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新春
【摘要】 目的 探討燒傷患者傷殘接受度及心理彈性對創傷后應激障礙發生的影響。方法 發放調查問卷評價 106例燒傷患者創傷后應激障礙評分、傷殘接受度評分及心理彈性評分, 并分析患者的傷殘接受度及心理彈性與創傷后應激障礙的發生所呈現的關系。結果 106例患者創傷后平均應激障礙評分為 (46.62±14.88)分, 其中 41例患者創傷后應激障礙檢出陽性, 占38.7%。41例創傷后應激障礙陽性患者的平均傷殘接受度評分為 (61.87±12.72)分, 65例未檢出創傷后應激障礙陽性患者的平均傷殘接受度評分為 (79.14±11.57)分, 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41例創傷后應激障礙陽性患者的平均心理彈性評分為 (49.36±11.41)分, 65例未檢出創傷后應激障礙陽性患者的平均心理彈性評分為 (56.28±12.34)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結論 燒傷患者創傷后應激障礙的發生與其傷殘接受度及心理彈性有關, 傷殘接受度越低、心理彈性越差的患者越容易發生創傷后應激障礙, 臨床上應當早期篩查甄別創傷后應激障礙高危患者, 并給予其有效的心理指導, 以幫助患者盡快接受傷殘事實、走出燒傷陰影。
【關鍵詞】 燒傷;傷殘接受度;創傷后應激障礙;心理彈性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6.190
燒傷是臨床常見損傷, 不但會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和外型美觀造成嚴重的危害, 更會深深影響患者的心理健康, 致使患者發生創傷后應激障礙[1]。為了探討燒傷患者傷殘接受度及心理彈性對創傷后應激障礙發生的影響, 現選取本院收治的 106例燒傷患者作為臨床研究對象, 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 2014年 4月 ~2015年 4月本院收治的106例燒傷患者, 男42例、女64例, 年齡18~58歲, 平均年齡 (37.2±8.7)歲。納入標準:①Ⅱ度燒傷面積 >10%或Ⅲ度燒傷面積 >5%;②已度過體液滲出期和急性感染期, 住院時間 >28 d, 處于燒傷康復期;③意識清晰, 具有較好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及語言溝通能力, 能夠配合問卷調查;④自愿接受本次調查研究;⑤無合并中重度吸入性損傷及功能性或器質性精神障礙。
1. 2 方法 在患者康復期發放調查問卷, 評價患者創傷后應激障礙評分、傷殘接受度評分及心理彈性評分, 并分析患者的傷殘接受度及心理彈性與創傷后應激障礙的發生所呈現的關系。共發放調查問卷 106份、回收 106份、有效 106份, 有效回收率為100%。
1. 3 評價工具[2]
1. 3. 1 創傷后應激障礙檢查量表平民版 采用創傷后應激障礙檢查量表平民版對患者進行創傷后應激障礙評分:其中共有 17個條目, 采用 Likert五級評分法, 總分 17~37分為無明顯癥狀, 38~49分為有一定程度癥狀, ≥50分為創傷后應激障礙檢出陽性。
1. 3. 2 傷殘接受度量表 采用傷殘接受度量表對患者進行傷殘接受度評分:其中共有 32個條目, 采用 Likert五級評分法, 總分 32~64分為低等水平接受, 65~96分為中等水平接受, 97~128分為高等接受水平。
1. 3. 3 中文版心理彈性問卷 采用中文版心理彈性問卷對患者進行心理彈性評分:其中共有 25個條目, 總分為 100分, 得分越高則說明患者的心理彈性越好。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創傷后應激障礙 106例患者的平均創傷后應激障礙評分為 (46.62±14.88)分, 其中 41例創傷后應激障礙檢出為陽性, 占 38.7%;65例未檢出創傷后應激障礙陽性, 占61.3%。
2. 2 傷殘接受度評分 41例創傷后應激障礙陽性患者的平均傷殘接受度評分為 (61.87±12.72)分, 65例未檢出創傷后應激障礙陽性患者的平均傷殘接受度評分為 (79.14±11.57)分, 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
2. 3 心理彈性評分 41例創傷后應激障礙陽性患者的平均心理彈性評分為 (49.36±11.41)分, 65例未檢出創傷后應激障礙陽性患者的平均心理彈性評分為 (56.28±12.34)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
3 討論
創傷后應激障礙指個體在經歷或目睹過某些創傷性應激事件后所表現出的具有特征性且持續存在的癥狀群。據調查顯示, 燒傷患者是最容易發生創傷后應激障礙的人群[3]。由于燒傷會導致患者的形象受損、肢體功能障礙, 使患者的生理和生活受到嚴重影響, 所以燒傷患者往往會產生抑郁心理, 嚴重者就會形成創傷后應激障礙[4]。傷殘接受度表示著個體應對傷殘造成負性影響的能力, 心理彈性則反映個體積極應對逆境的能力, 兩者均與創傷后應激障礙的發生具有一定的關系。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106例患者的平均創傷后應激障礙評分為(46.62±14.88)分, 其中共有41例患者創傷后應激障礙檢出陽性, 約占總數的38.7%。41例創傷后應激障礙陽性患者的平均傷殘接受度評分為 (61.87±12.72)分, 65例未檢出創傷后應激障礙陽性患者的平均傷殘接受度評分為(79.14±11.57)分,
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41例創傷后應激障礙陽性患者的平均心理彈性評分為 (49.36±11.41)分, 65例未檢出創傷后應激障礙陽性患者的平均心理彈性評分為 (56.28±12.34)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
總之, 燒傷患者創傷后應激障礙的發生與其傷殘接受度及心理彈性有關, 傷殘接受度越低、心理彈性越差的患者越容易發生創傷后應激障礙, 臨床上應當早期篩查甄別創傷后應激障礙高危患者, 并給予其有效的心理指導, 以幫助患者盡快接受傷殘事實、走出燒傷陰影。
參考文獻
[1] 欒明翰, 李薇, 李建明. 創傷后應激障礙的研究進展.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014(1):142-144.
[2] 陳俐. 心理干預措施對重度燒傷患者的影響分析. 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 2014(10):1551-1552.
[3] 夏哲遠, 孔悅, 殷婷婷, 等. 燒傷患者傷殘接受度及心理彈性對創傷后應激障礙發生的影響. 中華護理雜志, 2014(9):1035-1039.
[4] 范微微, 董士華, 楊秀英, 等. 特重燒傷病人應用心理干預的治療體會. 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 2015(6):918-919.
[收稿日期:2016-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