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鎵, 蔡風景, 張計寶, 潘寧凝, 蔣茜茜, 宋家輝
(溫州大學數學與信息科學學院,浙江溫州 325035)
?
溫州市城中村改造居民滿意度分析
王淑鎵, 蔡風景, 張計寶, 潘寧凝, 蔣茜茜, 宋家輝
(溫州大學數學與信息科學學院,浙江溫州 325035)
摘要在隨機抽取溫州市7個城中村進行問卷調查和實地訪談的基礎上,調查城中村居民對政府改造和生活質量的滿意度,結果表明居民對政府改造及自身生活質量滿意度不高,分析了問題產生的具體原因,并提出相關建議,以期探索城中村問題的解決新思路。
關鍵詞城中村;改造;生活質量
20世紀90年代以來,伴隨著我國城市不斷發展和更新,城市化進程逐步加快,城市建設規模不斷擴大,用地急劇擴張,不可避免的出現“城中村”現象。國內學者對于城中村各個方面的研究從不同的視角、不同層面進行了較為深入地研究分析。在20世紀90年代初,有許多學者開始在其研究中涉及城中村問題,對城中村進行了簡單的闡述。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來,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對“城中村”的特征、成因、類型、改造模式等進行專門的研究。宏觀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從不同的角度對城中村現象進行定性描述,分別從城中村成因[1]、政策層面[2]、文化視角[3]和改造機制[4]等方面對城中村進行全面地闡述,但對該現象的探討分析、可行的改造模式和政策建議多是停留在定性的描述上,實證層面的研究還較少。有研究分別以昆明[5]、武漢[6]、太原[7]、濟南[8]等城市為研究對象進行案例分析,對城中村的形成、發展及改造等進行了深入探討,取得了很有價值的成果。
目前,我國對城中村的研究尚處于起始階段,雖然已經取得了較為豐富的成果,但是對城中村中具體的實際問題,如城中村居民生活現狀問題等的研究仍較少[9],很少有學者從城中村居民角度研究“城中村”問題,因此,筆者基于該出發點,對城中村居民生活現狀進行調查研究,以期探索城中村問題的解決新思路。
1研究方法
利用分層抽樣方法隨機抽取浙江省溫州市7個城中村,進行街頭攔截式調查,共發放問卷345份,其中有效問卷309份,有效率為89.6%。同時,對20位城中村居民和5位相關城建領導進行實地訪談。
2結果分析
2.1描述性結果分析由圖1~2可知,調查對象中女性占39%,男性占61%;年齡層次:30歲以下占15%,30~40歲占23%,40~50歲占24%,50~60歲占12%,60歲以上的占26%。

圖1 城中村村民性別比例Fig.1 Sex ratio of villages inside a city

圖2 城中村村民年齡分布Fig.2 Age distribution of villages inside a city
由圖3可知,城中村改造后農民失去土地,年輕人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中老年人相對較多,33%的人參與其他工作,村里大多數人工作不穩定或早已退休,有的甚至沒有工作。23%的人打小工,33%的人做生意,只有11%的人有正式工作。城中村居民大都選擇做生意,有正式工作的人很少。由圖4可知,工資低于1 000元的占30.7%;1 000~3 000元的占38.8%,3 000~5 000元的占22.1%。城中村高收入人數較少,大部分居民的收入為1 000~3 000元,收入低于3 000元的居民占了一大半,說明城中村居民經濟收入并不樂觀,城中村改造未給該部分居民帶來較大的經濟利益。

圖3 城中村村民工作類型Fig.3 Work types of villages inside a city

圖4 城中村村民收入分布 Fig.4 Income distribution of villages inside a city
由圖5可知,被調查者的文化素質基本都在高中或中專以下。其中小學及以下學歷的占34%,初中學歷的占30%,高中及中專學歷的占16%,大專學歷的占14%,而本科及以上的只占6%。城中村村內人才流失,有能力的人都選擇外出打拼,村內居民的文化素質普遍較低,各方面的競爭力都相對較差。
由圖6可知,38%的居民認為自己收入沒變化,33%的人認為自己的收入變少,23%的人認為收入有少量的增加,只有6%的人認為自己的收入有了大幅度的增加。由此可知,城中村改造后居民的收入不變和減少的居多。由圖7可知,改造前78.6%的人認為自己與鄰居的關系好,17.5%的人認為不好也不壞,3.2%的人與鄰居互不認識,0.6%的人認為關系不好。改造后51.5%的人認為自己與鄰居的關系好,32.0%的人認為不好也不壞,12.9%的人認為自己與鄰居互不認識,3.6%的人認為自己與鄰居的關系不好。改造前后居民的社會關系網絡沒有突破尋求親屬支持的血緣關系的框架。

圖6 城中村居民收入變化Fig.6 The change of residents’ income in villages inside a city

圖7 改造前后鄰里關系Fig.7 The neighbor relation before and after transformation
由圖8可知,55.0%的人以前的工作是務農,13.6%的人打工,23.0%的人做個體生意,余下的人有正式工作或者經商。改造后只有0.6%的人務農,31.1%的人在打工,48.9%的人做個體生意,有正式工作和經商的人也稍有提升。因為以前絕大多數村民都是把務農作為主要工作,因為土地被征收,導致村民的收入來源也逐漸向商業發展,主要形式為從事個體生意和打工。由圖9可知,城中村居民認為與外來人口可以融洽相處的占29.8%,有一些矛盾的占24.6%,認為沒什么交往的占33.3%,沒有看法的占12.3%,可以看出居民對于外地人的看法比較有分歧,且存在一定矛盾,只有少部分人能與外來人員融洽相處。

圖8 城中村居民改造前后收入來源Fig.8 Income source of residents of villages inside a city before and after transformation

圖9 城中村居民對外來人口的看法Fig.9 Residents’ view on foreign population of villages inside a city
2.2居民對政府轉制改造的滿意程度分析由圖10可知,28.2%的居民對政府的轉制改造感到滿意,71.8%的居民不滿意,說明政府的轉制改造沒有深入人心,尚存改進空間。同時,有關部門在進行城中村改造的時候,應該多聽取居民的意見。

圖10 對政府轉制改造的滿意程度Fig.10 Satisfaction degree on the government’s transformation
檢驗不同特征的城中村居民對政府改造滿意度的顯著性差異,結果表明,不同人口特征:性別、年齡、婚姻、職業、收入、文化程度的檢驗值分別為0.362、0.053、0.510、0、0、0,在5%顯著性水平下,性別、年齡和婚姻對政府改造滿意度不存在顯著性差異,職業、收入和文化程度對政府改造滿意度有顯著性差異。Hosmer和Lemeshow檢驗P值為1.000大于0.050,說明擬合優度相當高。設職業、收入情況、文化程度為自變量,對政府改造的滿意程度為因變量,建立Logistic回歸模型,利用逐步回歸分析方法,將回歸系數不顯著的變量:職業和收入進行剔除,可得最終的Logistic回歸結果(表1)。系數檢驗P值均小于0.050,說明Logistic回歸系數顯著。由回歸結果可知,村民對政府改造的滿意程度一般隨學歷的上升而上升。

表1 Logistic回歸結果
2.3居民生活質量分析對居民生活質量調研結果表明,滿意度得分范圍為2.600~3.560。健康、人際關系、婚姻、教育和居住環境等5項(滿意度指數≥3.200)為高滿意度,文化娛樂、社會地位、經濟收入、基礎建設、衛生環境、社會福利狀況等項(滿意度指數<2.900)為低滿意度,其余5項(3.200>滿意度指數≥2.900)則為中滿意度(表2)。

表2 居民生活質量分析結果
在對居民生活滿意度進行因子分析前,先對樣本進行信度和效度檢驗,檢驗結果表明調查的信效度較高,適合進行因子分析。利用主成分方法進行因子分析,提取6個主成分因子,累積方差貢獻率達到68.254%,符合一般因子分析要求。為明確因子的經濟含義,對因子進行旋轉,因子得分系數結果見表3。
第1個因子F1在文化娛樂、經濟收入、飲食條件、居住狀況、工作滿意度、福利狀況6個因素上有較大的載荷,所以其反映的是生活水平方面,把第1個因子命名為生活水平因子;第2個因子F2在交通條件、醫療狀況這兩個因素上有較大的載荷,所以,其反映的是出行與就醫方面,把第2個因子命名為出行與就醫因子;第3個因子F3在社會治安、基礎設施、衛生環境3個因素上有較大的載荷,所以其反映的是基礎條件方面,把第3個因子命名為基礎條件因子;第4個因子F4在社會地位、人際關系這兩個因素上有較大的載荷,所以其反映的是人際關系方面,把第4個因子命名為人際關系因子;第5個因子F5在婚姻滿意度這個因素上有較大的載荷,所以其反映的是婚姻狀況方面,把第5個因子命名為婚姻狀況因子;第6個因子F6在健康狀況、教育條件這兩個因素上有較大的載荷,所以其反映的是健康與學習方面,把第6個因子命名為健康與學習因子。

表3 因子得分系數矩陣
3結論
通過居民訪談,可以發現城中村居民對生活和改造不滿意的原因主要為:政府疏忽,補貼未落實;居民獲償較低,常常入不敷出;失業狀況嚴重,社會安定受影響;缺少有效管制,衛生環境日漸惡劣;政府資金預算緊張,城中村改建速度緩慢。政府部門則認為當前城中村建設工作難推進的主要原因如下:極少數居民目光短淺,政府工作難度大;政府資金預算緊張,城中村改建速度緩慢;房產市場前景不好,政府安置房短缺;外地人主人翁意識不強,環衛工作舉步維艱。因此,建議政府相關部門通過決策公開化、財務透明化來提高居民對政府改造滿意度,同時增加土地補助以及安置房的落實和營造良好的就業和生活環境,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城中村居民應在保護自身利益同時,建立大局觀念,改善與外來人口的關系,共建和諧社會。
參考文獻
[1] 李釗.“城中村”改造途徑的思考[J].安徽建筑,2001(3):8-9.
[2] 房慶方,馬向明.“城中村”:我國城市化進程中遇到的政策問題[J].城市發展研究,1999(4):19-21.
[3] 周銳波,閻小培.“城中村”文化透視[J].規劃師,2004,20(5):22-24.
[4] 孟維華,新宏,諸大建.城中村改造中的“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及防止途徑[J].城市問題,2008(10):47-53.
[5] 馮筱岑.昆明市城中村改造研究[D].昆明:云南大學,2013.
[6] 劉銳.武漢市城中村改造問題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3.
[7] 李曉楠.太原市城中村改造問題研究[D].太原:山西財經大學,2013.
[8] 聶金.濟南城中村改造與建設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3.
[9] 王華,謝彥潔.城中村改造過程中失地農民就業現狀及對策分析:以陜西省S村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5(2):344-346.
基金項目溫州大學實驗室開放項目基金(15SK21A);溫州市公益性科技計劃項目(R20140128);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201510351017)。
作者簡介王淑鎵(1994- ),女,浙江余姚人,本科生,專業:統計學。
收稿日期2016-04-08
中圖分類號S-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7-6611(2016)15-240-04
Analysis on the Residents’ Satisfaction Degree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Villages inside Wenzhou City
WANG Shu-jia,CAI Feng-jing,ZHANG Ji-bao et al
(College of Mathematics & Information Science,Wenzhou University,Wenzhou,Zhejiang 325035)
AbstractBased o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field interview of randomly selected 7 villages inside Wenzhou City,residents’ satisfaction degree on the government transformation and life quality was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residents’ satisfaction degree was not high. The causes were analyzed,and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so as to explore new solutions for problems in village inside a city.
Key wordsVillage inside a city; Transformation; Life qu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