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社會科學院 艾翔
天津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對策研究
天津社會科學院艾翔
從天津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現狀來看,制約產業發展的軟硬環境制約因素仍然存在,產業結構問題突出,創意人才較為短缺。天津文化創意產業起步晚,規模小,但發展勢頭迅猛,已經出現較為成熟的產業發展聚集區,傳統文化產業與信息技術初步融合,產業結構正在緩慢轉型。天津要通過明確產業定位,突出發展特色;培養好、用好、用活創意人才;打造天津文化創意品牌,開拓本地市場;推動文化產業與信息技術的融合等途徑,推動天津文化創意產業加速發展。
文化創意產業 傳統文化 創意人才
文化創意產業對促進創新型城市建設,加快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全國各個城市紛紛將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作為扭轉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天津地處環渤海地區,緊鄰北京,文化創意產業資源要素豐富,大力發展天津文化創意產業,將是推動科技與文化融合,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推手。
1.1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軟硬環境制約因素仍然存在
一是體制制約仍然存在。作為新興產業的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要求城市健全文化創意產業管理的體制和相關政策體系。從天津的發展現狀看,天津在文化創意產業的資產認定、土地批復、人才引進、稅收優惠、融資便利性等方面還存在很大的改進空間。
二是硬環境制約因素將長期存在。文化創意產業對基礎設施條件要求較高,從天津目前的發展環境看,產業技術設施條件相對不高,對促進產業資源聚集起到一定的阻礙作用。
1.2總體規模依然偏小,產業結構亟須優化
從2010年~2015年的發展數據看,天津文化創意產業產值占GDP的比重較小,與北京、上海等國內發達城市比,差距較大,但這也同樣說明未來天津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空間巨大。從天津文化創意產業結構來看,天津文化創意產業缺少核心文化層,多集中于外圍層,互聯網、網絡游戲、影視制作等新興產業與文化相結合的新興業態少,文化與科技、金融、制造業和旅游休閑等產業融合發展程度不高,產業利潤低。從企業發展情況看,全國性領軍企業少。雖然近5年涌現了大量小微企業,但由于企業發展環境不佳,許多企業處于產業鏈低端,企業融資困難。另外,文化消費市場不景氣,文化項目層次不高,文化產品開發力度不大,市場缺乏活力。
1.3創意人才匱乏問題在短期內難以解決
創意產業發展的最大支撐點是創意人才,只有聚集大量創意人才的城市,才會促成城市創意文化產業的繁榮。從西方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看,無論是倫敦、紐約,還是巴黎、東京,都聚集了大量的文化創意人才,這些人才比例已經超過就業總人口的12%。這些城市開放包容的環境,豐富的基礎設施資源,都成為吸引創新人才的條件。
由于北京的“虹吸效應”,從天津吸納了大量的創意人才,導致天津創意人才相對匱乏。另外,由于創意人才的培養期較長,利用天津美術學院等院校培養人才,在短期內難以解決人才供需不平衡的問題,人才匱乏的局面難以快速解決。
2.1天津文化創意產業起步晚,發展速度較快
較北上廣地區,天津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起步晚,但發展速度較快。近年來,在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上,在中央對于全面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等重要部署的帶動下,天津文化創意產業逐步繁榮。2015年天津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達800億元,占全市GDP的5%,其中吸引投資額達到1486億元,全市共有文化創意企業2萬余家,就業人數達40余萬人,發展速度迅猛[1]。
2.2出現較為成熟的發展聚集區,有力帶動經濟發展
目前,在政府主導下,通過盤活不景氣的工業企業,逐步建立創意產業園區。天津文化創意產業出現三大發展典型,即地處紅橋的“意庫創意產業園”、和平區臺兒莊路的“6號院”、“天津創意產業生產力促進中心”。這些創意產業聚集區利用原有的企業基礎設施,不但節約了建設成本,還出現了一定的創意企業聚集現象,出現了“產業聚集效應”。此外,還形成了鮮明的主題風格,例如:資源依托型的“楊柳青文化示范基地”、文化創意型的“和平區6號院創意產業基地”、科技引領型的“中新生態城國家級動漫產業基地”[2]。這些園區內創意文化氛圍濃厚,創造大量就業崗位,豐富了城市文化生活,也成為城市經濟發展的新起點。
2.3傳統文化產業與科技產業初步融合,促進產業結構轉型
通過對天津文化創意產業的調研走訪發現,一是天津傳統文化創意產業并不固守原有模式,二是藝術、科技、商業、地產的深度融合,逐步形成了科技型文化創意產業。天津文化創意產業主要力量集中在軟件與計算機服務業、設計業、出版業與電視廣播領域[3],并出現科技與文化產業的初步融合趨勢。
3.1深化體制改革,優化創意產業發展環境
要積極借鑒北京、上海對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管理經驗,逐步解決多頭管理的困境,探索建立由天津市政府牽頭,天津市文化局、天津廣電局等相關單位共同參與的“天津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聯席會議制度”[4]。要積極引進專家、學者建言獻策,聘請智庫等“外腦”幫助天津不斷優化文化創意產業布局,克服產業發展難題。要建立起黨委領導、行政部門配合、市區兩級協調推進的工作格局,要在相關管理部門和專家學者的共同努力下,科學合理地規劃、制定、落實創意產業園區發展規劃。同時,還要明確監督機制,完善文化創意產業相關政策法規;加強文化創意產品消費者權益保護監督管理;健全文化創意產品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機制;維護文化創意產品市場的有序運行。
3.2明確產業發展定位,突出發展特色
一是在現有《天津市文化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的基礎上,不斷優化文化創意產業空間布局,圍繞“四帶多點”的建設布局,圍繞各區縣當地文化發展特色,制定各區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規劃,讓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切切實實地落到各級政府的工作日程當中。二是要突出產業發展特色。要突出天津傳統文化和宗教文化優勢,結合投資方的核心訴求,在南開區、薊縣、靜海縣等地區打造古文化觀光、宗教朝覲、溫泉度假、文化體驗、游學科普、休閑商貿、餐飲娛樂等于一體的綜合開發項目,將民俗文化發揚光大。在濱海新區、武清區、天津生態城等地開發動漫影視產業,將天津動漫影視產業打造成為一張天津旅游的新名片。二是要加大公共財政對創意產業的投入,積極提高城市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為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奠定基礎,重點提高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基礎設施水平,還要修復各劇院演藝功能區,為天津發展演藝產業創造條件。此外,對初創期的文化創意企業給予財稅優惠,幫助小微企業成長。
3.3培養好、用好、用活創意產業人才
一是要加快文化創意人才的培養。利用天津區域內的大學、職業院校,結合本地產業發展需要,定向培養專業化人才,滿足文化創意產業快速發展的需要。二是要積極引進創意人才。要借鑒倫敦、紐約等發達國家城市的經驗,對于產業急需的專業技術人才,制定便利的人才引進政策,必要時實行“一人一策”。同時要為引進人才解決后顧之憂,要為創意人才在戶籍、子女上學、家屬就業、住房等方面給予扶住,要讓天津“留得住”人才。三是要提高城市生活基礎設施水平,為創意人才創造美好的生活愿景。由于文化創意人才教育程度較高,對城市基礎生活設施、社會管理與服務的水平要求較高,天津必須要加速改善城市的軟硬件基礎設施,提高城市的金融、保險、交通、教育、消費、娛樂等基礎設施水平和社會服務水平,為創意人才創造美好的生活。
3.4打造天津創意文化品牌,開拓本地市場
打造文化創意品牌是發展地區文化產業的重要手段,從發達國家發展經驗看,許多地區正是因為樹立了國際知名品牌,依靠品牌效應,才讓產業長盛不衰。因此,針對天津文化創意品牌發展現狀,一是要打造天津本地文化創意品牌,結合天津現有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特點,打造一批體現天津特色的“天津文化創意知名品牌”,讓這些品牌產生深入人心的影響力。二是要充分挖掘主城區——南開區、河北區傳統民俗文化優勢,積極開發旅游品牌,在全國打響“旅游目的地”品牌,積極開拓國內外市場。三是要積極開發本地文化消費市場,拓展數字內容和動漫、文化會展和廣告、藝術品交易等文化消費市場。結合區域內旅游市場需求,開拓天津各郊縣民俗旅游市場。同時,利用劇場條件,吸引國內外知名演出團體來津演出。
3.5注重文化與信息技術的融合,創造文化創意產業的新價值
目前,從西方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看,科技與文化的交融,將激活潛在的文化產品市場,借助信息技術,使文化創意產業煥發出新活力。習近平總書記就“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提出,要“強化互聯網思維”,“順應互聯網傳播移動化、社交化、視頻化的趨勢,積極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發展移動客戶端、手機網站等新應用新業態”[5]。天津文化科技創新應更加注重技術集成應用,通過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把文化和科技企業聚集在一起,構建一個相互協同的產業聯盟,選出一個主體,共同探討產業發展的模式,在合作過程中不斷創新,形成持續的創新發展格局[6]。天津要加快發展文化創意設計、新媒體、數字出版、動漫游戲等新興產業的發展,同時,借助互聯網技術,推動文化創意產業電子商務的發展,推動產業快速升級。
[1]天津市文化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EB/OL].http://www. tjzfxxgk.gov.cn/tjep/ConInfoParticular.jsp?id=66230,2015-7-29.
[2]趙良云.淺析天津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發展策略[J].文藝生活. 2013(4).
[3]孫文濤,陶紅莉.天津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現狀與趨勢[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4(09).
[4]陸園園.北京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經驗及對天津的啟示[J].求知,2014(11).
[5]劉奇葆.加快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N].人民日報,2014-04-23.
[6]張樹武.科技與文化:融合發展的機制與模式[N].光明日報,2013-08-19.
F293
A
2096-0298(2016)08(b)-126-02
艾翔(1985-),男,新疆烏魯木齊人,博士,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城市文化,文化產業經濟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