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立英 時俊霞 王新玲
【摘要】 目的 探討膝關節腔內臭氧介入聯合玻璃酸鈉注射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KOA)的意義。方法 103例KOA患者, 均采用膝關節腔內臭氧介入聯合玻璃酸鈉注射等綜合治療, 觀察治療效果。
結果 103例患者治療4~5周后, 總有效率為100.0%, 優良率為95.1%。1年后隨訪96例, 總有效率為99.0%, 優良率為92.7%。結論 通過對KOA患者采取膝關節腔內臭氧介入聯合玻璃酸鈉注射綜合治療, 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同時降低患者花費, 明顯提高患者的依從性, 在臨床中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臭氧;玻璃酸鈉;意義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6.056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 人類壽命的延長, 已步入老齡化時代, 因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 體重增加成為普遍現象, KOA的發病率也呈上升趨勢。此疾病常見于中老年人, 女性多發, 是膝關節的慢性退行性病變。以關節疼痛、功能和活動不同程度受限為主要臨床表現, 病程長及病變嚴重者最終出現關節畸形, 表現為行走困難, 逐漸喪失勞動能力。部分患者還存在不同程度的關節腫脹和積液, 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 因此治療該類疾病極為重要。現非手術治療KOA主要以緩解患者疼痛, 消除關節腫脹及積液, 改善關節功能, 阻礙關節退化, 最大限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為主要治療目的。作者應用臭氧介入聯合玻璃酸鈉注射治療KOA效果顯著,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3年4月~2014年7月收治的KOA患者103例, 年齡43~76歲, 平均年齡(54.6±7.1)歲;病程2個月~13年, 平均病程(5.7±2.4)年;男女比例1∶3;單膝69例, 雙膝34例。以膝關節疼痛并活動后加重為主要臨床表現;活動關節可觸及明顯摩擦感、關節功能不同程度受限、部分患者膝關節畸形或腔內積液等;X光片可見內外側關節間隙不對稱性變窄、關節邊緣唇樣及髕骨上下極骨質增生、髁間隆突變尖等。根據臨床表現、體征及X光等輔助檢查明確診斷。
1. 2 方法 患者取仰臥位, 屈膝20~30°, 膝下墊一軟墊, 選膝外上側為穿刺點, 常規消毒皮膚鋪洞巾, 用7號穿刺針成功穿入膝關節腔后抽盡關節腔內積液, 留針注入濃度為50 mg/L的醫用臭氧40 ml, 再注射2 ml規格20 mg/2 ml玻璃酸鈉, 拔出針后, 以無菌紗布貼貼于穿刺針眼。慢慢活動膝關節數次, 使藥液均勻分布于關節面。注射1次/周, 4~5周為1個療程。囑患者減少膝關節負重活動, 尤其上下樓活動。每天堅持坐位練習伸屈膝關節運動(動作宜慢), 鍛煉大腿肌肉。
1. 3 療效判定標準 治愈:癥狀體征全部消失, 關節屈伸活動范圍為0~135°;顯效:癥狀明顯減輕, 無腫脹和積液, 行走無疼痛, 偶爾活動有疼痛, 關節屈伸活動范圍正常, 工作和生活無影響;好轉:癥狀減輕, 行走及上下樓仍有輕度疼痛和不適感, 關節活動輕微受限;無效:癥狀體征無變化。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好轉率。優良率=治愈率+顯效率。
2 結果
治療4~5周后, 103例患者治愈74例, 顯效24例, 好轉5例, 無效0例, 總有效率為100.0%, 優良率為95.1%。1年后隨訪96例, 治愈72例, 顯效17例, 好轉6例, 無效1例, 總有效率為99.0%, 優良率為92.7%。
3 討論
KOA病理改變是關節骨進行性破壞、骨贅生成, 關節滑膜合成透明質酸量減少, 對滋養軟骨、潤滑關節面和抗機械磨損能力下降, 軟骨細胞逐漸減少, 黏彈性降低, 軟骨面不同程度磨損、剝脫, 軟骨下骨質增生, 關節間隙變窄, 關節邊緣有增生骨形成[1-3]。生理生成和治療補充腔內的透明質酸都對軟骨表面起保護作用, 具有減小關節軟骨間摩擦力, 增強關節的潤滑, 緩沖關節軟骨所受應力的作用, 可有效抑制關節滑膜液和血清中細胞因子如白細胞介素1β(IL-1β)、IL-21、IL-2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轉化因子β等的濃度, 阻止關節內炎性反應、疼痛和軟骨基質的凋亡, 促使關節軟骨修復與生成[4, 5]。所以, 為防止關節軟骨進一步磨損、破壞, 鞏固其作用來主動補充透明質酸, 是防治KOA的一個重要措施。
臭氧為一種強氧化劑, 半衰期是20 min。KOA患者軟骨內存在缺氧狀態, 氧干預軟骨細胞后, 可促進軟骨細胞生長代謝。經研究當關節腔內注入臭氧時, 即刻與關節滑液中的生化分子(如蛋白等)反應產生活性氧前列腺素(RGs)和脂質過氧化物(LOPs);其通過誘導抗氧化酶、拮抗炎性介質PGs的合成和阻止緩激肽的釋放減輕疼痛, 經過刺激細胞因子釋放來中和局部炎性介質達到減輕炎癥目的。過氧化物歧化酶受其活化后, 使受損組織或器官的過氧化物趨于正常水平, 機體的氧化應激反應減弱[6];臭氧還可間接減輕局部受損組織缺氧狀態。由此可見, 注入臭氧不僅能改善膝關節腔內缺氧環境, 抑制軟骨慢性損壞, 促進軟骨的修復和再生, 減慢關節退變速度, 還可快速減輕疼痛及關節滑膜充血癥狀, 逐漸消除局部組織水腫, 恢復膝關節活動功能。
對于KOA患者, 目前主要采取使用非甾體類消炎藥(NSAIDs), 關節腔內注射藥物、物理治療以及關節微創及關節置換等方法治療, 然而長期口服用藥或封閉治療副作用較大, 單純物理治療效果不確切, 手術存在風險及遠期療效難以權衡及費用高昂等缺點。
綜上所述, 經對KOA患者采用臭氧介入聯合玻璃酸鈉注射治療, 不但能夠解除患者痛苦提高其生活質量而且還能很大程度降低患者的治療費用, 明顯提高患者就醫依從性, 在臨床中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翟云, 高根德, 徐守宇.膝關節骨關節炎的基礎研究進度.中國骨傷, 2012, 25(1):83-87.
[2] 劉曉東, 蔡珉巍, 馬童, 等.微創膝關節單髁置換術治療70歲以上老年膝關節內側間室骨性關節炎.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 2012, 27(2):109-111.
[3] 胥少汀, 葛寶豐, 徐印坎.實用骨科學.第3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 2005:1337-1340.
[4] 蘭天露.膝骨關節炎患者關節腔注射玻璃酸鈉后血清及關節液中可溶性Fas蛋白的變化.中國組織工程研究, 2012, 16(3): 560-562.
[5] Foti C, Cisari C, Carda S, et al.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of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intra-articular sodium hyaluronate in synovial joints with osteoarthritis. Eur J Phy Rehabil Med, 2011, 47(3):407-415.
[6] 伍筱梅, 任醫民, 鄧宇, 等.關節腔內注射臭氧對骨關節等軟骨作用的實驗研究.中華關節外科學雜志(電子版), 2009(3): 234-241.
[收稿日期:2016-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