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玲
未來中國改革開放的展望
◎朱小玲
改革開放是我國偉大的一次革命,35年的實踐探索和深刻變革,使今天的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等都發生了歷史性的巨變。35年來的成就是偉大的,35年來的成就也伴隨著問題的出現。因此,深刻認識和把握改革開放的特點,總結和概括改革開放給予我們的啟示,不斷探索和歸納改革開放的客觀規律,在此基礎之上展望改革開放的未來之路,這都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的。
中國的改革開放的35年是不斷進取和發展的35年,在35年的時間里面我們取得了傲人的成績,GDP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二,接近于40萬億元;人均GDP大約四千左右美元,按照世界銀行的標準,中國已經屬于中等收入國家。但是,在國力變強,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現實已經浮現出來:轉型中顯露出的的發展不協調、不平衡、不可持續發展,使已經脫離貧困中國在“十二五”面臨了一個嶄新的挑戰——“中等收入陷阱”。有關經驗表明,人均GDP在三千美元至一萬美元的階段,不僅是由中等收入國家向中等發達國家邁進的機遇時期,同時也是是矛盾增多、處處遇棘的敏感時期。再這樣的時期中,社會易失序,經濟易失調,心理易失衡,發展易停滯。而我國其實正處于這樣的時期,發展中國家的經驗告訴我們,改革開放還沒有完全的一蹴而就,改革開放還必須在中國的大地上繼續進行。
十八大的報告專門闡述政治體制改革的內容,明確地回答了關于政治體制改革中改不改?改什么?怎樣改?等一系列的重要問題。首先,明確地告訴了我們我國全面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政治體制改革,我們必須積極地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發展更加充分、更加健全、更加廣泛的人民民主”,解決了這個改不改的問題。其次,報告指出“要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優越性,要把制度建設放在在重要位置,積極借鑒人類歷史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絕不照搬別國的政治制度模式”,從而解決了改什么的問題。最后,報告強調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以增強黨和國家活力、調動人民積極性為目標,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從而解決了怎樣來改改的問題。
自改革開放以來,對于政治改革的方向方面,我們是一直堅持了的,也就是越來越民主越來越公開,但是在具體的操作上,是的,我們還有許多工作沒有完成。例如我國的法治建設,我國在法治的方面最為能稱道的是在立法方面的工作。建立了我國的現代化的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但是,在執法工作方面,卻還存在的很多的問題,且在長期之內得不到很好的解決。目前,由于執法不嚴的問題,造成了廣大的人民群眾對于我國的法治建設非常的不滿意,產生了大量的上訪和群體性事件發生。經濟體制改革是在調整人們的經濟關系,政治體制改革在調整已有的經濟利益群體的同時,更為根本的是要涉及到黨和國家各級領導干部的權力問題。當今社會上關于申報公示公務員財產的呼聲非常高,個別公務員干部反映出了消極甚至是反抗的態度,但是如果我們從反腐倡廉的這個角度看,推進這一改革的必然將帶來非常有利的社會影響。近年來,我國反腐倡廉力度很大,但腐敗現象依然普遍存在,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就是對權力的監督和制約遠不到位,特別是對各級主要領導干部職權,因此報告有針對性地強調了“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要“建立健全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

政治體制改革是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僅要注重頂層設計,也還是要摸著石頭過河。
逐步提高人民群眾各種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開放的根本目的。自2002年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首的黨的第四代領導集體在改善民生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取得了偉大的成就。但是,民生問題并不就此完成。特別是在收入分配、就業、保障房建設、醫療改革方面。收入分配方式的改革一直都是大家關心的重點,收入分配不僅關乎到每個人的切身利益,也對于整個社會的公平正義起到了積極的維護作用,中央對此項工作高度重視。在提取了廣大群眾和專家學者的意見之后,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正在按照中央的統一部署逐漸的進行?!懊裆鷥炏取⒏幻窕菝瘛毙枰龊庙攲釉O計,根據我國的民生政策發展歷程來逐步保障完善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是特別重要的任務。這就要求制度必須貼近人民的日常生活,必須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必須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必須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必須符合我國民生發展的客觀實際,在這些基本原則的指導下,才能夠制定出符合我國實際的民生新政策。
只有“民生優先、富民惠民”,才能實現社會的公平與正義,才能將社會財富科學、合理、公正分配,才能使全體國民共享改革開放成果。而要實現這一目標社會各界一定要的積極地支持,也更加需要房地產界的責任與擔當。住房建設部首先應該保障住房的質量問題,做到公平分配。完善質量、分配和運營管理中的一系列政策。大配套的建設問題也是建設保障性住房的一個重要問題,道路包括地鐵建設、學校、衛生室、托兒所等等,這些大配套的建設也是一個很重的任務?!?/p>
改革開放35年來,我國已經建立起來了較為全面的醫療保障體系,總覆蓋率達到了總人口的95%以上。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醫療保障體系網。但是,廣大的人民群眾在面對著醫療方面的問題的時候,仍然是感到非常的困難。這主要是由二個原因造成的:一是城市里面的醫療水平比較高,而相對來說,人們希望到醫療水平高的地方看病,造成了城市中的大醫院看病困難以及昂貴;二是,整體來說,我國的醫療水平比較低,在廣大的農村和小城市里面,醫療水平的增長遠遠落后于人民群眾對于衛生水平期望。那么在醫療保障方面的改革,我國在下一個重點就是要推動三個方面:完善已經建立起來的全民醫保體系、健全基本藥物制度、公立醫院的深度改革。我國的大量縣級醫院的醫療水平低,服務質量差,管理方面不科學,這些都是造成基層民眾對于醫療不滿的主要原因,在經過改革之后,我國力爭讓90%的首次看病率能夠在縣級醫院得到解決。我國的就業問題也是民生問題當中的一個重大問題。在此問題上,我們要推動經濟增長和擴大就業齊頭并進,在鼓勵發展新興產業,特別是在東部發達地區產業升級換代的同時,也要適應的調整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在就業問題上要積極引導大學生到基層的觀念,打消之前的錯誤就業觀,讓他們明白在基層、在中西部地區、在中小企業當中也是可以大有所為的;進入新世紀之后,我國的大量就業人員主要分布在中小型企業和民營企業當中,在積極引導大學生積極創業的時候,也要適時的發展中小型企業,甚至微型企業,讓它們成為我國的就業問題的毛細血管,讓廣大的就業人員實現充分的就業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一直都是眾人矚目,時講時新的話題,黨的十八大報告在總結過去經驗、針對突出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系列要求、任務,為推進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指出了一條明路。報告指出,要推進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必須堅持黨管干部原則,堅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賢,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堅持注重實績、群眾公認。不管怎樣改,黨管干部的原則不能改;千變萬變,有利于群眾的底線不能變。這“四個堅持”就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制度準則和根本要求,什么時候都不能變通、不得逾越,必須在改革的全部過程和所有環節遵循。從十八大報告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來看,或許許特點不是很明顯、亮點不是很突出,但是如果用連貫的思維、更加系統的來看,實際上是對識人方法、選人標準、選人視野提出了新的思想和新的要求。我們應該把握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精髓和要義,從規范化和制度化出發,既繼續推進改革,又預防急功冒進,加強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科學化水平,為建設高素質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提供保障,把優秀人才源源不斷地聚集到黨和國家的各項事業中來。
在這一時期,我們不應該對于已經取得的成就而過分的驕傲,而應當看到,我國現階段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樣一個時期,其中經濟政治社會等方面還存在著大量的問題和矛盾。因此,應該弘揚改革開放的大無畏精神,在新時期內再次推動中國的改革開放繼續向前行進。
(作者單位:西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