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明靜
(菏澤醫學專科學校,山東 菏澤 274030)
?
高等職業院校專業基礎課微課程教學模式探索
——以藥學專業基礎化學課程為例
鄒明靜
(菏澤醫學專科學校,山東 菏澤 274030)
摘要:微課程教學內容保持的相對獨立性和內在耦合性特點有利于開展交互式教學。以醫學職業院校藥學專業的基礎化學微課程教學為例,通過對比分析,探索構建適應于高等職業院校專業基礎課的微課程教學模式。
關鍵詞:微課程;藥學專業;專業基礎課
微課程由美國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學院David Penrose提出[1],其是以微型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針對某個學科知識點,如重點、難點、疑點、考點等或教學環節,如學習活動、主題、實驗、任務等而設計開發的一種情景化、支持多種學習方式的新型在線網絡視頻課程。目前大家普遍認為其適用于學習者有針對性的自主學習過程[2],而微課程的教學內容保持的相對獨立性和內在耦合性的特點亦有利于開展交互式教學[3-4]。
化學是藥學類專業學生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對后續學習藥物化學、藥物分析化學、天然藥物化學等專業課程至關重要。目前大部分醫藥職業院?;A化學課程內容仍未走出學科的框架,內容的設置缺少與藥學專業課程的銜接,課程的專業服務性不強導致學生的學習目標模糊。另外,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及分析化學等化學系列基礎課程涉及的內容龐雜、理論抽象,高職高專層次的學生普遍感覺學習吃力,學習效率不高。因此,探索適應于藥學崗位需求的基礎化學課程的教學模式對于提高高職高專藥學專業學生的培養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
本文以醫學職業院?;A化學的微課程課堂教學為例,力求為高等職業院校專業基礎課程的教學改革探索一條有效途徑,現介紹如下。
通過對化學課程的特點、藥學崗位需求和學情3個方面的分析,基礎化學微課程的設計擬采用專題知識點模式[5]。課程內容的選擇以崗位實踐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為導向,以“必需、夠用”為原則[6],將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及分析化學中的化學物質、化學反應及化學方法化整為零,切分成相對獨立的部分,形成溶液化學、烴、烴的含氧衍生物、烴的含氮衍生物、化學反應與滴定分析方法、儀器分析方法六大專題;將專題再拆分為若干個小知識點或者小專題微課程,保持專題下微課程之間的連貫性,如醇的性質可分為伯醇的性質、仲醇的性質和叔醇的性質;以多媒體、網絡資源等現代教育技術為教學手段,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以情境引入展開知識點講解,以分層次教學和實踐完成教學任務,最后通過學生考核和師生交流評價教學效果。基礎化學微課程課堂教學設計見表1。
2.1實驗目的
驗證微課程教學應用于課堂教學能否提高教學效果。
2.2實驗分組
選取了山東菏澤醫學??茖W校2014級藥學專業114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將藥學1班56名學生設為實驗組,開展微課程課堂教學;將藥學2班58名學生設為對照組,采用傳統方式授課,兩組授課內容相同。
2.3實驗過程

表1 基礎化學微課程課堂教學設計
兩組課堂教學安排見表2。微課程課堂教學采用交互式教學。借助我校微信公眾平臺,提前發布課程計劃和學習任務,鼓勵學生預習,以微課程視頻為教學切入點,通過教師和學生課堂交流、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及時幫助完成教學活動。

表2 課堂教學安排
2.4實驗結果分析
調查顯示:實驗組80分以上的學生人數比例為41.1%,對照組為24.2%,實驗組71~80分為考核成績的主要集中區間,而對照組60~70分區間的學生人數比例最高,見表3。實驗結果表明,實驗組考核成績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故在藥學專業基礎化學課程教學中實施微課程教學有積極意義,可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更多的知識和信息。

表3 兩組學生考核成績對比(%)
微課程教學活動實施后,實驗組學生普遍反饋學習目標更明確,通過課程的學習能夠獲取更豐富的信息,教學內容更易于理解,認可微課程教學對其學習的積極意義,具體見表4。
立足藥學職業崗位的需求,基礎化學微課程內容的選擇以“必需、夠用”為度,將化學的基本知識點以化整為零的方式引入課堂,強調實踐和理論知識的融合,解決了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手段落后、教學方法單一、課程資源不足等問題,避免了基礎化學課程內容的重復與脫節,更好地融入了專業知識。師生通過溝通交流,使學生學習目標明確,保證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能更好地掌握崗位必需的化學知識和職業技能,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較好地解決了教學內容多與課時少的矛盾,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微課程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資源,以短小精悍的視頻片段為載體,通過課程與職業崗位需求的整合,聯合教師的主導作用,在專業基礎課程的改革中已經初見成效。
通過微課程課堂教學探索,我們也意識到之后的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一是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易受微課程內容設計的影響,符合學生年齡及心理特征的情境設計更易激起學生的共鳴,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二是針對職業院校學生的學情而言,微課程的視頻時長以10~12分鐘為宜,視頻時長過短易導致課堂節奏松散,但不宜超過15分鐘,較大的知識容量反而會降低高職學生的認知度;三是學生學習效果還受到教師教學風格的影響,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群體,應當開發適合該學生群體的微課程視頻。

表4 實驗組學生對微課程教學模式的反饋情況統計(%)
參考文獻:
[1]梁樂明,曹俏俏,張寶輝.微課程設計模式研究——基于國內外微課程的對比分析[J].開放教育研究,2013,19(1):65-73.
[2]張一川,錢揚義.國內外“微課”資源建設與應用進展[J].遠程教育雜志,2013(6):26-33.
[3]蘇仰娜,黃映玲.基于交互式實驗模擬軟件的翻轉課堂模式設計與應用[J].中國電化教育,2015(10):60-67.
[4]張靈芝.微課在高職教學改革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26):70-72.
[5]朱長俊,周盛梅,朱紅薇,等.專題微課生物化學教學新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嘉興學院學報,2015,27(4):141-144.
[6]丁金昌.實踐導向的高職教育課程的改革與創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1):119-124.■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1246(2016)12-0043-03
基金項目:山東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2015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