載體和平臺,推進了體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進程,形成了全民健身多元化發展的新格局,展現了新常態下我國群眾體育的新要求,也創新了滿足新需求的良好環境。
現階段,由于公民法治意識和社會法治環境尚不完善,群眾的規則意識相對薄弱,群眾體育發展方面還存在發展理念不夠成熟、發展機制不夠完善、發展方式不夠科學等現實問題。如果從前瞻的視覺、發展的視野、群眾的需求與現實定位來講,高臺體育還存在發展資金不足、基本公共體育服務體系不均衡、推動發展的動力有限;各類體育發展不均衡、不協調,學校體育工作滯后、體育社團組織發展緩慢等因素,影響了體育社會化、生活化進程。體育產業起步晚、起點低、發展慢、規模小,沒有形成氣候,體育與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不夠,對經濟發展的助推作用不大等阻礙體育創新發展的因素,這就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地探索和完善。
實施全民健身國家戰略,統籌城鄉之間、區域之間、人群之間、項目之間的融合發展,擴大體育鍛煉人口基數是基礎,這既是一種工作方法,也是一種能力考驗與體現。推動各類體育均衡發展,滿足不同需求領域、需求層次人群的權益,不僅要有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科學健身理念的支撐,更需要跨界融合的平臺。體育健身覆蓋到各類人群、滲透到每個家庭是“體育生活化”的生動實踐,讓群眾真正感受到“體育惠民”,折射出了“體育生活化”的民生關懷。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和健康中國戰略是新常態下全面增進人民群眾健康的重要理念和實踐平臺。全民健身是提高國民健康素質和增強幸福指數的重要載體,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只有引導人民群眾掌握科學的健身技能,培養良好的鍛煉習慣,增強體質,打牢終身體育的基礎,才能有效提升公民健康素質,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國家創造更多的財富,人民群眾也才能獲得更多的福祉。
創新是引領體育科學發展的第一動力,必須站在全民健身戰略和健康中國建設的高度,加快構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全民健身模式和路徑。
2.1 構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發展環境
隨著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和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以及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身意識的覺醒,創新驅動已成為推動全民健身事業發展的源動力。高臺縣堅持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發揮好政府在資源配置中的主導作用和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以增加場地設施建設儲量,解決公共體育設施不足與群眾不斷增長的健身需求之間的矛盾為抓手,推廣普及大眾健身方法,提高科學健身效益;以搭建展示平臺,滿足不同人群的成就感幸福感為載體,引導發展體育服務業,主動對接新業態需求,在全民健身、體育產業培育、體育文化引導上發揮文化旅游體育融合發展的聚合效應,為各類資本在體育領域的運作暢通渠道。
2.2 正確研判全民健身的發展定位
隨著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全民健身的角色定位從過去的支持服務逐步轉向服務和引領同步、扶持與發展同行。各種業態的融合,服務領域的拓展和貢獻力的提升,推動了全民健身與經濟社會的深度融合,全民健身已成為人民群眾分享小康社會“紅利”的前提與基石。
2.3 在發展方式上更加注重內涵發展
管理方式上更加注重由粗放型向精細化邁進,組織活動上更加注重向多部門聯合的資源整合轉型,健身活動也有集中展示向融入生活提升,形成了城鄉、社區15min“健身圈”服務體系。全民健身也從以場地設施建設規模擴張為特征的外延式發展轉向擴大體育人口基數、提高健身質量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優質體育資源的供給能力和水平不斷提升,實現了由“以量的擴張”到“質的提升”的戰略轉變。
2.4 發展動力充足
隨著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和健康中國戰略的推進,全民健身動力已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政府主導、部門協同、市場運作、社會支持、群眾參與”的發展格局,調動了各類社會主體參與體育的積極性,群眾健身意識的自覺和政府購買體育服務的進程加快以及社會組織承接政府公共服務的能力增強,推動了體育基本公共服務的普惠性和均衡發展。
抓好頂層設計與基層互動,調動了鎮、村、社區的工作積極性。進一步完善《高臺縣體育文化產業園發展規劃(2015—2020年)》項目庫,堅持發展生態經濟與推動生態體育并重,穩妥推進戶外運動基地、籠式足球場、滑翔機培訓基地等項目建設,開發野外拓展、水上休閑、徒步行走、釣魚等戶外運動體驗區,挖掘民族體育項目資源,推進體育與旅游文化醫養融合發展,以舉辦比賽,打造“精品”體育旅游項目吸引愛好者前來競技。依托旅游資源優勢,把體育主題公園建設作為促進體育休閑品位與內涵提升的重要內容,將城市居民的體育休閑向往與自然、健康有機結合,帶動體育休閑產品開發,促進高臺縣旅游經濟的發展。
3.1 堅持改革和民生“兩手抓”
一手抓結構性改革,做好宏觀調控,一手抓民生實事,做好公共服務的普惠性、基礎性建設,通過開展吸引力強、影響力大、社會反響好、覆蓋面廣的全民健身活動,倡導“綠色、環保、低碳”的健康生活方式和“全民健身、全民健康”的運動理念,發揮群眾性體育賽事的集聚擴張效應,推動社會參與面進一步擴大,促進體育與旅游、文化醫養的融合發展。
3.2 特色品牌賽事引領作用凸顯
堅持以“傳承精神、繁榮文化”為導向,深挖體育賽事中蘊藏的教育功能和核心價值觀內涵,培育良好的體育文化和健身風氣,做大、做強塞外龍舟、高原釣魚、戶外運動節品牌。通過舉辦大型體育賽事,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這既是體育工作轉變發展方式的具體體現,也是體育與旅游、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的生動實踐,更是體育產業利民為民的現實行動。
3.3 體育后備人才培育和選拔常態化
后備人才的培養是直接影響競技運動水平高低和全民健身活動普及率的關鍵因素。高臺縣積極搭建平臺,堅持“訓練與育人并重”的體教結合原則,健全完善訓練體制,建立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體育后備人才庫,推動校園足球等陽光體育發展,營造了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良好氛圍,為發展競技體育、普及全民健身運動打下了良好人才基礎。重視和加強對農村、社區體育活動的組織指導,積極發揮社會體育指導員的作用,引導和促進廣大群眾參與各類體育健身活動,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身體素質。
3.4 積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隨著大眾健身消費的個性化、專業化、服務化發展,培育全民健身新的產業、業態和模式,增加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提高公共服務能力,既是推動全民健身事業健康發展的杠桿,也是提高服務質量與效率的重要措施。
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文明程度的提升,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和休閑健身運動的需求顯著增長,富有特色的體育品牌賽事以其較強的競技性、較高的觀賞性和較大的社會影響力,正逐漸演變成一種獨特而稀缺的可再生資源,成為發展現代服務業的助推器,有效帶動了商貿、旅游、物流、休閑、創意等產業的發展。特別是具有城市特色的體育品牌賽事,能充分吸引國內外目光,推動“注意力經濟”的發展,對于打響城市品牌、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譽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4.1 按照市場經濟要求,加快體育機制創新
要進一步激發社會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建立符合現代體育運動發展規律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積極探索把重大體育賽事推向市場,通過市場機制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從而達到社會和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4.2 積極落實《中國足球改革發展方案》,以此為突破口激活整個體育事業的發展
探索建立符合高臺實際、體現高臺特色的足球競賽機制,推動校園足球和社會足球的發展,引導社會力量加大對體育賽事和公共體育設施建設支持,形成有利于體育產業快速發展的市場環境。
4.3 進一步創新創優體育項目
要堅持以“發展經濟服務社會”為取向,充分挖掘體育賽事的品牌資源,以體育賽事和活動載體,加強政策引導,加大支持力度,積極探索體育旅游有機融合的新途徑,大力發展體育健身休閑產業和體育賽會經濟,著力將體育產業打造成為推動全縣經濟轉型跨越發展的新的經濟增長點。
5.1 提高對體育工作的組織保障
要逐步實現參與健身活動向提高健康水平的轉變,進一步落實《干部(職工)保健》工作的有關精神,推動帶薪休假制度的落實和體育健身活動開展的保障,把體育健身活動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及時研究解決體育發展的一些瓶頸問題,確保體育工作順利開展。尤其是要抓好各類體育協會和俱樂部的命名、注冊、管理工作,夯實社會體育基礎,著力推動群眾體育廣泛深入開展。
5.2 統籌城鄉體育基礎設施
按照統籌城鄉發展、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的總體要求,加大財政投入和項目資金爭取力度,拓寬投融資渠道,推進健身設施、健身組織、健身服務、健身活動向基層延伸,建立起覆蓋城鄉、布局合理、資源共享、便民利民的基本公共體育設施體系,著力提升城鄉公共體育設施覆蓋率和服務效能。
5.3 構建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圍
要依托各類社會組織實現實現體育健身活動主體的多元,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弘揚中華體育精神,普及體育科學知識,倡導健康、科學、文明的生活方式,營造全社會關心體育、重視體育、熱愛體育、人人參與體育的良好氛圍,不斷推動體育事業健康發展。
5.4 堅持需求導向,滿足群眾健身愿望
大力推廣普及科學的健身技能,引導群眾掌握科學的健身方法,推動體育消費,為發展壯大體育產業奠定基礎。
G812.0
A
1674-151X(2016)11-124-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6.22.067
投稿日期:2016-08-28
楊光鵬(1989—),初級教練,本科。研究方向:體育教育、社會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