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煒林,王 睿,王 娟,曹 臻,李娜娜
(1.蕪湖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安徽 蕪湖 241000;2.皖南醫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
蕪湖市2005至2014年孕產婦死亡監測分析及干預探討
吳煒林1,王睿1,王娟2,曹臻1,李娜娜1
(1.蕪湖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安徽 蕪湖 241000;2.皖南醫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摘要]目的通過分析蕪湖市近10年中孕產婦死亡情況,找出死亡原因及變化趨勢,探討進一步的工作思路。方法對蕪湖市9個縣區2005至2014年孕產婦死亡監測報表、報告卡、調查附卷和評審資料進行分析。結果2005至2014年蕪湖市孕產婦共死亡35例,前5年(2005至2009年)平均死亡率(22.76/10萬)較后5年(2010至2014年)平均死亡率(9.64/10萬)高,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59,P<0.05)。死因構成比前5年產科出血為首(42.86%),后5年妊娠合并心臟病為首(28.57%)。評審結果可避免死亡33例(94.29%),不可避免死亡2例(5.7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7.46,P<0.05)。結論蕪湖市近10年孕產婦死亡率呈下降趨勢,農村下降更為明顯;產科質量逐年提高,首位死因從產科出血轉為妊娠合并心臟病;加強對危重孕產婦醫院監測是進一步降低孕產婦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關鍵詞]孕產婦死亡率;死亡原因;分析;危重監測
孕產婦死亡率實際使用中指某地區一定時期內每10萬個活產數中發生的孕產婦死亡數。國際社會將孕產婦死亡率作為衡量一個國家社會經濟、文化和衛生發展的綜合性指標之一。本文對2005至2014年蕪湖市孕產婦死亡病例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孕產婦死亡的原因及影響因素,提出適合本地區的干預措施,為降低孕產婦死亡率提供科學依據。
1資料和方法
1.1資料來源
選擇婦幼保健統計年度2005至2014年(2004年10月1日至2014年9月30日)蕪湖市轄區的孕產婦死亡報告卡、孕產婦死亡調查表、調查附卷、病歷記錄以及孕產婦死亡評審、危重孕產婦評審材料。
1.2方法
通過三級婦幼保健網,城市從社區(醫院)→區→市級,農村從村→鄉→縣→市級,建立以婦幼保健機構為中心的逐級上報孕產婦死亡監測系統,蕪湖市每半年組織1次市圍產協作組專家對所有死亡孕產婦資料進行評審。
1.3質量控制
按照國家三網監測的要求,采用三級保健網絡逐年上報相關資料,逐級質量控制、審核數據,定期評審上報信息,保證資料真實準確。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EXCEL表格和SPSS 16.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組別之間的比較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孕產婦死亡率的變化趨勢
2005至2014年蕪湖市孕產婦前5年(2005至2009年)平均死亡率為22.76/10萬(21/92 276),后5年(2010至2014年)平均死亡率為9.64/10萬(14/145 226),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59,P=0.01),見表1。
表12005至2014年蕪湖市孕產婦總數及孕產婦死亡率
Table 1 Total number of pregnant and delivery women and maternal mortality in Wuhu City from 2005-2014

年份(年)活產數(n)孕產婦死亡率(/10萬)2005192264(20.81)2006178075(28.08)2007189996(31.58)2008185623(16.16)2009176823(16.97)2010178821(5.59)2011194852(10.26)2012366624(10.91)2013357694(11.18)2014354283(8.47)合計23750235(14.74)
2.2農村和城市死亡率的變化趨勢
蕪湖市2005至2014年孕產婦死亡率成下降趨勢,見圖1,在農村下降更為明顯,城市中一直保持在較低水平。

圖12005至2014年全市和城鄉孕產婦死亡率
Fig.1Maternal mortality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the city from 2005 to 2014
2.3死亡孕產婦的一般情況及構成比
在35例死亡孕產婦中,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者占80.00%,農村戶口者占71.43%,未早孕建冊占77.14%、產檢<5次者占77.14%,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死亡孕產婦的一般情況比較結果

Table 2 Comparison results of general conditions of dead pregnant and delivery women
(轉下表)
(續上表)

相關因素例數(n)構成比(%)χ2P文化程度 初中及以下2880.0012.600.00 高中及以上720.00戶口 農村戶口2571.436.430.01 城市戶口1028.57是否早孕建冊 是822.8610.310.00 否2777.14
2.4孕產婦死亡原因構成比
孕產婦死因排在前3位的是產科出血、妊娠合并心臟病、羊水栓塞,見表3。前5年和后5年死因構成比有所變化,前5年產科出血為首位,后5年妊娠合并心臟病為首位,見表4。
表3孕產婦死因構成情況

Table 3 Constituent of death causes of pregnant and delivery women
表4孕產婦死亡原因構成變化情況

Table 4 Constituent change of death causes of pregnant and delivery women
2.5孕產婦死亡評審情況
在35例死亡孕產婦中,可避免死亡占94.29%,不可避免死亡占5.71%,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7.46,P=0.00)。
表5孕產婦死亡的評審結果
Table 5Review results of maternal death

評審結果例數(n)構成比(%)可避免死亡3394.29不可避免死亡25.71合計35100.00
3討論
3.1近10年蕪湖市孕產婦死亡率呈下降趨勢
2014年蕪湖市孕產婦死亡率為8.47/10萬,明顯低于國家2010年30.0/10萬水平[1],接近上海等發達地區水平[2]。本資料中前5年(2005至2009年)孕產婦平均死亡率為22.76/10萬,后5年(2010至2014年)為9.64/10萬,二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顯示提前實現了《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11-2020)》規定的孕產婦死亡率(MMR)為20/10萬以下的目標。主要措施一是加強了產科建設和醫療機構內多科室合作:市衛計委每年組織圍產協作組專家開展全市產科質量大檢查,加強對各級醫療保健機構產科的監督管理工作,嚴格產科準入制度,規范服務流程。同時,加強了醫療機構內部多學科的交流,減少了妊娠合并心臟病、肝臟病等間接產科原因導致的孕產婦死亡。開展了婦幼衛生大練兵活動,推廣產科適宜技術,重點就孕產婦死亡的主要疾病進行多層次多方面的反復培訓,以達到及時識別高危、搶救高危的目的;二是建立孕產婦急救綠色通道和搶救中心:抓住“降消”項目機遇,加強保健和民政、婦聯、計生的聯系,衛生行政部門下文建立蕪湖市孕產婦搶救中心和急救綠色通道,各縣區成立轄區內孕產婦急救中心,把握轉診原則和搶救時機,孕產婦急救電話要在轄區內公布,急救中心內設有醒目的通道標識和搶救地點標示,各種設備處于功能狀態,除婦產科外,其他科室如內外科、麻醉科等均具備綜合急診急救能力;三是通過考核加強綜合醫院配合度,提高孕婦早孕建冊率:將綜合醫院產科門診《孕產婦保健手冊》持有率納入醫院綜合目標考核,印制《早孕建冊告知單》放在婦產科門診,動員孕婦及時建立孕產婦保健手冊,錄入信息系統,動態監測孕產婦的情況,提高孕產婦系統保健管理率。加強高危孕產婦管理,嚴格執行高危孕產婦首診負責制,制定高危孕產婦分級管理制度,嚴禁出現高危截留的現象;四是加大健康教育力度:各級保健機構在“三八”節、“六一”節、母乳喂養周、民生工程宣傳日開展宣傳活動,在電視、報紙等媒體通過多種形式及多種途徑宣傳孕產婦衛生保健知識,加強孕產婦及其家庭自我保護的意識,提高其自我保護的能力,最大限度減少因就診延誤而導致的孕產婦死亡。
3.2孕產婦死亡原因變化情況
本資料顯示,2005至2009年死亡原因構成比中,排在前3位的是產科出血(42.86%)、妊娠合并心臟病(14.29%)、妊娠期高血壓疾病(9.52%),2010至2014年的順位是妊娠合并心臟病(28.57%)、產后出血(21.43%)、羊水栓塞(14.29%),前5年主要為直接產科原因死亡[3],產科出血在前5年為首要因素[1],但后5年其構成比明顯下降,這與2009年以來蕪湖市作為全省最后一批“降消”項目市的實施有關。“降消”項目培訓通過理論知識的掌握和模擬操作的形式,對基層醫生估計出血量不準確及處理不當等進行反復培訓,強化知識技能操作,利用項目輪訓和進修的機會,在省市級醫院學習規范的操作技能,使產科質量顯著提高。本資料顯示,在35例死亡孕產婦中,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者占80.00%,農村戶口者占71.43%,未達到早孕建冊占77.14%、產檢次數<5次者占77.14%,說明文化程度低和生活在農村的孕產婦死亡率較高,主要與農村經濟不發達,文化程度不高,保健意識淡薄,獲得相關信息的機會和途徑少有密切關系。
3.3思考干預措施
2014年“降消”項目取消實施,各級婦幼保健機構工作經費緊張[4],全市產科質量的培訓費用亟待解決。保健機構不以營利為目的,是具有公共衛生性質的事業單位,為維護其公益性,需保障婦幼保健工作經費的投入[5]。蕪湖市孕產婦死亡率已下降至瓶頸,必須以產科質量為突破口,以產科合并癥或并發癥為重點,開展對危重孕產婦醫院監測,做到早發現、早治療,減少危重孕產婦的發生,提高救治比例。2012年蕪湖市要求二級以上助產機構均開展危重孕產婦醫院監測,但此項工作無專項經費支持,醫療機構雖然每季度上報報表,但主要依靠圍產協作組產科主任在科室提要求,執行力度不夠大,危重病例上報較少,工作開展情況沒有國家監測點全面規范。孕產婦死亡已成為極低概率事件,但妊娠合并癥或并發癥卻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應擴大危重孕產婦監測力度,加大經費投入,最大限度地降低孕產婦死亡的發生[6-7]。
[參考文獻]
[1]周遠洋,朱軍,王艷萍,等.1996-2010年全國孕產婦死亡率變化趨勢[J].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11,45(10):934-939.
[2]陳靜.2013年上海市民期望壽命達82.47歲[EB/OL].(2014-01-26)[2015-03-09].http://www.chinanews.com/df/2014/01-26/5783171.shtml.
[3]Botelho N M, Silva I F, Tavares J R,etal.Causes of maternal death in Pará State, Brazil[J]. Rev Bras Ginecol Obstet,2014,36(7):290-295.
[4]王映霞,高潔,吳穎嵐,等.2004-2013年湖南省孕產婦死亡情況分析[J].實用預防醫學,2014,21(10):1221-1224.
[5]龍安翼,廖筱寧.2012年桂林市13家婦幼保健機構現狀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2):144-146.
[6]張文錦,孟凡文,李薇薇,等.2012-2013年河北省樂亭縣為重孕產婦監測結果分析[J].山西醫藥雜志,2014,43(14):1635-1636.
[7]López M, Palacio M, Goncé A,etal.Risk of intrauterine growth restriction among HIV-infected pregnant women:a cohort study[J].Eur J Clin Microbiol Infect Dis,2015,34(2):223-230.
[專業責任編輯:韓蓁]
[收稿日期]2015-03-09
[作者簡介]吳煒林(1980-),女,主管醫師,主要從事婦女保健工作。
doi:10.3969/j.issn.1673-5293.2016.04.035
[中圖分類號]R1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5293(2016)04-0521-03
Monitoring of maternal death during 2005-2014 in Wuhu and intervention discussion
WU Wei-lin1, WANG Rui1, WANG Juan2, CAO Zhen1, LI Na-na1
(1.Wuhu CDC, Anhui Wuhu 241000, China; 2.Wannan Medical College, Anhui Wuhu 2410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eath causes and their change trend so as to discuss further working thoughts by comprehensive monitoring of maternal death in Wuhu City in last 10 years. Methods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monitoring reports, report card, survey appendix and review data of maternal death of 9 counties from 2005 to 2014 in Wuhu City. Results From 2005 to 2014 in Wuhu City a total of 35 maternal cases died. The average mortality rate (22.76/100 000) of first 5 years (2005-2009) was higher than that (9.64/100 000) of later five years (2010-2014), and ther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χ2=6.59,P<0.05). Obstetric hemorrhage (42.86%) ranked first among the causes of death in first 5 years, and pregnancy with heart disease (28.57%) ranked first in late 5 years. Review results showed that 33 cases (94.29%) could be avoided and 2 cases (5.71%) were inevitable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χ2=27.46,P<0.05).Conclusion The mortality of pregnant and delivery women in Wuhu City shows a decreasing trend in recent 10 years; and decrease in rural area is more obvious. Obstetrics quality improves year by year; and the first cause of death transfers to pregnancy with cardiac disease from obstetric hemorrhage. Strengthening the monitoring work of critically sick pregnant women in hospital is the important measure to further reduce maternal mortality.
[Key words]maternal mortality; death causes; analysis; critical illness monito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