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宗興, 張雨晗
(1. 中國建筑西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041; 2. 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四川成都 610041)
?
“慢行”于交織的路網
——淺談成都小街區交通出行方式
張宗興1, 張雨晗2
(1. 中國建筑西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041; 2. 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四川成都 610041)
【摘要】城市規劃漸漸回歸于尺度宜人的小街區,這種小尺度的街區模式被再次強調。而如何在發展高速的城市、日益先進的交通方式中尋求一個既符合“以人為本”的宜居尺度生活區域,又能適應城市的快速發展的小街區交通模式顯得尤為重要。文中以成都現有小街區為例,談談對于成都小街區交通出行的認識。
【關鍵詞】小尺度;小街區;出行方式;慢行交通;公共交通
20世紀80年代末,美國興起的新城市主義運動。新城市主義選擇了“密路網、小街區”的規劃模式。他們倡導回歸歐洲傳統城鎮的空間形態,創建高密度的方格路網和適于步行的城市街道,提倡緊湊型、小尺度、高密度、混合型的城市空間模式。最初這些理論并不被很多美國人接受,因為他們已經習慣生活在車輪上,夢想著人人有部車,郊區有個大房子。但這種生活方式既不經濟又不環保。
1小街區
1.1小街區的概念
在彼得·卡爾索普眼里,“小尺度街區由網絡化的馬路覆蓋,居民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隨意步行到達,在街區周邊配套更多的公交線路,為人們出行提供更為便利的交通方式。”
成都也首次提出小街區的概念:“由中小街道分割圍合、路網密度較高、街區規模3.3 hm2(50畝)左右、公共服務設施就近配套的開放街區模式。”
1.2小街區的益處
路網更密的小街區,從某種程度上講是增加了市政投入,但是尺度更小,密度更高的街區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它更具活力,居住人口的增加所帶來的土地升值也是不可估量的。
正如日本、香港等城市最為提倡的TOD模式,小街區的開發應該以公共交通為載體。街道尺度宜人,一切回歸街道,有良好的慢行交通條件,人們可以再街上寒暄、運動、下棋……當然街區的開發也應該同樣注重土地功能復合利用,提供更多、更好的空間資源。在小街區里生活,居民可以通過步行完成日常所需,例如娛樂、健身、購物等需求。《城市的勝利:城市化如何讓我國變得更加富有、智慧、綠色、健康和幸福》中有句話:“城市意味著人的接近性、密集度和親近性,這樣就可以形成一個‘思想市場’。這種小尺度街區的建設正是遵循了這一點,為人們提供了更多的交往空間,也增加了人們的相互了解。”
同時小街區的活力也是城市活力的源泉,是增強城市活力的有力支撐。小街區來往的人流像是人體的毛細血管一般,是提高城市內部微循環能力。我們不難得出,建設小街區是建設生態宜居城市的基本手段之一。
1.3案例
1.3.1波特蘭
“緊湊、宜居、可步行、宜人”是波特蘭市的主要特征。60 m見方的街區是波特蘭城市經典的空間尺度,街道面積占總用地面的比例高達40%(圖1)。波特蘭按照“20分鐘社區”的概念進行土地混合開發,建立密集的自行車交通網絡、將人們出行距離控制在20 min步行、20 min自行車、20 min公共交通方式出行范圍距離內,盡量降低自駕出行造成的資源浪費。在范圍內,人們可以完成各項活動,其中包括上班、上學、娛樂、購物等。

圖1 波特蘭街道現狀
1.3.2哥本哈根
從20世紀60年代至今,40多年以來哥本哈根將城市街道一步一步的變為以步行為主,車行共存的城市空間。步行街道改造之際受到了大多數人的質疑,他們認為“丹麥人不需要街道生活”,也同時擔心限制了車行會影響沿街的商業。于是,改造活動只能選擇從局部入手,從斯特勒格大街改造開始(圖2)。改造前人們只能沿著街道狹窄的人行道行走,以機動車為主的街道使人們望而卻步,改造后一切開始變化了,人們通過街道進行多樣的活動,街道開始有了新的活力。這也是世界上第一條步行街道,建成后受到了大眾的喜愛。

圖2 哥本哈根斯特勒格大街
1.3.3香港
香港的小尺度街區在亞洲也是值得借鑒的,有一套較為成熟的市場機制成功地推動了香港的TOD模式。香港密集的居住環境,為公共交通提供了豐富的客源,也使得公交優先成為了必然的選擇。香港的地鐵換乘基本做到了“無縫”,在每個出口都清晰的示意步行空間、換乘公交站點信息,出租車站點標示,乘客可以基本無障礙、快速地進行公共交通換乘。并且地鐵站點的設置多考慮居民的可達性,設置多個出口,盡可能擴大可達范圍。即使局部沒有做到“無縫”銜接,地鐵站一定半徑內都會有公交、出租車、步行設施和地鐵站點等設施。如此方便人性化的公共交通系統,人們自然不會愿意為城市“添堵”,公共交通的出行分擔率自然就大大的提升了(圖3)。

圖3 香港公交
2小街區的交通出行方式
在很多發展較快的大都市里,快速的擴展使得規劃漸漸趨于同質化,寬馬路、大街區的規劃理念,并熱衷于建造大馬路、超大社區。這讓自然、生態、鄰里關系遭到極大破壞。這種超大街區大都是由主干道所圍合,尺度極大,規劃圖上所展示的也往往是大面積單一的色塊,這種單一的土地利用讓居住區遠離工作區域,人們也不得不選擇小汽車出行這種看似便捷的交通方式,這導致了交通擁堵和空氣污染等現代城市“通病”。而小街區的打造可以適時地緩解這一問題。
彼得·卡爾索普也曾在采訪時說過:“在世界范圍內,所有偉大的城市都是適合步行的。”他的事務所也曾做過一項研究顯示,如果街道尺度和用地布局合理,日常活動的出行可以由步行和自行車代替。
在城市規劃中,要合理地布局密度更大的市政道路,其設計理念必須是圍繞人,而不是以小汽車為中心,街區的設計才更加合理,可持續性也更強。從彼得·卡爾索普的話語中不難總結出,小街區的交通方式應該是以步行、非機動車為主,機動車為輔的,讓出行向著更加綠色、低碳的方向發展。
小街區的出行方式,分為以下三種。
2.1步行與自行車交通
步行與自行車交通是現有交通出行方式中最值得提倡的,也是小尺度街區最為推崇的。這種出行方式不受時間及空間的較大約束,在某種意義上說是最為便捷的。
現在國際上對非機動車交通大力推廣及鼓勵。2013年聯合國人居署發布的《街道作為公共空間和城市繁榮的驅動力》中著重提倡面向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的街道環境營造。同年,我國也對此做出了較為積極的回應,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組織開展《城市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系統規劃設計導則》的編制工作,也確立了步行和自行車交通在道路規劃設計和管理中的應有地位。
2.2公共交通
公共交通出行方式在小尺度街區的打造中是起到主要功能的,可以提供行動不便的老人、小孩作為步行與自行車交通的替代品,或者是方便人們通過選取公共交通去往更遠的地方。
在街區內配套更多的公交線路,使可達性提高,以提供街區居住人口更便利的公共交通出行服務。
2.3小汽車出行
小汽車也是必不可少的輔助交通方式,但也是要盡可能避免的一種出行方式。小街區道路尺度較小,較為集中地采用小汽車出行,會造成交通擁堵,而且不利于綠色、低碳、宜居城市的建設。
3成都小街區的交通現狀
對成都不少市民而言,小街區這個概念并不陌生,中心城區有很多尺度適宜、充滿活力的片區,而這些區域都蘊含著成都的特色人文和“城市記憶”。交通出行方式多樣,但缺乏管理,往往較為混亂。
3.1步行與自行車交通
很多小尺度街區因為機動車停車難等問題,沿街停車現象嚴重。且沿街自發貿易行為缺乏管理,侵占人行道,不能為居民提供一個安全、舒適的步行與自行車交通空間(圖4)。


圖4 成都居住區街道現狀
3.2公共交通
很多社區公共交通條件較好,在道路較窄的居住區都開通了小體量公共交通工具——社區巴士,讓居民的生活更加便捷(圖5)。公共交通方面總的來說基礎較好,但可達性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劣勢。

圖5 成都社區巴士
3.3小汽車出行
現在成都城市中存在著較為密集的工作區域,在一個地方囤積就業崗位和建立龐大的CBD,這類的工作區多數與居住區的相互疏離,公共交通承載力有限,不得不迫使人們開車出行,導致潮汐通勤造成的巨大的交通壓力(圖6)。

圖6 成都堵車現狀
4成都小街區的交通組織方式的建議
4.1建立完善的交通級配體系
建議以步行與自行車交通為優先,公共交通為主的交通級配體系(圖7)。考慮到存在很多居住區遠離工作區域的居民,難以用步行與自行車交通滿足日常工作的需求,那就需要一個好的公交體系。增強公共交通的服務水平,使承載力及可達性得到大大提升,也可以緩解高峰時段“擠公交難”的現象。

圖7 小街區交通方式級數配體系
4.2回歸“以人為本”的城市設計
規劃往往是站在上帝的尺度上做設計,很難在微觀的尺度上做更多考慮,所以一切應該回歸人本,基于人行的速度以及自行車騎行速度為設計之根本。回歸人本尺度,回歸“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為居民日常的步行、娛樂、交流、提供良好、宜人的空間環境尺度。
4.3增加慢行交通空間
在現有街道的尺度上適當增加人行道及自行車道寬度,在各種交通空間之間設置必要的綠化隔離,避免機動車侵占非機動交通空間,營造較好的慢行交通環境(圖8)。
有條件的情況下也可以選擇加密路網,將較大的居住小區打通,讓片區尺度更適合步行。

圖8 小街區道路空間組織
4.4必要時對交通進行管制
就街區沿街通車現象較為嚴重的問題,執法部門也應該在必要時對小街區進行交通管制,對部分交通混雜難以緩解的路段進行限時段通行或限制通行管理。在停車較難的老舊區域增加停車樓或地下停車場的公共設施。
4.5宣傳綠色出行
這點對于營造一個好的交通級配體系以及好的慢行交通環境尤為重要。在公共交通條件足夠發達的情況下,政府也應該倡導市民盡量減少小汽車出行,以社區為單位宣傳并引導片區居民綠色出行,低碳交通的意識,適時也可以采取一種獎勵手段。
參考文獻
[1]申鳳,翟輝.“密路網,小街區”規劃模式的土地利用與城市設計研究[J].價值工程,2014(18):108-111.
[2]華凌.“小街區”突破“攤大餅”——訪城市規劃大師、新城市主義創始人彼得·卡爾索普[N].科技日報,2014-04-07.
[3]龔蕓.論哥本哈根城市街道之變[J].裝飾,2014(7):123-124.
[4]王濤.從香港看公交優先[N].中國交通報,2014-05-29.
[5]姜洋,王江燕,何東全. 打造“微笑街道”——《城市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系統規劃設計導則》設計體系解讀[J].城市交通,2014, 12(4): 11-18.
[6]戴維鋒,趙杰,周樂,等. “網絡、空間、環境、銜接”一體化的步行和自行車交通——《城市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系統規劃設計導則》規劃方法解讀[J].城市交通,2014(4): 4-10.
[作者簡介]張雨晗(1989~),女,城市規劃專業,學士,助理工程師。
【中圖分類號】TU984.11+1
【文獻標志碼】A
[定稿日期]2015-06-12