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澳大利亞、英國、美國、法國、德國記者 鮑捷 紀雙城 姚蒙 青木 丁雨晴
編者按:“一個幽靈,民粹主義的幽靈,在嚴重困擾歐美。”德國《商報》近日在一篇擔憂“民粹主義者抬頭”的文章中,套用了馬克思的這個經典句式。“有魅力但反智的民粹主義者正在主導歐美政壇”——從美國的特朗普到英國的鮑里斯·約翰遜,從法國的讓-瑪麗娜·勒龐到澳大利亞的波琳·漢森;從意大利的“五星運動”黨到法國的國民陣線再到澳大利亞的一國黨……接受《環球時報》采訪的西方學者擔心,民粹主義是當代可怕的政治和社會現象,歐美政治舞臺上似乎有太多危險的煽動者。
他們在煽動什么?
“伊斯蘭不屬于德國的一部分”
——“德國的選擇”黨
“讓所有外國游客離開柏林”
——德國“黨派”黨
“民粹主義者想大肆慶祝,因為他們在西方很多地方獲得成功。他們向追隨者承諾,國家可以回歸到像過去那樣的美好之中”。德國電視一臺近日在專題節目中羅列了“立志征服自己國家”的特朗普、勒龐等西方政客,并稱他們“絕不是唯一的”,原因是:荷蘭自由黨已找到政治光譜;英國獨立黨影響正在不斷上升;丹麥、瑞典等北歐國家的右翼政黨也成了氣候;在德國,名為“德國的選擇”的政黨很可能在2017年大選時進入聯邦議院。
“德國的選擇”成立于2013年4月,盡管只有3年,但德國民調顯示該黨目前的民意支持率已飆升至15%左右,成為第三大政黨。在今年5月舉行的黨代會上,該黨通過的首份政治綱領明確表示,要履行“退出歐元區”和“拒絕歐盟”的主張,反對單一貨幣,主張如果歐盟不能推進改革,德國應通過公投決定是否退出歐盟,終結“歐元實驗”。該黨綱還宣稱,“伊斯蘭不屬于德國的一部分”,應禁止建清真寺,女性不能戴面紗。對于“德國的選擇”的政治綱領,反對者認為“非常可怕”。德國基民盟秘書長陶伯表示,“德國的選擇”理想中要回到的德國,從來就沒有存在過,“這并不是保守,而是反動”。《南德意志報》把該黨批為“社會渣滓”。德國電視一臺認為,受經濟危機影響,越來越多的人對福利削減感到不滿,其中有反感貧富懸殊、擔心就業機會被搶的人,也有部分中產階層(像“德國的選擇”成員不少是教授和博士),他們讓穆斯林成為“替罪羊”。有分析說,估計有超過10%的民眾受到不同程度的民粹主義思想影響。在德國東部地區,民粹主義甚至樹立了“劫富濟貧者”的形象。
德國另一個民粹主義政黨“黨派”黨甚至稱:“讓所有外國游客離開柏林!”該黨負責人弗蘭克毫不忌諱地說“我們就要盡可能地把民粹主義擴大化!”對此,德國歷史學家保羅·諾爾特在接受《南德意志報》采訪時稱:“這讓人想起上世紀30年代的德國,民粹主義者正在發起一場準革命,類似希特勒上臺之前。德國民主受到他們的圍攻。”
德國的民粹主義者定期舉行活動。每到周一晚上,不管在德累斯頓、柏林,還是漢堡、科隆等城市,都能在市中心看到“愛國歐洲人反對西方伊斯蘭化”(Pegida)運動的身影,少則幾十人,多則規模一兩萬人。《環球時報》記者看到他們會打出“拒絕難民”“默克爾下臺”等口號。2014年10月,該運動首次在德累斯頓舉行大規模示威,其主要批評目標之一是德國政府的移民和難民政策。“Pegida”運動負責人、43歲的巴赫曼今年5月因“煽動暴力仇恨”、在社交媒體辱罵難民被罰款9600歐元。
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社會學者亨德里克·約納斯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德國聯邦一級對民粹主義具有免疫力,但由于右翼民粹主義政黨已進入州一級議會,加上民間民粹主義者大增,德國聯邦議院也很可能會為民粹主義打開“閥門”。這對德國來說是個危險的信號。在未來很長時期內,民粹主義將成為西方的政治挑戰,對付的方法只有傳統政黨更加務實,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公平,讓民眾滿意。▲
他們為什么是錯的?
“民粹政黨上升在威脅澳經濟增長”——澳經濟學家
“這是在為根植于無知、偏見、恐懼和孤立主義的民粹主義背書”
——美國前財長保爾森
特朗普數天前在正式接受美國共和黨總統提名的演講中大談“美國主義”,澳大利亞人聽了也覺得不舒服。在此之前,特朗普就被貼上“民粹主義者”的標簽,頻繁出現在澳大利亞的媒體上。盡管執政的澳自由黨—國家黨聯盟在本月初的聯邦議會選舉中獲勝,但由于有帶有民粹主義性質的小黨派成員同時當選議員,本次選舉一定程度上體現出民粹主義風潮在澳大利亞的抬頭。澳主流媒體對暴露出的民粹主義趨勢相當警惕,如《悉尼先驅晨報》評論說,英國脫歐公投、美國特朗普現象,這些都表明經濟衰退和大規模移民等問題正導致民眾“通過戳破精英眼球的方式來表達憤怒和怨恨”,這一趨勢正在以英語為母語的發達國家中蔓延。
在帶有民粹主義的澳小黨派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一國黨黨首波琳·漢森,此次當選參議員是她時隔近20年后重返議會,當地輿論稱“這是個非常危險的信號”。一國黨的主要政治綱領是支持保護歐裔白人在澳的主體地位,反對有色人種,限制穆斯林及亞裔移民,不滿政府給予土著人特權,反對多元文化等。漢森1996年在國會參議院首次發表演說時稱澳有被亞裔移民“蜂擁淹沒”的危險,應禁止亞洲人移民過來。該言論當時掀起軒然大波,被批是向“白澳政策”的倒退,漢森也被貼上“種族主義者”的標簽。另一代表人物是尼克·瑟諾芬小組黨的黨首尼克·瑟諾芬。瑟諾芬曾攻擊稱,澳中自由貿易協定會沖擊澳勞動力市場,導致電焊工、水暖工等行業本地工人收入水平降低,甚至失業。
瑟諾芬等“民粹主義者”真的是在維護澳大利亞的經濟利益嗎?澳經濟學家發出警告說,正是民粹主義政黨支持率上升會威脅澳經濟增長。澳國立大學教授、儲備銀行(央行)前董事會成員華威·麥基賓領導的一項實用宏觀主義經濟研究發現,隨著后金融危機時代貿易壁壘的逐漸增加,澳為此付出經濟增長速度減緩1.5%的代價。麥基賓表示,這一現象不容忽視,任由其持續發展將會造成嚴重后果。澳《金融評論報》近日也以“澳在民粹主義后危機時代政治中”為題刊文警示民粹主義在澳蔓延帶來的危險,呼吁民眾“不要相信他們,他們的做法會直接導致低增長速度和高失業率”。
澳大利亞羅伊國際政策研究所研究員蔡源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此次大選中一些奉行種族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的小黨派在部分選區獲得眾議員或參議員席位,這反映出澳大利亞民粹主義抬頭,暴露出反全球化主張在澳民眾中的影響力逐漸擴大。
“不要被愚弄:特朗普的民粹主義經濟言論是騙局。”美國《沙龍》雜志7月9日也刊文稱,特朗普的民粹主義經濟政策只會嚴重損害他聲稱捍衛的民眾權益。文章說:“毫無疑問,他是一個民粹主義騙子,其經濟政策終將服務于像他這樣的財閥們。他兜售的是一種孤立主義的經濟民族主義,將外國人、移民和其他少數族裔當成替罪羊。他有可能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以來最反全球化的主流政治家。”高盛前首席執行官、美國前財長保爾森日前在《華盛頓郵報》撰文稱,隨著特朗普成為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我們正在看到一個民粹主義者劫持美國的偉大政黨之一,這是在為一種植根于無知、偏見、恐懼和孤立主義的民粹主義品牌背書。”
“在英國,民粹主義者不分男女老少,但底層收入的白人更對外來移民抱抵制甚至仇視的態度,在公開場合高呼‘是他們奪走我們的工作機會和福利。”英國戈登莫克利國際智庫主席德·桑迪斯向《環球時報》記者這樣描述本國民粹主義者的形象,他說:“如果你問這些寧愿領社會福利也不想起早貪黑的人,‘你愿意去工廠找份朝九晚五的工作嗎”,他們往往又會搖頭,懶懶地說,自己并不急著找份工作。”桑迪斯說,英國的社會底層現狀就是這么不可思議,但民粹主義就是這樣一點點生根發芽,甚至枝繁葉茂。他把歐洲的民粹主義現象比喻成一部情節起伏跌宕的電視劇,劇中主角在為擁有權力和實現目的盡情表演,而他們的追隨者正在成為“火災現場還沒有被引爆的火藥桶”。
桑迪斯說的低收入白人主要生活在英格蘭西北部和東南部的二三線城鎮,很多人只擁有一份短期或臨時工作,平時靠社會救濟福利,思想上更愿意接受民粹主義政治人物的布道。他認為,英國脫歐后,新首相特雷莎·梅應該明白,如果疑歐派點燃民粹主義的篝火,以此抱團取暖、相互安慰,那么,這一切對英國來說,當然很危險。▲
誰在被他們愚弄?
“法國人優先,這難道錯了”
——巴黎失業者
“他們只是說了法國人想說但不敢說的話而已”
——法國企業家
在歐洲思想庫的創始人M.列奧納爾看來,不僅西歐有民粹主義傾向的政黨,東歐、北歐和南歐也有,如一些東歐國家的反對黨提出“拒絕向富國提供補貼”。
在法國,民粹主義代言人是極右翼政黨國民陣線,該黨1972年10月成立,目前黨員約7.5萬人,多為中小工商業者。國民陣線已發展成能拿到15%至25%選票的大黨,該黨向來主張反對外來移民,強調“法國人優先”,同時認為執政的左右翼政黨均為自己利益考慮,從來不為法國人民著想。該黨還堅決反對歐盟,反對法國國家權力如貨幣權、司法權等轉移到歐盟的做法。在每次政治辯論中,國民陣線還把自己描繪成受蔑視和壓制的政黨,要求還政于民、改革現有政治體制。
國民陣線原領導人勒龐常發表激進言論,甚至為納粹辯護等,引起法國輿論的強烈反應。如他說過“人權宣言標志著法國衰落的開始”“應該把想來歐洲的移民扔進國際水域里去”。其女兒、國民陣線現任主席讓-瑪麗娜·勒龐也有很多激進言論,但近來正試圖改變該黨的極端色彩,宣稱“自己的政黨不屬于極右翼,而是傳統右翼政黨”,并因此獲得更多的民意支持。
巴黎一位名為迪馬的長期失業者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國民陣線的主張我仔細看了,覺得只有他們才真正為我們百姓說話。反對移民、反對穆斯林,這都是我們希望的。法國人優先,這難道錯了?”法國一位企業家也表示:“國民陣線要比過去溫和多了,他們只是說出了許多法國人想說但不敢說的話而已。”有分析認為,恐怖襲擊、高失業率、高犯罪率、社會貧富差距加大等問題讓法國人越來越失望,而法國左右翼執政大黨之間在施政方面的差異越來越小,從薩科齊到奧朗德,政治主張實際上大同小異,這就給國民陣線大打差異牌提供了機會。
巴黎大學教授G·卡爾松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在現代歐美社會中,人們認為屬于民粹主義的政黨或政治潮流有其一系列特點——宣揚自己代表最大多數民眾百姓,反對現有的執政者并將社會弊病均歸罪于執政者。這些黨派或政治潮流提出的解決方案也都是要求當局傾聽大眾呼聲,將權力交給大眾的代表者——也就是他們。民粹主義潮流或政黨還反對現有的代議制民主制度,提倡還政于民、鼓吹直接民主制度。”
但卡爾松強調,一旦這樣的政黨上臺,常常會以人民的名義建立專制的政治體制。這是法國政界主流所要堅決反對的。他舉例說,2002年國民陣線的勒龐在第一輪選舉時擊敗社會黨總統候選人若斯潘后,法國傳統左右翼政黨立即聯手反對,結果讓希拉克以81.5%的高票再次當選總統。這說明法國政界與民意有時將國民陣線當成向傳統政黨施加壓力的工具,而一旦極右翼政黨真要上臺,大家又會感到害怕。這段歷史表明,民粹主義在當時還很難真正獲得民心。在最近一次法國省議會選舉時,同樣出現過傳統政黨聯手反對國民陣線的現象。▲
環球時報2016-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