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長衛,李建輝,張林
(哈爾濱軸承集團公司,哈爾濱 150001)
隨著越來越多高性能轎車的開發,第3代輪轂軸承單元的應用越來越廣泛,輪轂軸承作為汽車輪轂模塊中重要的承載與轉動部件,與汽車的懸架系統、制動系統以及傳動系統緊密聯系,因此,其壽命和性能直接影響整車的壽命、安全性和舒適度,有必要對該類軸承的壽命計算進行分析。
ROMAXDESIGIENER 包含有多種軸承壽命計算方法,在仿真計算過程中分別采用了基于ISO 281:2007《Rolling bearings--Dynamic load ratings and rating life》,ISO/TS 16281:2008《 Rolling bearings--Methods for calculating the modified reference rating life for univerasally load bearing》計算標準原理。ISO 281:2007基于L-P壽命理論,并考慮軸承的特性和用途,增加可靠性修正系數與壽命修正系數進行軸承壽命計算,是軸承最基本的壽命計算方法。ISO/TS 16281:2008在ISO 281:2007的基礎上,除考慮軸向載荷與徑向載荷外,還考慮了軸承的預緊力、剛性、高速效應、微觀幾何、應力分布、潤滑油特性等因素對壽命的影響。
采用Miner法則進行軸承疲勞損傷累積計算。Miner法則假定每個零件疲勞壽命有限,每個應力循環(載荷譜中每個工況)都會使壽命減少一部分。當載荷累積損傷的總和等于100%時發生失效[1]。
第3代輪轂軸承結構如圖1所示。文中所設計輪轂軸承單元應用車型為兩廂轎車,驅動方式為前輪驅動,前軸滿載軸荷9 318 N,每個輪胎承受滿載軸荷的1/2,輪距為1 560 mm,滿載質心高度為630 mm,輪胎半徑為346.5 mm,偏心距為37 mm,前輪制動盤安裝厚度為7.4 mm。根據車型參數,所選輪轂軸承單元的相關參數見表1。

1—螺栓;2—內凸緣;3—內密封;4—外凸緣;5—鋼球;6—磁性編碼圈+外密封;7—內圈;8—保持架

表1 輪轂軸承單元相關參數
由于輪轂軸承中左、右列鋼球溝心距較大,故對軸承左、右列鋼球單獨建立軸承模型進行分析,最后根據L10壽命計算原理對整體輪轂軸承進行計算。第3代輪轂軸承仿真模型如圖2所示,建模過程如下:
1)外凸緣固定,定義為剛性連接。
2)內凸緣左端施加輸入功率載荷,凸緣與輪轂連接處施加輸出功率載荷。
3)輪轂軸承仿真計算時,設定2列軸承同時施加預緊的游隙值,游隙值均為-7.5 μm,整體輪轂軸承的游隙值為-15 μm。
4)輪轂軸承對應輪胎載荷中心線處施加循環載荷譜,按載荷譜計算出試驗壽命要求大于200 h。設置轉速為1 225.5 r/min;考慮安全裕量,將試驗的徑向載荷設置為每個輪胎承受滿載軸荷的1.2倍;向內的軸向載荷為60%的徑向載荷,向外的軸向載荷為40%的徑向載荷。根據試驗要求及汽車參數計算的循環載荷譜見表2。

表2 循環載荷譜

圖2 第3代輪轂軸承仿真模型
仿真計算結果用壽命和損傷百分比描述,損傷百分比為循環載荷譜周期與理論計算壽命的百分比。經仿真計算,左、右列軸承的壽命及損傷百分比如圖3所示, 由圖可知,在循環載荷譜下, 2列軸承損傷都很低,且壽命均超過200 h。但2列鋼球分別建立軸承模型進行計算時未考慮其相互作用的影響,用L10壽命理論計算其整體壽命,即
(1)
式中:L10為整體軸承壽命;L1為左列軸承壽命;L2為右列軸承壽命。

圖3 軸承仿真壽命及損傷百分比
圖3中2種理論下的左、右列軸承壽命分別代入(1)式,計算得到的整體軸承壽命分別為384.90 ,376.88 h,壽命均大于200 h。經長期實踐,計算結果與真實試驗壽命基本吻合。
左、右列軸承在載荷譜中各個工況下的損傷程度如圖4所示。由圖可知,在工況3下,左列軸承損傷最大;在工況1下,右列軸承損傷最大。

圖4 軸承損傷程度
利用ROMAXDESIGNER對左、右列鋼球在損傷較大工況下的接觸載荷及接觸應力進行仿真分析,結果分別如圖5、圖6所示(圖中每個點代表一個鋼球,且內、外溝道載荷與應力分布點重合)。由圖5可知,左列鋼球所受最大接觸載荷為4 253.7 N,最大接觸應力為3 188.61 MPa。由圖6可知,右列鋼球所受最大接觸載荷為6 694 N, 最大接觸應力為3 766.9 MPa。

圖5 左列軸承載荷與應力分布

圖6 右列軸承載荷與應力分布
通過對2列鋼球在損傷最大工況下的仿真分析,可以得到鋼球接觸載荷和接觸應力分布。輪轂軸承最大接觸應力要求不大于4 200 MPa,根據仿真計算的鋼球最大接觸應力可驗證軸承設計的合理性。
通過預緊可提高軸承壽命,增加軸承剛度[2-3],使旋轉部件在軸向和徑向得到正確定位,提高旋轉精度,有效減少振動和噪聲[4]。但預緊過大會造成軸承溫升較快,從而降低壽命。通過仿真分析可以得到預緊與左、右列軸承壽命的關系如圖7所示,計算過程中左、右兩軸承按各占50%分配軸向游隙,正值代表負游隙。再通過仿真分析可知,左、右兩列軸承總軸向游隙為-25~-15 μm時,壽命最佳。

圖7 預緊與軸承壽命關系
基于ROMAXDESIGNER對軸承壽命進行計算分析,得出可用L10壽命計算整體軸承壽命,并通過仿真分析得出載荷分布情況、最佳軸向游隙,從而為第3代輪轂軸承后續優化設計提供了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